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华晨宇 孩子 歌手名字(华晨宇孩子我是歌手),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华晨宇 孩子 歌手名字(华晨宇孩子我是歌手)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华晨宇 孩子 歌手名字(华晨宇孩子我是歌手)

前不久将西楼整张《动情祭》专辑听完了,《孩子》这首歌并不是我在整张专辑里最喜欢的一首歌,但却是我认为最适合华晨宇演唱的一曲佳作。

原版的《孩子》编曲空灵,留白多,大部分钢琴,吉他贝斯的进程都非常整齐划一,和声安排也是非常规矩。而华晨宇歌手版本的《孩子》去掉了原曲两段过渡的电音装饰,且重新编曲,将配器编排得更加的满,更加的丰富。《孩子》的旋律多为大段铺满的长音,需要歌手唱出婉转感来,同时歌词少,多为碎片式的画面,而这些全都是华晨宇拿捏得非常精准的演唱风格。

第一段落完全是钢琴伴奏,配合着华晨宇的独唱,平铺直叙地描述歌曲的画面。从孩子的眼睛,手掌,至书里的小人,镜头转向远方,摇晃的车厢,不安的乘客,过渡到路旁的野花,系鞋带的小孩,归到家门的缝隙。浅唱低吟的唱腔和婉转的旋律将破碎的画面缓慢连接了起来,会让观众一秒进入歌曲意境之中。华晨宇运用了他早期的清澈的粘腻的唱法(烟火里的尘埃、let you go),其中抱不住的“孩子”,“小人儿”,“回了吗”的歌词的处理很让我赏心悦耳。

在一个长高音推进层次之后,和声,弦乐与摇滚三大件同时加入,歌曲进入到下一个抒情段落。(话说看着华晨宇忘情的动作就知道他要开大了,例如亲爱的小孩)华晨宇直接改变了音色,制造出沙哑的嗓音,完全还原了当年烟火里的尘埃那一句"我的心里住着一个苍老的小孩"的感觉,同样是“无辜的眼,迎风而张”,音色的迥异却使得歌词的意境有所区别了,加上描述昏秋的歌词略有苍凉的气息。而后从“杂乱的楼房”华晨宇回归本音,歌词处理坦荡有力,推进了歌曲的递进感。

第二个长高音结束之后乐器加重,和声熟悉的烟火旋律加入,进入了第三层次,不断接连反复的四句“走了吗,走了吗,回了呀”具有很强烈的情绪与号召力,像是一个人独自不停的大声呼唤,直到最后的G5高音出现与下降,像是一切回归平静,悠扬的和声进入,华晨宇最后的吟唱与胡维纳演唱的旋律和谐地交织在了一起,营造出一个宁静的空间感。

华晨宇在演唱前的采访表示,他想把这首歌当作是烟火里的尘埃的续集。他做得很成功,至少让我完全感受到了。改编后的孩子与烟火里的尘埃最明显的联系有三点:

1.同样的唱腔。孩子使用了几乎与烟火相同的音色,第一层次粘腻,第二层次沙哑。但是一对比2014年烟火后不得不感叹华晨宇4年里进步之飞速,4年后的他对演唱技巧有加以细琢,除了共鸣的进步之外,对不同音色的处理度比4年前要更鲜明细腻。于是使得他粘腻的唱腔更有张力,沙哑的唱腔更加抓耳。

2.尾段的高音。当末尾G5的高音一出现,所有听过烟火的人最直观的感知就是烟火那经典的头声高音,实际上孩子尾段的旋律A4-C5-G5-F5-E5-C5与烟火(我想和你唱版本)是一致的。我想和你唱里,华晨宇的金属质感而有穿透力的高音营造出了很具象的画面,那就是一束烟火飞升绽放之后渺小的尘埃散落飘零下来的流畅感,对应了歌名《烟火里的尘埃》。孩子虽说是烟火续集加入了这一段旋律,但而后的吟唱段落不断在F5,E5位置延续,感觉会是与烟火不完全一样的抽象的画面,一如前面所提到的空间感。

3.反复出现的烟火旋律的和声。从第二段的“流淌”到“走了吗”之间剧烈的配器递进之时,和声插入了烟火的间奏旋律。最后高音落下,胡维纳所唱的旋律也正是这段旋律,在几乎所有乐器沉寂的情况下,空余流淌的人声非常具有圣洁感,华晨宇交织的那段高声部的崭新的和声也是一大创作亮点。华晨宇的假声吟有种在诉说故事的感觉,与齐天的吟唱作用有些许相似。

昨晚我在电视机前初听这首歌时,惊异于华晨宇音色的变幻和唱腔的美感,是欣喜若狂的。但当我第二次听此曲的时候,溢满的哀伤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落泪。这首歌的情绪非常饱满浓烈,而这种情感都是华晨宇通过对歌曲细节(如句尾处理、真假音转换等)的处理而实现的表达出来的。情绪的把控一直也是他得意之处。《烟火里的尘埃》描写的感觉非常自我,是虽然渺小却又坚定的自我。而《孩子》则是一曲旋律延绵,歌词碎片的歌曲,它留给听众的遐想空间很宽广。

当我细想了华晨宇所说他认为是烟火的续集的话语之后,最后认为两首歌的相同之处,是表达出了那种永恒的纯真。是历经大起大落,时光流逝,仍然会留存的纯净之心。孩子里的走了吗,回了呀,似乎是推开缝隙的屋门内父母呼唤着出门奔跑的孩子归家,但又何尝不是在呼唤着内心那一份纯粹的自我的归来呢。回忆起当初认为《孩子》是整张专辑里最适合华晨宇演唱的缘由,方才恍然大悟。

更多华晨宇 孩子 歌手名字(华晨宇孩子我是歌手)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