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禅让指统治者心甘情愿把帝王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说起禅让,最著名的就数,尧帝禅让王位于舜帝,舜帝年老又把王位让于禹帝,但由于三皇五帝所生活的年代过于久远,故有人觉得并不可信,提出了很多质疑,如《荀子·正论》记载了荀子的疑问:“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不管此事到底是真是假,但不得不说,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可能是中华文明中最温情脉脉、最令人神往的政治童话。
而历史上其它有据可考的禅让例子,又大多是臣子本可以依靠强大的实力取得帝王之位,但又不想背乱臣贼子的骂名,所以走的形式罢了,如三国时曹丕就曾胁迫汉献帝“禅位”于自己。
那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双方都心甘情愿禅位的呐,还真有。这件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燕国,当时燕国的国君是燕王哙(公元前320-前312年在位)。
燕王哙
他崇信儒家的禅让学说。任用子之为相国,委以国政,但子之是一个贪权的人,他见燕王年老不理国政。变想效仿田氏取代齐国一样取代燕国。他先重金收买齐国使臣苏代,当燕王问苏代:“齐王怎么样时?”苏代回答说:“齐王必不能称霸。”燕王又问:“这是为什么?”苏代回答:“因为齐王不信任和重用他的大臣。”苏代想用这番话激燕王哙重用子之。果然,燕王哙更加重用子之。接着,子之友唆使鹿毛寿劝燕王。
子之
鹿毛寿劝燕王:“不如把国家让给子之。当年,帝尧之所以被后世称为贤君,因为他曾经要把国家让给许由,许由没有接受,所以尧既得到了让贤的美名又没有失去天下。现在,大王如果将国家让给子之,那么子之必然不敢接受,这样一来大王便可以与当年的尧相媲美了。”燕王听信了鹿毛寿的蛊惑,使子之的权位更加大了。还有大臣劝燕王哙说:“当年,禹把伯益定为自己的继承人,但他任用的官吏都是启的党羽。等到禹老了,觉得启的党羽不足以担当统治天下的大任,就传位给了伯益。而启却和他的党羽攻打伯益,最终夺了伯益的国君之位。所以天下人都认为禹虽然名义上传位给了伯益,但不过是给了他一个虚位,而实际上是要让启取而代之。现在,大王您说要把国家让给子之,但所任用的官吏都是太子的人,这就和当年的禹一样,表面上要把国家让给子之,但实际上还是太子说了算。”于是燕王哙竟将三百石俸禄以上大官的玺全部收回,另由子之擢贤任用。这样子之大权在握,成了实际上的君主。子之当权之后推行新政,但遭到燕国宗室的强烈反对,公元前314年,太子平率军攻打子之,燕国大乱,齐国乘机派兵攻打燕国,燕王死于战乱,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醢其身)。赵武灵王趁燕国内乱,将燕王的庶子姬职从韩国送回燕国,继承王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统治时期,是燕国的全盛时期。
欢迎大家加关注,作者会经常更新有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