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阮朝建福二年(1884),法越签订《甲申条约》,法国占领北圻和中圻,并继续在当地建立法越学校,推行国语字和法文,发展殖民地教育,以替代汉字和儒学教育。同庆三年(1887),法国建立印度支那联邦 *** ,进一步强化殖民统治。
由于在南圻推行强制使用国语字的政策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为了缓和法越民族矛盾,法国殖民统治者在北圻和中圻采用不同于南圻的强制同化和暴力统治的“联合”政策。传统封建制度,包括传统儒学教育和科举制度曾在一定时期得到了保留。汉字在一定时期可以与国语字、法语并行使用。自此北圻和中圻地区的教育体制,包括童蒙教育在内,都在发生着变化。
一.北中圻新式法越基础学校的发展
同庆二年(1886),保罗·柏特(Paul Bert)受命担任北圻和中圻的总驻扎官,开始了教育的变革。在法越学校方面,主要建立培养法语和国语字翻译人才的翻译学校和培养技术人员的实业学校。经过一年的经营,保罗·柏特在北圻地区组织设立了1所法越翻译学校,9所法越男子小学和4所法越女子小学。学校章程依照南圻法越小学的体例,1所学校教授绘画,117所学校教授国语字。同时在中圻地区,法国殖民当局设立督查官,促使阮朝建立法语学堂和国语字学堂。
同庆三年(1887)四月,阮朝在中圻设立法字学场,专教法语,“以检讨兼督行人司叶文疆兼充掌教,每月加给廪钱100缗;行人司务阮有敏充助教,月加给30缗。官吏兵民子弟均可自筹学费人场学习。每至年底,机密院会同查核一遭,其中稍通者准入学习,例给饷银。”并设立法越学场,根据《大南一统志》记载,法越学场,“在顺化正东门郭外,原东嘉市亭,一连5房10间,其中1房2间为助教员居住,其余4房8间分为四等士子教学之所。”除此之外,保罗·柏特在任期间,还提出在顺化设立一所官吏培训学校,以专门教授阮朝皇族和官员子弟法语。
后拉那桑(De Lanessan)和卢梭(Rousseau)继任全权总督,将保罗·博的决议付诸实践。于成泰四年(1892),在顺化设立国学场,以教育阮朝皇族和官员子弟,为法国殖民当局培养忠实的新旧教育的管理者。学校由中圻钦使负责检核,择选15-20岁士子入学,下设预备学校,以教授8-15岁的儿童。学习时间为5-6年,包括法文、拉丁国语字和汉字三种语言。
成泰八年(1896),又议设国学场,以专教法语,但仍不应偏废汉字。凡察谙汉字、可堪从学,且年龄在15-20岁之间的士子,准入为成为正式学员。自8-15岁以下儿童,由其父兄呈入,为额外徒弟,另设一房教习。国学场场官设掌教四项,一项任教职,一项充小幼教职,两项充省学。这些掌教、教职若补授本国官衙,可以专行咨报。并设立奖惩制度,对学习优秀者给予奖赏。
成泰九年(1897),杜美(Doumer)接替卢梭,担任印度支那全权总督,继续在殖民地推广国语字和法文,建立法越学校,但成效并不明显。至成泰十二年(1900),北、中圻地区一共建立了32所法越学校,有统计数据的学生不足千人。成泰十四年(1902),保罗·博(Paul Bean)担任印度支那联邦总督,继续加强殖民地教育改革。
并于成泰十六年(1904)出台一系列决议,主要集中在北圻地区开办法越学校,并建立教育管理机构。根据1904年4月27日保罗·博颁布的协议,法越教育实行小学和中学两级学制,其中小学包括预备(Dựbị)、初学(sơhọc)、中等(trungđẳng)和高等(caođẳng)4个学级。
然而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只设置了预备(Préparatoire)和小学(Primare)两个学级,其中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级并称为小学。小学毕业可获得法越小学 *** 书。预备学校一开始设立于各州的首府,如海阳、太平等地,这些地方通常学生人数众多,有设立学校的需求。同时,小学学校也随之开办,至维新二年(1908),北圻地区除永安、安沛、太原之外,许多省份都已开始在省城开办小学校。
其中河内开办了7所,一共42个班级,逾2千名学生就读。法越小学授课语言主要是法语。课程设置与法国本土小学大体相同,包含法语、伦理、绘画、算术和图形,还增加了少量的拉丁国语字和汉字课程。虽然在法国殖民当局的强迫下,法越小学得以开办,但总体而言,由于经费不足、教师缺乏,以及越南民众 *** 等种种因素,法越小学发展十分缓慢。
二.东京义塾等新学运动的开展
19世纪60年代末以来,身处国家危亡时期的越南士大夫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越南未来的出路问题,于是越南的士大夫阶层发生了一次大分化,出现“保守派和维新派两大派别”在对待传统的儒学和科举制度的兴废问题上,也出现了分歧。保守派主张“兴汉字,以救南国”。一些进步的文绅士大夫组成的维新派则主张“废除汉字,以救南国”。并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经验,改革旧传统,“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达到国富民强之目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中、日维新运动和中国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越南兴起了以“东游运动”和“东京义塾”为主要内容的新学运动。以潘佩珠和潘周桢为首的越南改革派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要摆脱法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复兴,首要的是抛弃传统的封建儒学教育,代之以传播先进思想的新式教育,接触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教育模式,开通民智,培养新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1905年10月,士大夫出身的潘佩珠带领三名越南学生远赴日本求学,发起了著名的东游运动。鼓励越南青年到先进国家学习新知识,以期培养新生力量,进一步促进民族国家的独立。东游运动的开始也揭开了近现代越南新学运动的序幕,日本先进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东京义塾。在东游运动进行的同时,20世纪初越南的另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也在想救国图存,驱逐法国侵略者,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他们效法的榜样。他们认为古代越南可谓“无教育之国”。
传统科举所教育之人,文章之外无事业,举目之外无思想。凡格致、化学、声学、光学、重学、电学、矿气学、天文、地舆、算术、机器、会画诸学、一切不讲,故而是有教育之名,而无教育之实。鉴于科本之弊,决议进行教育改良。于是以潘周桢、梁文干为首的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精英仿照日本的庆应义塾于1907年3月在河内创办东京义塾。
东京义塾实行全开放式入学,不分年龄老少、男女性别,都可以免费入学,短短数月内就招收了近千名学生,分为8个班级,又分白日班和夜晚班,废除四书五经,增加国语字、地理、历史、自然、数学、卫生等课程。用“国语字”、汉文、法文三种文字教学,但以国语字为主。教授先以先国语为入门,而以汉字欧字作为专科普通,以此确立教育的基础。东京义塾以使用国语字作为开通民智的第一步。
以“国语字乃国之魂”呼吁越南人学习国语字。一方面是要利用国语字“极易学会的特性”,使之成为越南民众日常使用的文字,形成全民教育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则是要使越南人摆脱对汉字及汉文化的仰赖,形成“独立的民族语言与文化个性。东京义塾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自编教材,汇集中西古今各科学、译出国语字。其宗旨是宣传维新改革。者著作的国语字翻译。
在教学的方式上,学校不拘泥于传统的讲习模式,借鉴西方课堂的教育形式,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表达独立观点的能力。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东京义塾的师生也经常开展以公众演说或评文会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宣传与鼓动活动,“鼓励爱国主义,提倡团结精神,更号召越南人 *** 法国殖民者任何不公正的政策”。同时期盛传的越南诗歌中,有“演说会,人多如庙会;评文会,来客似云集”的诗句,则可说明当时东京义塾在人民群众中的广泛影响。
东京义塾的成立引起了法国殖民者的恐慌,“他们认为这种越南人自发组织和管理的教育改革对法国会殖民统治构成的潜在威胁。担心这种越南人只要几个星期便可以学会的文字,会变成越南革命者传播爱国思想、革命思想的工具,不利于法国对越南进行统治。”
因此法国殖民者在1908年初即强行关闭了这所学校,同时又千方百计地限制越南人学习国语字。东游运动从始至终就遭到法国殖民统治者的打击和阻挠,最终也于1909年解体。但是东京义塾和东游运动等新学运动以提高民智、振兴民气、强国强民、培养人才为目标,组织爱国活动,改革社会思想和文化,引领了20世纪初越南社会文化的改革风潮。
东京义塾的影响以河内为中心辐射至整个北圻与中圻。新学运动蓬勃展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河内到河东、北宁、山西、福安、兴安、海阳、南定等北圻诸省,再到中圻的义安、河静、广南、平顺等省,有识之士纷纷仿效东京义塾开办新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