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
■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
■《敖汉千叶莲》与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局部纹饰对比
■郎世宁《聚瑞图》,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蒋廷锡 康熙六十一年绘《敖汉千叶莲》轴,绢本 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很久以前,康熙有一个梦,就是制造出世间最斑斓的珐琅彩瓷。在他之前,世间并无珐琅彩。在他执政的最后一年,这个梦变成了现实。
2019年11月27日,佳士得香港将单独为一件拍品——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呈现拍卖专场,专场名字就叫“圆梦”。这个盌,将以咨询价(估价1亿港元)上拍。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1
中国首创
盌的发音同“碗”,外形也同碗,“夗”意为“敞口”。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是“珐琅彩巅峰之作”。
珐琅彩瓷,又称瓷胎画珐琅,存世稀少、制作甚难。首见于康熙一朝。
珐琅是一种施加在物体表面的玻璃质地物,元代时出现于我国。明代,人们在铜胎上掐丝、施加珐琅料,这就是景泰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色彩表现力更好、融合度更高的“画珐琅”技术从欧洲传入中国,康熙深爱之,下令要本国自主研发。
事实上这个很难,全靠景德镇和广东工匠的智慧。经过数年实验性阶段,康熙朝最后数年,宫廷画珐琅工艺臻至成熟,发展出各式珐琅器,包括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宜兴紫砂胎画珐琅等。其中珐琅彩瓷,属中国首创。
珐琅彩瓷可能是中国瓷器中最珍贵的品类,存量极少,而且都是清宫秘藏,只有皇帝才能拥有。直到民国初年紫禁城开放之后,外界才得以窥探珐琅彩的真面目。它每一次在拍场上亮相,都会掀起巨澜。
2013年4月8日,这件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曾经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以7404万港元成交。
近年来,清三代(康雍乾)珐琅彩瓷器拍卖价格不断飙升,并且跨越亿元关口。查阅近二十年珐琅彩瓷器的成交记录,早在2002年,一件清雍正 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就以3252.41万港元成交。2018年,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成交价:2.38亿港元)和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虞美人题诗盌(成交价:1.69亿港元)再一次在拍场上大放异彩,频频刷新中国珐琅彩瓷器成交纪录。
2
绝色胭红
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据专家研究,断代应在康熙晚年。该盌不管从工艺上还是从历史意义上,都极具代表性。
首先,这只盌的器型有别于康熙时期常见的大盌,更加精致轻盈,与雍正时期的造型更接近。
其次,此盌的珐琅料,绘制在上过釉的素胎上,且珐琅料发色艳丽、质地均匀,是成熟工艺制造的精湛效果。
尤其要关注的是它的“绝色”。盌身上出现的胭脂红、白、黄三种珐琅料,都是康熙朝晚期清宫成功配制的新颜料。
这三种颜色的配方,和欧洲的迥然不同,其中最为人赞叹的,是本盌色地和粉红莲瓣所用的“胭脂红料”。中国的胭脂红料以黄金胶状颗粒呈色。这种中国彩料,根据佳士得资料显示,“工匠应该是先制成了红玻璃,并把它研磨成粉末状,然后和透明无色的珐琅料拌匀。和欧洲版本相比,它的含金量更少,成本更低,而且珐琅彩的呈色更均匀,画师下笔更能灵动挥洒”。
除此之外,这个盌还带有一抹幽蓝,极为罕见。
“对比试验初期的那些珐琅彩例子,它们或者是釉彩融熔不完全而造成颜色不匀及表面粗糙,又或者在不同釉层因釉面流淌有交迭的部分。但这个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从颜色到细节都优美异常。”在十数年内就能达到如此飞跃,不能不令人感叹于当时工匠的苦心孤诣和天时地利的完美眷顾。
3
千叶莲花
说完瓷之色,说说瓷之纹。这个盌的稀罕之处,一个在于出身宫廷,另一个在于绝色纷呈,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上面绘制的“千叶莲”纹饰。 莲花纹饰对于这件器物而言,不仅包含重要的文化内涵,也成为断代的重要依据。
康熙素来仰慕中原文化,对宋明理学颇感兴趣,莲花的孤高清逸也契合了皇帝的文人之心。他的爱莲之心不仅表现在工艺品纹饰上,还在宫廷内广种莲花。在康熙赐名的避暑山庄,就设有多处莲池。
需注意的是,本盌上所绘并非普通莲花,而是罕见的千叶莲,当中两株属一茎二花的并蒂莲。这种莲花产自蒙古地区的敖汉旗,故又被称作“敖汉莲”。
康熙有四首咏莲诗传世,其中三首都提到了千叶莲。有几句是这么写的:禁苑初秋玉殿凉,绿荷经濑递清商,千英水面重重艳,几度风前柄柄香。
他在位的最后一年(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曾命工擅花鸟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蒋廷锡(1669-1732)作《敖汉千叶莲》轴。此画被康熙帝大为赞赏。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莲花(一枝为粉红并蒂莲),与本件珐琅彩千叶莲盌有很多共通之处。
本盌烧造于康熙晚年,画师很可能曾师法蒋廷锡《敖汉千叶莲》,甚至是奉皇命为之,因此,本盌可以断代为1722年。
“这一推断更可解释,为何本拍品与雍正元年(1723年)郎世宁所作《聚瑞图》如斯接近。颇堪玩味的是,康熙之孙乾隆对绘于1722年的《敖汉千叶莲》也青眼有加,以至画成六十三年之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他在行宫居停期间,再次令人取出此画观赏。他对画中莲花的惟妙惟肖深为赏识,并命皇子及在座五臣为此赋诗志之。”
4
世纪递藏
根据佳士得提供的资料,此盌的传承历史丰富且具有传奇意味:迄今追溯到的第一位藏家为英国藏家Alfred Trapnell阿尔弗雷德.捷本诺尔(1838-1917)。捷本诺尔原是一位船长,曾至远东进行贸易活动。 并于1901 年自费出版了个人的中国瓷器珍藏图录。直至1955年2月,此盌首次现身于拍卖市场,在伦敦佳士得以36坚尼(英镑37.80)卖给伦敦古董商Sydney L. Moss,同年再转卖于著名英国收藏家Raymond F.A. Riesco雷蒙·里埃斯科(1877-1964)。
1983年11月,此盌通过伦敦古董商Bluett and Sons在香港苏富比上拍,由传奇人物张宗宪先生成功拍得。1999年11月张宗宪先生将此盌交于香港佳士得拍卖,并由其妹妹张永珍博士竞得。张氏兄妹为收藏界中之泰斗,对于美及珍罕的作品皆有超然的鉴赏力。2013年4月,张永珍博士将此盌于香港苏富比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