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坐标泉州!我国再增一项世界遗产名录(泉州世界级文化遗产),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坐标泉州!我国再增一项世界遗产名录(泉州世界级文化遗产)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坐标泉州!我国再增一项世界遗产名录(泉州世界级文化遗产)

核心提示

“寻找泉州世遗的‘中国之最’”活动于去年9月启动,泉州晚报社广泛征集线索,讲好泉州故事,已经刊发29期相关报道。近日,经过专家组审评,评选出十个最有代表性的“泉州世遗的中国之最”。它们缘何入选?下面我们为您一一解读。

□记者 谢伟端(图片来源: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东西塔

入选理由:我国现存最高的古石塔,建于宋代,位于开元寺

相关链接:

东西塔:双塔凌霄话传奇

东西塔是泉州古城最具标志性的地标,作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是中国石构建筑史上的杰出范例。

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称,分列于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方两侧。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元寺宏大的规模、高规格的建筑形制及极高的历史、宗教、艺术、科学价值,都彰显了宋元时期刺桐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非凡的政治地位及经济、文化实力。

东塔、西塔均为五层八角石构楼阁式塔。东塔高48米,西塔高45米,两塔除斗栱和局部装饰外,其构造基本一致。两塔结构均为塔心柱式,下设须弥座,塔内回廊中设梯可登临,各层出平坐勾栏。塔身各面交替设置券门和方龛,二层起逐层错位。为了保证塔的稳定性,塔心柱直通到塔体顶部,再将塔盖的尖顶固定在塔心柱顶端,起到攒顶收尖的作用。塔刹顶上系8条大铁链,稳固塔刹。塔身外壁各面浮雕佛教主题造像2方,每座塔共有80方。

洛阳桥

入选理由: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世界首座将生物学应用于巩固桥基的古桥。

相关链接:

洛阳桥: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

洛阳桥:首座将生物学应用于巩固桥基的古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北方向约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原称万安桥,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建成,历时6年8个月。完工后的洛阳桥“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全桥用花岗岩筑成,犹如长虹横卧于江,十分雄伟壮观。现存洛阳桥桥体全长约731米,有45座石墩,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该桥为中国最古老的跨海梁式石桥。

洛阳桥在建桥技术上有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独特的一条即开创了“种蛎固础”法。洛阳桥建造于洛阳江的入海尾闾,这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建桥时是沿着预定的桥址中轴线向江底抛掷大石块,形成有相当宽度的江底石堤。造桥者在所抛石块上大量繁殖蛎房,利用其生长迅速、繁殖力强、胶凝性好的特性,将江底石块黏合成坚固的整体基础,此即为“种蛎于础以为固”。洛阳桥桥基历经近千年,迄今岿然不动,实有赖于这成片生长的牡蛎。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与建筑学有机结合的典范。

老君岩

入选理由: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古石造像,位于清源山。

相关链接:

老君岩造像“天下第一”

泉州老君岩造像凿刻于宋元时期,系利用清源山上一块露出地面的天然花岗岩石雕琢而成。石造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坐北朝南,背屏青山,巍然端坐,一派安详自得的样子。再看细节,石像左手按膝,右手凭几,两眼平视,双耳垂肩,表情自然。整座石像雕工精细,形态生动,须眉分明,额纹、衣褶清晰,头、额、眼、髭、须雕刻夸张而不失其意,庄重中显活泼,简约中蕴匠心,极具神韵,更显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的庄严境意。我国所保存的古代老君石刻造像中,像泉州老君岩造像这样慈祥欢乐、长寿老人的形象,极为罕见。老君岩造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造像“藏目”“掩耳”。据专家解释称这样的造型寓意深远,《道德经》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为了表现老君的脱俗超然,故赋予他这样的独特造型。明代理学家季本曾有诗句赞老君岩造像曰:“刻划渺难察,奇巧疑天工。”老君岩造像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造像,是我国古代宗教石刻艺术的瑰宝。

清净寺

入选理由:我国现存最古老的 *** 教寺。

相关链接:

清净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 *** 教寺

位于泉州市涂门街中段的泉州清净寺由北宋客居泉州的 *** *** 出资建造。清净寺是国内少有的用花岗岩和辉绿岩建造的礼拜寺,现存重要遗存有石构门楼、奉天坛、望月台等,呈现出鲜明的西亚 *** 教寺院特征。此外,寺内还留存有《重修清净寺碑记》《重立清净寺碑》等中国 *** 寺院中可考的最早的汉字碑记、宋代“出水莲花大香炉”等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因为其特殊的历史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净寺所留存下来的空间格局、斑驳的石头以及上面镌刻的纹饰及铭文等,铭刻着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辉煌历史,是宋元时期泉州 *** 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证,她见证了10至14世纪泉州海洋贸易繁荣时期,中国与 *** 地区间密切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历经千载岁月的洗礼,这座散发着浓郁异域风情的寺院,依然壮观地屹立在泉州古城的中心,而且从古至今仍在使用,续写着中阿文化交流的绚烂篇章。

九日山祈风石刻

入选理由:世界唯一的海外交通祈风石刻。

相关链接:

九日山祈风石刻:凝固史书 世界唯一

祈风石刻位于泉州古城西北7公里处的九日山上。九日山素以“山中无石不刻字”著称,现保留着宋、元、明、清的78方摩崖石刻。现存10方宋代祈风石刻,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的崖壁上,记述了每次祈风的时间、地点、参加者姓名和仪式结束后的活动等内容。石刻中,时间最早的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为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其中记载冬季起航祈风的石刻有6方,记载夏季回舶的有3方,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的祈风。

根据石刻,11次祈风多数由地方 *** 主官主持,专职负责国家海洋贸易管理的市舶司官员偕同南外宗正司官员(皇族)、军队统帅等朝廷任命的军政要员联袂参与,这些代表国家力量的重要官员的广泛参与,反映了市舶制度下国家对海洋贸易的倡导,是宋代中国与世界各国通商贸易友好往来的重要历史物证,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绝无仅有。题刻者中不乏虞仲房等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堪称难得的艺术珍品。1988年,九日山摩崖石刻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

入选理由:海内外现存祭祀妈祖规格最高的宫庙。

相关链接:

天后宫:祭祀妈祖规格最高的宫庙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与德济门为邻。据史料记载,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当时该宫庙按照宋徽宗宣和年间赐额“顺济”来命名,故最初称为“顺济庙”,“顺济”者,即顺风以济之意。元时,泉州顺济宫已经升格为“天妃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自此泉州天妃宫改称天后宫。“天后”是官封女神的最高头衔了。泉州天后宫也成为建筑规格最高的祭祀妈祖的庙宇。

如今的泉州天后宫依然保留着16世纪之前已然形成的“前殿后寝”建筑布局。天后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200多平方米。建筑群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两侧,主要有山门、戏台、拜庭、大殿、放生池、寝殿、梳妆楼。侧翼建筑有东西阙、东西厢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

日本、越南、泰国、 *** 、印度、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美国、加拿大、法国等都兴建有供奉妈祖的庙宇。这些庙宇建筑格局就是模仿泉州天后宫的,但它们无论是在其影响力上,还是在其建筑规制上,都没有任何一座可与泉州天后宫相媲美。

安平桥

入选理由:中世纪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古石桥、世界首次运用“睡木沉基”建桥法。

相关链接:

安平桥: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古石桥

安平桥:世界首次运用“睡木沉基”建桥法

安平桥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水域上,这里是泉州与其南侧的漳州、广州等地区联系的要道。因桥长五华里,俗称“五里桥”,为中世纪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古石桥。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成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

建造安平桥时,聪明的泉州人想出了卧椿来巩固基础的办法。具体的做法就是在泥滩上将椿木平列分层交叉,然后垒压上大石条,随石条的加高,重量不断增大,木头排便渐渐沉陷至港底的承重层,从而奠定桥墩的基础。“睡木沉基”法既简便,又省工省料,这是泉州人民在大量桥梁建造实践中积累、发展出来的先进技术。“睡木沉基”可使桥墩建在坚实的基础上,增强桥墩的坚固性。

安平桥是泉州与国家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其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入选理由:世界唯一存世的摩尼光佛石造像。

相关链接:

世上独一尊的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位于晋江境内的华表山上,是元代摩尼教(明教)唯一保留至今的寺院。庵内正壁天然石上依崖石雕的一尊摩尼光佛造像浮雕。造像凿于1339年(元代至元五年),像高154厘米,身宽80厘米,散发披肩,耳大垂肩,面相圆润,明眸隆鼻,朱唇柳眉,嘴唇稍薄,嘴角两线深显,目光专注,颔下两撮长须下垂,垂落胸前,显得安详自如;身躯服饰式样明显有别于其他宗教,身着宽袖衣裳,胸襟打结带,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分三层向两侧飘垂至盘腿前,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端坐莲坛,神态庄严慈善。

摩尼光佛的脸、手、身三部分巧妙地利用花岗岩不同的天然色调进行雕饰,脸部呈现草绿色,手部呈粉红色,身体呈灰白色。造像背景镌刻18条由内向外辐射的波纹状毫光线条,象征着摩尼佛光芒四射,给人间带来无限光明。

石像周围刻一直径168厘米的圆圈石龛,龛外有两方记事崖刻,记录草庵摩尼教寺的历史沿革和造像雕刻的年代,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考的文字佐证,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第一手历史材料。

府文庙

入选理由:宋元中国规制最高的州府级文庙。

相关链接:

府文庙:宋元中国规制最高的州府级文庙

泉州府文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泮宫内。泉州府文庙作为州府一级文庙,却有着与自身级别不一致的高规制。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的泉州府文庙,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大成殿是其核心建筑,为全国比较少见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殿顶铺黄琉璃瓦,正面殿前檐下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这些建筑做法,是宋元时期州府级文庙中最高的规制。

泉州府文庙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历代重修碑刻有记载:“泉郡学甲于天下,盖极其仪,尽其制,备夫天下之所未备。”明嘉靖元年(1522年),中宪大夫、太常少卿黄河清所撰《泉郡博胡时轩先生修学记》的开篇,便对泉州府文庙的规制、规模及其地位进行了阐述,该碑文《泉州府志》有收录。此外,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所立《重修泉州府郡学记》中,也有“泉郡学规模宏敞,甲于天下”之说。

泉州府文庙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凸显了泉州府文庙建筑的礼制等级和官方身份,侧面反映了宋元海外贸易带给泉州文化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特殊地位。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入选理由: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宋元冶铁遗址、首个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遗址。

相关链接:

下草埔:我国最大的宋元冶铁遗址

下草埔:国内首个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遗址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位于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宋元时期,我国冶铁业高速发展,福建是最重要的铁产地之一,泉州成为闽南的冶铁业核心区。据《元丰九域志》记载,泉州下有青阳、倚洋、赤水铁场,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安溪青阳铁场。青洋村自北宋初官方在此设置青阳铁场后,便逐渐发展成宋元泉州、闽南最为重要的铁产地之一。碳14年代测定和陶瓷类型学研究表明,下草埔遗址的冶炼活动集中于宋元时期。该遗址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宋元冶铁遗址。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首个国内科学系统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冶铁遗址。这里有着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可生产块炼铁、生铁和钢,同时出现了独特的板结层冶炼处理技术。块炼铁冶炼技术,是在较低的温度下将矿石还原为固态铁(或称海绵铁、熟铁),再经反复锻打去除杂质。生铁冶炼技术,是在较高的温度下将矿石还原为高碳液态铁,再经浇铸成型铁器的过程,之后可对生铁制品进行退火、脱碳等处理,获得更好性能的钢铁制品。

更多坐标泉州!我国再增一项世界遗产名录(泉州世界级文化遗产)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