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注:1992年,梅兰芳金奖大赛旦角组评选结果揭晓后,《光明日报》(待考)开辟“新时期八大名旦”专栏分四次介绍了八位获得金奖演员的从艺经历(见以下相关内容)。照片及截屏素材源自网络。
刘长瑜,家喻户晓的“李铁梅”
刘长瑜,女,汉族。原名周长瑜,1942年1月14日出生于北京。国家一级演员。
艺术简历:
1951年至1959年在中国戏曲学校学习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在校期间曾向华慧麟、赵桐珊(芙蓉草)、于连泉(筱翠花)、于玉衡、罗玉萍、毕辛茹、范富喜等三十余位老师学艺。
一九五八年开始得到艺术大师荀慧生先生亲授。攻青衣、花旦、刀马旦,尤擅长花旦。1959年至1962年留戏校实验剧团为演员并在戏校兼课。1962年至今为中国京剧院演员。
1959年戏校毕业后又得到雪艳琴、李玉茹、童芷苓、俞振飞及汉剧陈伯华、豫剧陈素贞、姚淑芳、山西蒲州梆子王秀兰诸多艺术家的传艺指点。
1954年首演剧目《三堂会审》。1951年在校首次实习演剧《六月雪》。
代表剧目有《红灯记》《卖水》《春草闯堂》《辛安驿》等。
2022年
艺事点滴:学得最像却受批评
在中国戏曲学校,刘长瑜努力跟荀慧生学戏,晚上下了课就到荀慧生家里,听他谈戏论艺,舞台上的举手投足都以像荀慧生为圭臬,学习《红楼二尤》时,因为荀慧生有时在家说戏,刘长瑜的脚步就学荀慧生穿拖鞋时的脚步,连这些细节都惟妙惟肖,戏校的同学公认“长瑜学得最像”。
然而,就是这样努力学下来的《红楼二尤》,彩排时却受到荀慧生严厉的批评:“你演的是我60多岁的老头子荀慧生,根本不是年轻女子尤三姐!”
刘长瑜当时觉得很委屈,后来慢慢明白了老师的深意:演戏不应该刻意模仿老师,而应该演剧中人,这也就是荀慧生常告诫自己的,“要知道人物的前500年、后500年”。刘长瑜说,这份感悟让她受益终身,后来演现代戏、新编戏,都因对人物的准确把握和表现获得认可。
获奖剧目:
1979年演出《红灯照》扮演田小雁获演出一等奖。
1981年演出《红楼二尤》扮演尤三姐、尤二姐,获文化部颁发的个人表演一等奖。
1982年拍摄电视戏曲艺术片《燕燕》扮演燕燕,以全票获首届电视鹰像奖。
1983年演出《春草闯堂》扮演春草,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2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
李维康,不拜师不归派,唱出一番天地
李维康,女,1947年2月生于北京,汉族。中国 *** 党员。现任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艺术简历:
195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1966年毕业。12岁登台演出至今,已有30年的舞台生涯。
曾先后受到华慧麟、赵桐珊,李香匀、荀令香、程玉菁、于玉衡、张君秋、李玉茹饰著名京剧前辈的亲授。
演出过传统京剧:《秦香莲》《霸王别姬》《凤还巢》《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玉堂春》《断桥》《荀灌娘》《刺蚌》《宇宙锋》《鱼藻宫》《杨门文将》《谢瑶环》等。
演出过现代京剧:《四川白毛女》《黛诺》《革命自有后来人》《红嫂》《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
近几年新创编历史剧:《李清照》《李凤姐》《宝莲灯》,新创编现代戏如:《蝶恋花》《恩仇恋》。在老舍名著《四世同堂》电视连续剧中,扮主要角色韵梅。
生活剪影:梨园模范夫妻
李维康与耿其昌同年生,同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用一生一旦,演绎着他们的戏剧人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耿其昌和李维康,相同的经历,相同的人生态度,成为梨园界内的模范夫妻,多年来一直以搭档出现在观众面前。
无论是舞台搭裆,还是生活伴侣,李维康和耿其昌都是令人羡慕的,他们还有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女儿,在家庭的影响下,女儿事事与人为善,从不与人一争短长,这是李维康、耿其昌除了京剧艺术成就,为人父母的又一人生安慰,相濡以沫54年的感情,着实让人羡慕!
每个夫妻都有自己相处之道,这对梨园夫妻自然也不例外,据说两人实行的还是比较前卫的AA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金库,如果要添置什么东西,就一人出一半费用,工资资放在一起供日常之用,演出费公平分配,一人一半,这样公平和谐的相处,自然不会有什么矛盾,也是婚姻长久的保鲜法。
获奖及荣誉:
李维康是第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1985年获全国现代戏汇演“主演表演”一等奖。获首都京剧振兴杯“最佳演员”称号。
1986年获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
1989年获首届“金唱片”奖。
曾当选为中国 *** 第十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主席团成员。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李维康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的艺术形象,其中样板戏《平原作战》中的小英、现代戏《蝶恋花》中的杨开慧以及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的大嫂韵梅留给观众非常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蝶恋花》中的一曲“古道别”被李维康演绎得情深意切,动人心弦,用声腔艺术歌颂了一个信仰坚定、心怀穷苦百姓疾苦、甘愿以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春天”到来的早期 *** 员杨开慧,真是堪称新的经典唱段。
杨淑蕊,侨居美国的张君秋得意弟子
杨淑蕊,1946年11月11日生于河北省。
艺术简历:
1958年考入北京戏曲学校,曾从师华世香、贾世珍、张蝶芬、雪艳琴等。学习并演出了梅派名剧《字宙锋》《贵妃酔酒》《霸王别姬》《生死恨》《凤还巢》等,同时学习了尚派的《昭君出塞》等戏。
1966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京剧团,与谭元寿、马长礼、周和桐等老前辈合作演出过《大探二》《红鬃烈马》《龙凤呈祥》《赵氏孤儿》等传统戏。
1968年曾与裘盛戎先生合作演出现代京剧《海港》并参加了《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红嫂》等代戏的演出。
1981年初拜张君秋先生为师,学习并演出了张派名剧《望江享》《西厢记》《状元媒》《秦香莲》《诗文会》《金山寺•断桥•雷峰塔》。还演出新编历史剧《平阳公主》《梁红玉》《北国情》。
获奖情况:
1983年获北京市中青年会演演员一等奖,
1984年演出新编历史剧《平阳公主》获“83—84年度北京市新编剧目调演”表演一等奖、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87年获“北京市中青年电视京剧大奖赛”十佳演员称号,演出新编历史剧《梁红玉》获“85—86年度北京市新剧目调演”表演一等奖。
1988年获“全国新剧目会演”演员一等奖,演出新编历史剧《北国情》获“86—89年度北京市新剧目调演”表演一等奖。
艺事点滴:张君秋偏爱杨淑蕊
1981年,杨淑蕊正式拜张君秋先生为师,苦心钻研张派演唱艺术,张君秋先生慧眼识人才,见淑蕊扮相端庄秀丽,典雅大方,嗓音圆润宏亮,音质纯正,通过看她主演的张派剧目,感到她悟性强,体现准,讲究分寸,特别是她那种执着追求百折不回的劲头儿使张先生十分赞赏,因而很偏爱这位弟子,把自己如何刻划人物直到偷气、换气的气口儿都无保留地教给杨淑蕊。他不仅讲内与外、形与神的统一,也讲虚与实、动与静的对比;讲梅派与尚派的特点,也讲研究程派唱腔的体会……一字一句、一招一式,甚至不顾高龄,反复做下跪的动作示范,使杨淑蕊热泪盈眶,百感交集……
刘琪,天命之年演《扈家庄》赢金奖
刘琪,女,汉族,1938年5月生。国家一级武旦演员。
艺术简历:
1947年入东北“咏讽社”学戏,1949年入东北戏曲学校,1955年入中国戏曲学校,在学期间从师邱富荣、马宗慧、赵桐珊,毕业后从师宋德珠。1959年毕业分配至中国京剧院。
代表剧目:
《虹桥赠珠》《小放牛》《扈家庄》《打焦赞》《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艺事点滴:半年之年艺惊评委与观众
54岁的刘琪时以《虐家庄》《小放牛》的惊人技艺拿下"梅兰芳金奖"。在舞台上那犹如鲲鹏展翅的从容不迫,那疾步如风的圆场,那双手掏的衔、抖、摆、涮、绕等飞速舞姿,都惟妙惟肖地勾勒出女中英杰扈三娘骄傲潇洒的品貌与非凡的超人武艺。
她参赛的另一个剧目《小放牛》纯属是一出地道的功夫戏,由50几岁的人演,难度可想而知。
但刘琪毫不含糊,她踩着锣鼓点登场了,娇小玲珑的动作,边式优美的身段,精纯深厚的脚下功夫:"跑驴"、"圆场"、"打脚尖"等,把村姑表演得天真烂漫活灵活现,那一静一动的流动线条和造型美像唱念一样地有滋有味,紧紧扣住观众审美心理。
临下场挥舞着鞭子引逗牧童,那一攀一笑,完全是少女的自然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在强烈节奏中朝下场门奔去,场内顿时响起兴奋的掌声和惊叹的叫好。刘琪的名字跃然在"梅兰芳金奖"第四位置上。
获奖和荣誉:
在四十五年的艺术生涯中,多次获得奖励。如1981年被评为文化部“三八红旗手”;1991年获得潍坊“世界风筝都”中国京剧演员邀请赛“最佳演员奖”。
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等 *** 同志的接见,并多次随团出访世界各国,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
艺事点滴:受到 *** 赞美
《虹桥赠珠》一剧曾为建国十周年献礼和接待国宾及出国访问的保留剧目,它为刘琪赢得国内外观众的无数赞美与掌声。
当年老一辈中央首长曾观看过她的《虹》剧,留言:"你真会打仗"(毛主席)"你看她眼睛不大,可台上那么有神,连天兵天将都被她吓跑了"(陈毅)"小刘琪呀,这不怨你,是他们没扔好"(周总理看完演出接见演员时对刘琪说的悄悄话)。
刘琪:那时为练好出手,真是在雪里滚泥里爬,风雨无阻,一枪枪地练,千百遍重复,从不知什么叫脏叫累,双腿跌撞得几无完肤。因为她(武旦)的生命比别的行当短,更需加紧吃苦。
刘琪打破了武旦寿命短的记录,于54岁时再次以《扈家庄》《小放牛》的惊人技艺拿下"梅兰芳金奖"。
孙毓敏,演员,校长,客座教授,作家
孙毓敏,女,汉族。1940年生于上海。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北京市戏曲学校校长、北京市政协委员、市人大常委、中国剧协和北京作协会员、河北大学客坐教授、国际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
艺术简历:
195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师从赵绮霞、李金鸿、赵德勋等。学演剧目有《打焦赞》《扈家庄》《大英杰烈》《十三妹》《费妃醉酒》《思凡》《秋江》《天女散花》等四十余出。
1959年到荀慧生剧团拜荀慧生先生为师。演出剧目有《红娘》《红楼二尤》《玉堂春》《白蛇传》《蝴蝶杯》《勘玉钏》《杜十娘》《荀灌娘》等。每年演出350场左右。
后调梅剧团,演出《生死牌》《姊妹易嫁》等,并学习了《西施》《洛神》《生死恨》等梅派剧目。
1966年下放河南省京剧团。1968年被迫害,自杀未遂致残。
1978年重返北京舞台,任北京京剧院主演。
排演新剧目有《宋宫奇冤》《哑女告状》《一代贤后》《双玉缘》《翠屏山》《坐楼杀惜》《痴梦》《霍小玉》等,并演出荀派保留剧目。
同时发表《含泪的笑》《京剧唱腔体会点滴》《荀派艺术语言符色》等著作。
应邀到国内外几十所大学作艺术讲座,到各地中小学及文化单位进行普及京剧讲学。
艺事点滴:荀慧生亲点的弟子
1959年,孙毓敏从戏校毕业,被分配到荀慧生京剧团。一次,荀慧生演出《荀灌娘》,虽年近花甲,但依然唱腔柔美,动作轻盈,这让孙毓敏十分佩服。
她和几个同学私下里模仿荀先生的表演和唱腔。本是一场玩乐,可孙毓敏居然模仿得惟妙惟肖,她的同学几乎惊掉了下巴。
荀慧生听说此事,把孙毓敏叫到面前,让其表演一出《荀灌娘》中的《兄妹习箭》。孙毓敏的表现让荀慧生十分满意,他说:“你这个孩子,真是比谁都聪明!明天到我那儿学戏去,这出戏我再演两场,以后就由你演吧。”
就这样,孙毓敏正式拜荀慧生为师,开始了荀派表演生涯,几十年后成为荀派名家。
获奖及荣誉:
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潍坊国际风筝杯最佳表演奖、市级特别表演奖、优秀表演奖、论文奖等。
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
薛亚萍,“小张君秋”,学张不走样
薛亚萍,女,1946年5月生,国家一级演员, *** 党员,现在山东省京剧院。
艺术简历:
出身梨园世家,自幼随母学戏,上小学和中学期间一直学习京剧。1962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为师。1968年到山东省京剧院工作至今。
代表剧目:
《秦香莲》《玉堂春》《望江亭》《状元媒》《诗文会》《四郎探母》《春秋配》《赵氏孤儿》《西厢记》《大探二》《龙凤呈祥》《凤还巢》《沙家浜》《红灯记》及新编历史剧《祭酒掌兵》。
艺事点滴:完全掌握了张派演唱技巧
薛亚萍,生于北京。父亲薛慎微是学养俱优的金石画家、鉴赏家,并系“宝古斋”主。外祖父李春恒是著名铜锤花脸,母亲李婉云是著名梅派青衣,筱派花旦。四十年代与吴素秋等人誉为“四大坤伶”。
她幼年受外祖父李春恒及母亲李婉云的影响、熏陶,学习京剧旦角艺术。经陈少霖介绍,拜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为师。薛亚萍朝夕追随左右,看老师吊嗓、排戏、演出,自然而然得其真传,这使她对张派艺术的精髓掌握了解的十分透彻。
她在学习张派艺术特有的演唱风格和技巧时,刻苦钻研,悉心领会。终于练出了圆润的后膛音和清柔的鼻音,以及似断非断,收放沾连的张派“点唱法”。不仅掌握了张君秋的擞音、滑音等演唱技巧,而且掌握了张派蓄气、偷气等运气方法,达到了运用自如的境界。
她在演唱酷似张君秋,有“小张君秋”之称。人们评价她是“学张不走样”。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纯粹褒奖话语,因此,当薛亚萍在梅兰芳大赛中演出《祭酒掌兵》片段,并最终获得了金奖,其激动的心情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获奖及荣誉:
1988年9月获山东省中青年京剧演员比赛最佳演员奖。
1991年3月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1月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
荣获 *** 山东省委宣传邮授予的“文化艺术模范党员”称号。
1991年荣获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现任山东省第七届人大代表。
方小亚,唱火了两个妖精的武旦
方小亚,女,1945年5月生。上海京剧院的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
艺术简历:
1966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在校期间她师承松雪芳老师习武旦。后又受到杨畹农老师和魏莲芳老师的指教。
获奖情况:
1978年参加上海市青年演员汇报演出《闪光的呆子》获得“优秀演出奖”。
1980年参加戏曲片《白蛇传》的拍摄,扮演”小青",该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
1986年参加了第三届上海戏剧节演出《八仙过海》或得“主演奖”。
1986年参加上海电视台主办的“戏曲武功艺术电视比赛”获得“优秀武戏演员”称号。
京剧《盘丝洞》饰蜘蛛精
1989年演出《盘丝洞》荣获上海市首届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奖”的“主角奖”。
1990年演出《盘丝洞》获文化部首届“文华奖”的“优秀主演奖”。
1991年参加全国中青年京剧电视大奖赛,演出《青石山》《活捉》获“最佳表演奖”。
2017年,方小亚病逝,享年70岁。
艺事点滴:为青年演员示范辅导
上海京剧院老生演员蓝天:(《智取威虎山》)排练时,小常宝的扮演者方小亚老师,拍着桌子:蓝天啊,真替你们着急,你眼睛里没有东西啊!她就来给我示范,带我一下。
她说,你想啊,小常宝这个可怜的孩子,妈妈跳山涧摔死了,只有爸爸一个人带着,自己还得装哑巴扮男孩。而你杨子荣是 *** ,但,孩子却不相信:“孩子! *** ,毛主席,会给我们做主的,说吧!”方老师的眼泪,唰,就流下来了。
当时,我们这些青年演员,还觉得好笑好玩,不能理解这种状态。我们光想着记词、别忘词,没学到位。
王继珠,宋德珠唯一的弟子
王继珠,女,原名王振仙。1945年生于河北省蠡县。
艺术简历:
自幼读书并随父学艺,应工青衣、花旦。九岁起登台。
1957年考入石家庄专区戏曲学校,先学青衣、花旦,后学刀马旦、武旦。在校期间得四小名旦之一宋德珠先生亲授《扈家庄》等名剧。196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专区剧团工作。
1978年正式拜师宋德珠,受师赠名为“继珠”。此后随师学艺六年,为单传弟子,得师亲授《金山寺》《杨排风》《白鸟朝凤》和《泗州城》等一批宋派剧目,同时再度精传《扈家庄》。
期间曾受宋先生委托在1983年举办的“宋派艺术传习班”上任宋先生助教,替宋先生传授其代表性演出剧目《扈家庄》。
1984年调河北省京剧团工作,为主要演员,1986年调吉林省工作,以演《扈家庄》等宋派剧目引起轰动。同年荣获全省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表演一等奖,并拜四小名旦之一毛世来先生为师,得其亲授《穆柯寨》等。
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技艺简评:
王继珠戏路宽广,唱、念、做、打兼备,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皆能,是能文能武的全面人才。其先后在河北、吉林、上海等地从事演出及教学。
在王继珠的表演中,严谨的规范、高难的技巧已经超越了驾轻就熟的层面,而与其自身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技巧难而格调高的特色,这在当今京剧舞台上是极为难得。
艺事点滴:举办教学成果展演
为抢救、传承和总结戏曲名家名师表演经验和教学成果,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戏曲学校主办的“王继珠老师教学成果展演”于2010年6月22日晚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
王继珠携其弟子登台演出京剧《扈家庄》《金山寺》《探谷》以及《百鸟朝凤》等优秀剧目。年近70岁的王继珠老师,为了本次专场演出,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恢复舞台功力,在现场演出了宋派代表剧目《百鸟朝凤》。
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张慧芳与湖北京剧院副院长张晓波,特意从湖北赶来为老师的专场演出献礼,他们将演出《金山寺》选段;优秀青年演员高红梅和戏曲学院学生付佳联袂演出《杨门女将•探谷》;另外戏曲学院的学生也将演出王老师亲授经典剧目《扈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