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麻黄汤衍生方(麻黄汤详解),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麻黄汤衍生方(麻黄汤详解)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麻黄汤衍生方(麻黄汤详解)

我这里说麻黄剂而没有说麻黄汤,主要是因为麻黄这个药作用范围也不仅仅是体表,而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药,我们都知道植物药没有提纯,里面的成分就不是单一的,都是多种复合成分,在某一个方剂里他表现的是发汗的作用,在另外的方剂里就可能是作为利尿剂来用了,比如太阳病里的这几个麻黄剂,麻黄汤大青龙是要发汗,小青龙就不一定能发的出汗,而麻杏石甘就不会发汗,而到了阳和汤这种,就更不是发汗剂了。

太阳病里的伤寒,我们知道这个病位在表,在皮肤,人最容易受寒的部位顺序依次是背部肩胛,脖颈,后脑勺和额头,这和我们的散热路径有关,实际上整个背部都在散热,我们通常喝热水也能体会到这种暖流从腰部开始,顺着脊柱一直上到头顶,而着凉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脖子这里酸痛僵硬,我们平时受寒,也不是都是所有的体表皮肤都受寒,通常就只是某一个区域而已,比如冬天穿的暖和厚实,徒步或者其他活动太热了出汗了,把帽子脱了,等头上的汗散完了,这个寒也侵袭进来了,妥妥的太阳伤寒的症。这个时候受凉的区域就只有头部,其他部位实际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是人体皮肤是一个整体,调控是一个系统,这里收紧了,那么全身也是收紧的,这是人体对抗外界环境影响的正常反应。

在头面部感受到寒冷时,皮肤收缩,汗腺关闭,毛细血管收缩,减少热量的过度散失,这是正常的调节,如果温度回升,皮肤觉得温度正常了,那么自己会松弛开,一切都回归正常,如果冬天本身就一直在收缩状态,受寒的 *** 实际上并不会那么大,即使觉得很冷,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得麻黄汤症,反而是温差大的地方,或者说冬天很冷的时候做运动导致内热到需要出汗散热的程度,再遭受寒冷侵袭的时候容易发生,夏天玩的很热的时候忽然去河里玩水也会出现也容易发生,这种太阳伤寒的症最明显的就是脉浮紧,发烧,无汗,怕风怕冷,同时骨节酸痛,这个痛是全身性的,头痛和骨节痛的原因一样,都是源自于压力得不到释放。

我们说这种骤然的变化,前一分钟还在出汗散热,毛细血管都是舒张状态,后一分钟就猛的关闭了汗腺,急剧收缩皮肤的毛细血管,抵抗外界的寒冷,这个冲突就会引发内部的热量要散发散不出去,汗液堆在体表,引发水肿,继而导致水循环障碍,产生全身性的压力,这个压力会导致血压升高,在各个关节处的压力就更大了,而受凉的部位尤其重,因为这一部分是完全不通的,因为急剧收缩的时候,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很容易变成瘀血,这一点在刮痧,拔罐疗法中很明显的能够看出来,受寒严重的部位,出来的都是紫印,而受寒较轻的部位,能够恢复血液流通的地方多是红印,而紫印就是死掉的血红细胞或者说缺氧的血红细胞,被负压挤压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显现出来的颜色,红印说明血氧还算正常。至于体表皮肤的水肿,一般还不会太明显,多半在黏膜位置,眼皮之类,而严重的就会导致全身性的水肿,出现越婢汤的症,弄不好治错了,就是肾病综合征,一误再误就是尿毒症,我父亲十年前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麻黄汤的症主要就是这么一个冲突,需要皮肤松开的时候,松不开了,瘀血堵住了信息传递的路径,就像高速路堵车,明明只有最外的一道出了事故,结果这个堵塞造成的影响能绵延几公里,明明这个受寒的区域只有头面,后背的那一小块,结果造成的影响也是全身性的,当然如果全身都一下子受寒了,这个病就更重了,就是大青龙汤的症。这一类的医案蛮多,你会发现这个受寒不是落水,就是淋雨,夏季蛮多的,冬季反而少,北方更少。而普通的受寒,区域比较小,这个堵塞的比较严实的地方,导致了整个压力的升高,有什么办法解决呢?就是增温舒张血管,然后增大压力,从这一点上来看,桂枝是有这个温热的效果的,而身体本身的体温升高也是这么一个自我调节的路径,而压力的持续增加,通常也会在最后一块冲开淤堵,一汗而解,这是自愈的过程,而麻黄的作用,在增压这一块做的是蛮多的,心脏不舒服的人,麻黄会不耐受,因为使用麻黄后心率会增快,麻黄碱成分跟肾上腺素有类似的地方,所以这个 *** 也就不仅仅是心脏,对全身的细胞也都有兴奋作用,只是按照中医的说法,其气轻而升浮,会往体表走,那么作用区间就会从里到外,而且趋于体表的皮肤,会让皮肤这里的汗腺能够打开。麻黄里还有利尿剂的成分,如果配伍其他药,就不一定会发汗,比如麻杏石甘,这个药通常就尿解了,小青龙也是如此,尿解的情况挺多。其实仍旧是从内向外排的这么一个路子,理解了这个,也就能明白阳和汤症里骨头的问题为什么用麻黄,因为骨头上的问题没有外排的通路,需要我们建立这么一个通道,像麻附辛汤症一样,内里的寒需要外排,也可以建立一个这么一个通道,都未必是做发汗剂的。实际上单独的麻黄,也并不会发汗,麻黄汤没有桂枝,也发不出来汗,所以并不能把麻黄简单的看做一个发汗药。

接下来说说这些太阳病里的麻黄剂

葛根汤

这个方我觉得使用的情况应该多于麻黄汤的,我们说太阳病的伤寒,出现了脉浮,而且紧,这个紧意味着气血的充盈,体表是两个寸脉都浮都紧,跳动有力,才是麻黄剂的使用标准,如果不浮,脉也跳的无力,脉细,都不能使用麻黄剂发汗。失血的人,脱水的人都不能发汗,这里有个麻黄九禁的说法,咽,淋,疮,衄,血,汗,寒,尺中脉微,尺中迟都不可以用发汗剂,这里面有些是失血,有些是脱水,比如淋和汗,就是脱水,自汗和小便少,说明体内水分不足,而尺中沉迟这种,是内里有问题,可能是里有寒,这个病即使是受寒,但是身体的反应仍旧是气血趋于里,那么里面问题比外面严重,发汗把气血都弄到体表,里面病发,就要出大问题,所以治病一定是顺势利导的。这里还有一个极重要的点,就是咽痛不可发汗,这一个很多人没注意,初学者或者父母给孩子用感冒药没有注意到,就会导致感冒发烧治好了,扁桃体发炎严重了,咳嗽经久不愈的问题,实际上还是因为肺部缺津液,这个津液因为发汗丢失更多,又补充不上,反而加重了咽喉部位的缺水问题,导致坏死的组织更多。

葛根汤的问题,比较偏向于脖颈部受寒,这个地方的堵塞就比较严重,所以最明显的症状在于项背强几几,僵硬不适,这个症状也不止出现在这里,腰部受寒也一样,腰痛,俯仰受限,只要是因为受寒的,没有汗,那么就用葛根汤,来通利这个区域积聚的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出汗就像把堵在最外面车道事故车推到高速路外边,那么四个车道都畅通了,也就没有这个痛的问题了。

而且葛根汤还治一个受寒而拉肚子的情况,我们知道发汗也需要后勤补给,水分你总得跟得上,而拉肚子,这个水的吸收就出问题,葛根这个药会从肠胃抽水进来,这个水走到后背就治后背的问题,而本身抽水进来,也治腹泻的问题,逆流挽舟的说法就来自于此。

葛根汤的构成里,是葛根4,麻黄3 ,桂枝3,芍药2,炙甘草2,生姜3,大枣十二个,这个方其实仍旧可以看做是桂枝汤的加减,桂枝汤的芍药稍微减了一两,让桂枝出头,那么往外的力道就多了一点,然后麻黄让这个力道更多的作用于皮肤,葛根又把药效局限于后背,实际上效果就集中在后背肌肉和皮肤这个范围,很多后背的用药都可以参考这个方法。就像有汗我们就可以去掉麻黄,只用桂枝加葛根汤。

麻黄汤

麻黄汤的受寒比较是全身性的,这个受寒的严重性有时候不严重,比如夏天在空调室里睡着了,就容易出这个问题,激烈程度没有落水那么厉害,所以这个痛就通常是全身性的,而且毛孔闭合的地方太多,就容易导致气喘的问题,就像一个正常人,穿那种不透气的衣服,就容易觉得气闷,比如雨衣,要是汗也出不来,就更闷了,那肌肉骨节痛就变得很正常了,就是这种汗出不来形成的压力,发烧也是因为热量散发不出来导致的,封闭的地方越多,发烧的情况越严重。同时也是因为闷,所以这个方没有白芍,虽然只写了喘这个症,这个闷的感觉没到胸闷那么重,其实还是会感受到的,所以这个方就没有了桂枝汤里的白芍,只有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70个,杏仁因为有大有小,我们自己配药,通常可以和麻黄一个剂量,或者和桂枝一个剂量,麻黄用9 桂枝6,那么杏仁用6和9都可以,以此类推,通常这个病麻黄用到15就可以了,足够发出汗来,如果是冬天,则需要室内温度足够暖和,裹被子,而且头上也裹一点,不然外部环境太冷,是不行的。

我们把这个方也从桂枝汤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没有生姜和大枣,我们从前面知道,这两个都对身体的水有作用,要么在组织液,要么在血液,桂枝汤是因为缺水,而麻黄汤却反过来了,是水太多了,所以从虚实的角度讲,一个表虚,一个表实,这个"实"很多人理解为寒实,寒邪太盛了,那么按我的理解,应该还是寒邪引发的人体反应造成的这个症状,而并不是这个寒还在人体,这是我们现代研究中医和古人认识不一样的地方。

这个实,实际上就是堵塞的意思,组织液水也多,血液里水也多,否则就不会因为压力引发疼痛,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加入生姜和大枣来补充了。这一点和葛根汤的区别就比较明显,葛根汤这两个都有,那么葛根汤这种受寒,就很容易是运动后受寒,最主要的散热部位在散热结束后,其实其他地方还在散热,总体还没觉得冷,等意识到冷的时候,这些部位就已经受寒了,运动后在阴凉处乘凉,这种情况非常多见。这个时候就有缺水问题,所以葛根汤症没有提全身骨节痛的问题,不过我们实际遇到的时候,通常还是会有,因为还是按情况来,人不可能照书来生病。所以即使是麻黄汤症,你加上生姜大枣也没什么问题,一样可以用,再加上葛根也可以,只不过力道会偏向于后背,所以我通常建议遇到太阳伤寒,就直接用葛根汤,喘的问题也会因为汗解而消除,喘的厉害的,葛根汤加点杏仁也不是不可以。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就是我说的受寒最严重的的情况,寒热激烈的冲突,内热的同时受寒,而内热的情况,一个是夏季的环境因素,一个是运动后最容易出现的情况,体内积聚大量的热需要散发时,最主要的散热通道被关闭了,这就像烧火的时候烟囱堵了,发动机高速运转的时候排气筒堵了,机器都会出大问题,何况是人。

所以内部积聚了大量的热,又需要发汗,这个时候身体疼痛是比较严重的,堆积的水不少,但是仍旧用了生姜大枣,原因是麻黄用量是6两,比麻黄汤的剂量大一倍,很多人说石膏的制约作用,所以需要加 *** 黄剂量,因为麻杏石甘不出汗,所以石膏制约麻黄发汗效果,我认为未必是这个原因,因为没有桂枝麻黄就不出汗,而这里6两的麻黄作用于心脏,石膏可制约不了,那么这么高的剂量是极有可能导致大汗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出现脱水,预先来补充水分,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其他家的解说,你们也都可以看看。

这个理解也来自于服药方法,一剂药煮取三碗后,先用一碗,取微似汗,也就是微微出汗就好,其他药就可以不用服了,如果第一碗就汗出太多,需要用温粉来擦,就说明有可能导致出大汗这种情况,而出大汗会怎么样呢,汗出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所以提取预防这种坏症的出现。

这个重剂的麻黄我用过,最大剂量用到45g,是给我自己,当时笃信一两15克,虽然一开始没有用这么高,已经减量使用30g了,但是没有发出汗来,就又加到45g,最终是发出汗来了,是不发烧了,但是人就觉得轻飘飘的,无力,其实当时初学不久,仍然辨证错了,因为身体里水不足,那一次的发汗还是脱水了,后期的病就转入到少阳去了,往来寒热,偏头痛,成了柴胡汤的症,这一圈治下来,极伤元气,后期的影响是很大的,再后来的肾阴虚也和这一次的发汗有关,因为有很久一段时间的脉微细。我分享这个故事就是说明,用错了药,对人的损伤是很严重的,对这种重剂一定要谨慎。而我后期的经验就是,顺势而为的话,很小剂量的麻黄(10g左右),也是可以发出汗来的,不必使用那么重。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心下有水气,通常的理解是肺有寒,有水饮,肺里太湿,有痰,这种理解也不算错,因为的确可以用小青龙汤来治,反正能好,但是心下有水气这回事,不一定在肺,在胃也是一样,这个胃就不单单是指胃了,还有肠道,外感受寒导致脾胃停滞,这个时候肚子里有水不能消化吸收,导致呕,导致咳,导致拉肚子,导致没有尿,导致小腹胀,这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肠道的水的问题。

所以有渴的症状,需要去了半夏加栝楼根,这是因为人体缺水了,还是需要把肚子里的水吸收进来的,这里生姜换了干姜,好像是温肺,实际上还是温肠胃,还是帮助吸收水的,半夏是往外排不要的水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讲治肺的水饮一定要生半夏用的剂量够,那当然了,不多排一点水出去,怎么通过水液的流动性渗透性把肺里多余的水分配到别的地方?所以肠胃有多余的水,排掉一些,吸收一些,这样就解决了堆积的水饮问题。

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说明人体已经缺水了,就连麻黄也去掉了,不再发汗了,还要加茯苓四两,很多人以为这个茯苓是利尿的,身体都没水了,哪来的尿可以排?这个是帮助吸收肠道水分的,需要多认识这种双向调节的药性。

五味子是治咳的,就像杏仁治喘一样,这里没有咳也可以不用,就像我说过咳不代表就是单纯肺的问题,五味子这个咳就未必是肺的问题,而是脾胃导致的咳,这个我在常见病的专栏里有写,这里就不在细说了。

所以小青龙汤的问题,在于里虚,就如同桂枝汤一样,外邪的侵袭使得气血趋于表的时候,内部变的更为虚弱了,出现了轻微的消化不良,不能消化吸收水分了,和苓桂术甘汤的水停中焦一样,只是这里有掺杂了体表受寒的问题,需要连表一起解决,水虽然在肠胃堆积,但是体内依旧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缺水的,一种是水太多的,肺里有水饮的就是水太多的,发渴的就是水不足的,水终究是会因为干姜的效果吸收进来的,再不行还有茯苓,那么体表因为寒而封闭,必须要打开,否则这个循环系统就是不通畅的,这里用了一个对水有强力作用的药,细辛,闻过这个药的人会记忆深刻,实在是比这个更难闻的药了,这种气味如此浓烈,冲鼻子甚至冲脑子的药,对于水的效果,比生姜强大的多,通九窍,也通汗孔,会从身体的各个孔窍中散发出来,顺带打通这种因为水而塞住的地方。

这个药有毒,需要多煮一下,散发掉有毒的成分,至于怀疑有马兜铃问题的,已经验证和马兜铃没有关系,我最多一剂用过20g,实际上没有必要,一般大剂量用到10g最多,少一点3-5g也足够了。剂量多了会导致呕吐问题,肺部有痰饮的时候,用细辛就容易引发呕吐,这个水会通利到胃去,因为胃虚消化不了一下子过来的这种痰饮,就直接呕吐排掉了,病也会好,但是过程不舒服。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是非常有特点的一个方,同时也推翻了受寒的时候才用麻黄的说法,因为这里汗出而喘,说明并没有受寒,甚至还有点热,会出汗呢,我们常用这个方治肺炎,说里有热,用石膏的寒来治,用麻黄杏仁来散这个热,其实问题的根本也不在肺,只是这个方的确是能散肺的热而已。这个热的根源在肌肉,因为体表骨骼肌有热,就像桂枝汤的肌肉有热一样,会导致更靠里的脏腑的热散不掉,散热不畅,脏腑的散热通道就会更依靠肺,导致肺也热,才出现咳喘,出现肺炎,桂枝汤的热是因为肌肉缺水而热,那么这里不可更行桂枝汤,说明这个热并不是缺水,这个汗出也不像桂枝汤那样是津液补充上了就出,而是时时刻刻容易出汗,说明里也不虚,这就单纯是因为肌肉里堆积的多余的热没有散发出去,至于肌肉为什么会有多余的热,有可能是之前发烧的时候没有散掉,也可能是控制系统错误的指令,反正肌肉过度生热了,这个热就会影响人体散热,所以这个方关键的地方是麻黄和石膏,杏仁依旧是针对喘而来的,热的散发也依旧是从表而散,这是正路。

石膏为什么能阻止人体生热,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因为生石膏效果好于熟石膏,而且生石膏不溶于水,即使煮了汤剂,里面也并没有多少硫酸钙的成分,倒是钙离子对于肌肉运动是有极大作用的,所以怀疑是因为二水硫酸钙这种分子间的什么,对人体内的钙离子活跃性有什么影响,导致肌肉的过度活跃性被抑制了,停止了生热,而麻黄的效果活跃了体表的毛细血管,而且是一个内外通透的效果,循环加快了,那么热量自然就散发出去了。

很多更科学的解释,需要我们药理学生理学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对中医的认识也会一步步的更深入。

更多麻黄汤衍生方(麻黄汤详解)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