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13年8月17日,在安徽省合肥大剧院内,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中)在表演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往事》。)
今年的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刚刚落下帷幕,身为艺术总监的韩再芬来不及休息,又将开始着手准备11月在上海的《徽州往事》巡演。
谈起艺德,韩再芬笑笑说“谈不出什么大道理”,从唐朝的“采茶调”一路走来,黄梅腔一直属于民间,“俏花腔”愈久弥香,“平民戏”传唱不息,靠的就是“真”“诚”二字。
(韩再芬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剧照)
艺术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
10岁考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14岁挑大梁主演舞台剧《莫愁女》,16岁主演电视剧《郑小娇》,韩再芬曾成功塑造过西施、七仙女、孟丽君、杨玉环等经典形象。
“台上演绎百种人生,真心对待每个角色”,出道36年的韩再芬已算不清自己演过多少角色,光是去年一年,她就演了近百场。
每场戏的每个人物,韩再芬都尽力做到“感同身受”,“我理解的艺术,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
《徽州往事》是一部历时六年打造的原创黄梅戏舞台剧,“这是一个不断追求幸福,却始终没有得到幸福的平凡女人的故事。”面对“舒香”这个角色,如何演好这个颇具时代烙印的“平凡女人”,已是老戏骨的韩再芬依旧下了苦功夫。一句台词、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都需重复拿捏、把握。光是一句“女人一生为谁忙”的七字台词,韩再芬足足练了几十遍。
(韩再芬(中)在表演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往事》)
创新是对黄梅戏最好的坚守
同不少传统戏曲一样,黄梅戏遭遇过寒流,韩再芬选择了坚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有很多选择。”当时有演艺公司以200多万元的片酬邀请韩再芬去拍电视剧,“可以跳槽,但我选择留下。”
多年来,韩再芬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40余项,功成名就的她亦可以选择“出走”,然而她依旧站在原地。
“不以光环索名利,一切为了观众。”韩再芬的老师姚美美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在安庆潜山办黄梅戏“娃娃班”,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发放5块钱的爱心票。“不做空中楼阁”,韩再芬选择做“一切从观众出发”的实干派。
2005年底,在原黄梅戏二团的基础上,安庆市成立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国有戏剧院团,韩再芬任院长。如何让传统黄梅戏焕发新生成为“韩院长”思考最多的问题。
打造黄梅网、建设黄梅公馆、上线黄梅戏“彩铃”,甚至在简单的一部小戏中,都浸透着创新:传统黄梅唱腔配合上戏剧的叙事元素,辅之以丰富乐器的伴奏,“再芬黄梅”有了独一无二的韵味。
“黄梅戏就是民间戏,最重要在于接地气。”韩再芬认为创新是对黄梅戏最好的坚守,与时俱进就是对观众最好的报偿。
韩再芬在安庆再芬黄梅公馆内留影
德行是戏人的灵魂
“丢掉的文化和精神太多太多了”,韩再芬平日里也会关注娱乐圈的“星”闻,谈起频现的“负能量”,她直摇头。
“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需要抵抗太多的东西。”在她看来,价值取向不正、信仰不坚定的明星就容易做出失德的事情。
再芬剧院的年轻团员告诉记者:跑龙套时马虎上妆、成了腕儿耍大牌都会遭到前辈们的教训和指责,甚至乱丢纸屑,老师们都会抛来一句“德行不好”。在剧团,德行是戏人的灵魂,黄梅的生命。
韩再芬曾两次获得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颁发的文艺家“德艺双馨”称号;2004年她出任中央文明办“诚信中国·诚信形象大使”;2010年她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德和艺,究竟孰轻孰重?韩再芬说:“身为演员,要认清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台上有艺,台下无德,算不上双馨。没有德行,再高明的艺术也会跌价。”(杨玉华、陈诺 报道;张端 摄影)
韩再芬在办公室内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