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打开眼界#
西晋(266年—316年),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与东晋合称晋朝,享国51年。虽然西晋时局动荡、战乱纷起、存在时间不长,但也诞生了许多尽职辅政、尽忠为国、令后世敬仰的治世名臣。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西晋历史上的十大著名文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
十、郑冲(?-274年3月5日),字文和,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大臣、儒学家。
出身荥阳郑氏。出身寒微,博究儒术。初为魏文帝曹丕文学,累迁尚书郎、陈留太守。大将军曹爽引为从事中郎,累迁光禄勋,后又拜司空、司徒。曹奂继位,拜太保,封寿光侯。朝中制定礼仪律令,都先咨询郑冲的意见。
泰始元年(265年),西晋建立,拜太傅,进爵寿光公。后屡次请求离职。很久之后,才获得同意。
泰始十年闰正月癸酉日(274年3月5日)去世,追赠太傅,谥号“成”。与何晏等撰有《论语集解》,流传于世。
九、王衍(256—311年),字夷甫,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西晋大臣,喜谈老庄,倡导玄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王衍出身士族,父王义为平北将军,与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是从兄弟。王戎善清谈,对他有较大影响。少年时代去拜访“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山涛目送他远去的身影说:“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晋书》本传,下引同)。他14岁时去拜访当时官居仆射、“名德贵重”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辨”,“无屈下之色”,人们都甚为惊异。为此,武帝对他非常赏识,于泰始八年(272年),“诏举奇才”,要他安边定远。又因他自幼好“纵横之术”,因此,被尚书卢钦举荐为辽东太守,不就,于是,“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后因其父死,家资耗尽,便“出就洛城西田囿而居”,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出补元城令,“终日清谈”,不问政务。他十分推崇倡始玄学的何晏和王弼的立论。因为王衍声名大,职位显,在他的倡导下,使当时“浮诞”的“风俗”越来越严重,以致谈玄成风。王衍“祖述”何宴、王弼的“无”,是老、庄哲学中所讲的“无”,其目的在于“无之为用”。以“无”为体,所以能无所不有,即王弼所说的“无所不通,无所不往”,“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并使此成为一种流行的观点。
王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又“兼声名籍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所论义理,随时更改,世号“口中-”。王衍的“贵无”,与裴頠所撰《崇有论》大致同时。《晋书·裴秀传》附载《裴頠传》,《崇有论》撰作于晋愍太子见废之后,不早于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王衍仿效何晏、王弼应在元康后期。当时朝野都追随王衍,仰慕何宴和王弼,都是以晋史自泰始元年(265年)作为先决条件。王衍认为:“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与何晏“圣人忘情”说接近,同追随于老子之学。王衍的学术特征“以无为本”,其门派“祖述老、庄”。但他“当时谈宗,自以论《易》略尽,然有所未了,研之终莫悟,每云‘不知比当见能通之者不。’”这是说王衍对老、庄谈论的多,对《周易》研究得不够,或研究得很少,有所偏执。
王衍在赵王伦失败伏诛后,拜河南尹,转尚书,又为中书令,以病去官,后来成都王司马颖以王衍为中军帅,累迁尚书仆射,领吏部,后释尚书令、司空、司徒。他“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后与石勒作战有功,迁太尉、尚书令,封武陵侯,后因迁都,王衍以太尉为太傅军司,共推为元帅,“为石勒所破”,被杀,至死方悟“祖尚浮虚”之祸国殃民。
王衍又是西晋著名的书法家,所“作行、草尤妙,初非经意,而酣然痛快见于笔下,……其自得于规矩之外。”(《宣和书谱》)书迹传有《麦秋帖》。
八、傅玄(公元217年-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魏晋时期名臣及文学家、思想家。 傅燮之孙、傅干之子。
出身北地傅氏。少年随父逃难河内,专心经学,开始撰写《傅子》等书,后虽显贵,而著述不废。初举孝廉,太尉辟,都不至。州里举其为秀才,除郎中。后参安东、卫将军军事,转温县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任内颇为称职,曾数次上书,陈说治国之策。五等制建立后,傅玄封鹑觚男。司马炎为晋王,以傅玄为散骑常侍。
西晋建立后,进爵鹑觚子,加附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后拜侍中,因事免职。又任御史中丞,提出了有名的“五条政见”。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升任太仆,转司隶校尉,因当众责骂谒者及尚书被劾免。
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傅玄去世,年六十二,谥号“刚”。后追封清泉侯。
七、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
贾充是曹魏名臣贾逵之子。贾充承袭父亲爵位而入仕曹魏。之后跟随司马师参与讨伐毌丘俭和文钦发动的叛乱,受到了司马氏的重用。
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反叛,司马昭亲征诸葛诞,贾充献计用深沟高垒可克敌方的锐兵,司马昭计从,攻陷了寿春。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愤恨司马昭独专朝政, *** 了卫兵讨伐司马昭。贾充带着兵士数千人阻拦曹髦。跟随贾充的成济问贾充怎么办,贾充回答说:“司马公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用问吗?”成济闻言胆壮,遂上前弑杀曹髦。曹髦死后,司马昭召会群臣商讨如何交代事件,陈泰建议诛杀主谋行刺的贾充,司马昭不愿意,只诛杀了成济等人。贾充进封安阳乡侯,统领城外诸军,加散骑常侍。 贾充可以说是司马氏头号忠臣。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重,临死前向世子司马炎指明贾充可辅助他。同年司马炎称帝,拜贾充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封鲁郡公。 贾充主持制定了西晋的新法律《泰始律》,新律颁布后,百姓都赞扬新法便利。咸宁五年(279年),贾充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太康三年(282年),贾充去世。谥号为武。
六、荀顗(yǐ)(?~274年),字景倩,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西晋开国元勋。
荀顗是曹魏太尉荀彧的第六个儿子。年幼时被他的姐夫陈群欣赏。素性极孝顺,幼年时就有好名声,学问汜博,头脑缜密。魏时由于父亲的勋绩被录用为中郎。司马懿帮手朝政,见到荀顗觉得惊异,说:“真是荀令君的儿子啊!”选拔他为散骑侍郎。逐级升官任侍中。
为魏少帝解说典范,官拜骑都尉,赐他关内侯的爵位。(曾)非难钟会研讨《易经》没有“互体”(《周易》卦高低两体互相交织取象而成为新卦,又叫“互卦”),又与扶风王司马骏争执仁和孝哪个为先的题目,被众人称道。
高贵乡公即位后,进爵万岁亭侯,拜尚书仆射、吏部尚书。魏元帝在位时,迁司空。西晋建立后,拜司徒、太尉、侍中如故,后又代理太子太傅。
泰始十年(274年),去世,谥号为康。
五、温峤(286~329),字太真,太原郡人,故里在今祁县会善村。少年时聪颖敏捷,博学多才,风仪秀美,又以孝悌闻名于乡。
西晋太安二年(303),应司隶校尉征聘,出任都官从事,专劾贪鄙不法之官。将横聚暴敛、屡犯法纪、无人敢惹的散骑常侍庾敳据实上奏,予以处分,京师为之震动。平北大将军刘琨重其才,聘为参军。建兴二年(314),升任从事中郎、上党太守,加建威将军、督护前锋军事,将兵讨石勒,屡立战功。建兴四年(316),刘曜攻破长安,灭西晋。翌年三月,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晋王,改元建武。六月,受刘琨委派,南下建康,奉表劝司马睿称帝。临行之时,其母崔氏牵裾挽留。以国事为重,扯断衣襟,毅然而去。会善村旧有“温峤绝裾处”石碑记其事。
东晋初创,百事待兴,无力顾及北方战事,遂屡求还乡。朝廷不许,大臣朋友力劝共辅元帝,成就大业。历任散骑侍郎、王导骠骑将军府长史、太子中庶子等职,甚得太子司马绍信任。太宁元年(323),司马绍(明帝)即位,倚为股肱,委以重任,官拜侍中,转中书令,涉足中枢,“机密大谋,诏命文翰,皆所参综”。
太宁二年(324),王敦造反。受命任中垒将军,掌管朝廷禁军大权,参与指挥平息叛乱,封建宁县公。次年,明帝司马绍病故,与王导、郗鉴、庾亮、陆晔、卞壶等人受命辅政。咸和二年(327)十一月,历阳内史苏峻联合豫州刺史祖约作乱,攻陷京师。时任平南将军、江州刺史,闻警前往援救 ,屯兵寻阳(今九江),与中书令庾亮共推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檄告四方,兴兵讨伐。初战不利,陶侃欲中途悔盟,盟军几至瓦解。危急存亡之际,面见陶侃,陈述进退利弊,终于说服陶侃,稳住了阵营,为平定叛乱奠定基础。平叛中,陶侃虽为盟主,但组织谋划的中坚却是温峤。收复都城后,论功众推第一,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始安郡公。朝廷上下欲其留京辅政,坚辞不就,决意回镇江州。途经武昌时,中风病死。初葬于豫章(今南昌),后迁葬于元帝、明帝二陵之北,以示恩宠。
主要活动在西晋末东晋 初的动乱年代,历侍东晋元、明、成三帝,出将入相,在两次平叛中屡建功勋,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才能。博学善文,著有文集十卷。和表妹成婚的故事,曲折动人。元代关汉卿据此编有《玉镜台》杂剧,明人也写有《玉镜台传奇》传世。
刘毅(216年~285年),字仲雄,东莱郡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魏晋时期名臣,丞相掾属刘喈的儿子。
四、刘毅,西汉刘章的后裔,西晋名臣。当朝敢于犯颜直谏,刚正不阿的一代名臣。
他自小性情刚正,敢作敢当,30岁那年侨居平阳郡,曾以怀揣菜刀制服恶少的义举而扬名。并被当地太守破格起用为平阳功曹,任职时期大刀阔斧,淘汰官员,严令执法,以“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传为佳话。
公元280年,67岁的刘毅调京使掌谏官,后转任司隶校尉,掌纠察京都百官及附近各郡。
刘毅不惧皇权,曾经将带着乐队吹吹打打的皇太子“止之于门外”,并上表弹劾太子犯了宫禁,直到皇帝下诏赦免,皇太子才得以放行。
任职期间的刘毅,得到举报,景献皇后的叔父羊琇,因恃宠作乱劣迹斑斑被刘毅不畏皇上情面将其绳之以法。
刘毅一辈子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之臣,不畏情面,无惧生死敢于直言相谏,岂管皇帝佬儿,被时人称颂。
也难怪刘毅太康六年病逝时,连晋武帝也抚案感慨:“失吾名臣……” 发出如此长叹……。这是一个敢于直言相谏心直口快的名臣刘毅!
三、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司马壹恣之婿。虽出生于曹魏官宦之家,但毫无纨绔习气。杜预在家奋发图强,博览群书。平生博学多通,于政治、经济、历法、律定、历史、算术、工程等诸方面均有研究与著述,时人称他为“杜武库”。在群经中,特好左氏,自称“《左传》癖”,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为现存最早《左传》注本。
杜预曾参与修订晋律,负责法律注解。他将汉魏律令的773万字,26000余条简约为12万字、2900余条。这在法律编纂上是一个大的进步,对后世封建法律的编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杜预在《律序》中提出的“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是我国法律史上区分律、令的最早定义。
晋天纪二年(278)积极主张灭吴的杜预任镇南大将军,南下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接替原荆州都督羊祜的职务。当时的荆州,辖今湖南、湖北和贵州、河南、广西等省部分地区,为国之重地。
天纪四年(280),杜预与王浚等人发兵灭吴,速战速决,一举得胜,结束了汉末三国分裂割据状态,中国重归一统。这次灭吴之战,显示了杜预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杜预主管荆州期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一方面“勤于讲武”,坚持操练军事,一方面加强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沟通南北水运成为他最有影响的政绩之一。
当时的长江荆州河段,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水患连年,饿殍遍野。杜预率员到荆江和洞庭湖一带实地勘察,一个既治理长江水患又沟通南北交流的治水规划由此诞生。他率领民众和解甲归田的官兵在广袤的江汉平原上,开凿了一条从杨口(一说在湖北潜江县西北,即古杨水入沔水之口;一说即今石首市调弦口,因杨歧而得名)到巴陵长达1千余里的运河,使夏水和沅、湘两水直接沟通,既缓解了长江的泄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同时加强了朝廷对南方各州郡的统治,促进了南北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巴陵百姓从中受益匪浅,仅公私受益之田就有万余顷。谁也没料到,这一运河的开通,使日后的巴陵竟发展成了南北漕运的枢纽和商贾云集之地。
他“立功建德”,被百姓尊称为“杜父”,晋史记载当时民谣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时为荆州全境中心的巴陵(今岳阳)不仅留有杜预治水的足迹,而且颇得其利。之后他被征入朝,拜司隶校尉,于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逝于邓县,终年六十三岁。获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大多数人会认为他是一个武将,但是这是最大的误解,事实上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臣,因为在赴任荆州前,杜预在朝中担任度支尚书,是名副其实的文臣。
二、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
张华年轻时便多才多艺,受到时人赞赏。在曹魏时历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西晋建立后,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他学识渊博、工于书法、记忆力极强,被比作子产。后拜中书令,加散骑常侍,与杜预坚决支持建晋武帝司马炎伐吴,战时任度支尚书。
吴国灭亡后,张华进封广武县侯,因声名太盛而出镇幽州,政绩卓然。后入朝任太常。晋惠帝继位,任太子少傅,因功拜右光禄大夫,累官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被皇后贾南风委以朝政,张华尽忠辅佐,使天下仍然保持相对安宁。后封壮武郡公,又迁司空。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被杀害,享年六十九岁。
张华工于诗赋,词藻华丽。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隋书·经籍志》有《张华集》十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张茂先集》。张华雅爱书籍,精通目录学,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
一、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
裴秀出身著名的世家大族——河东裴氏。早年跟王沈一样,也受到了曹爽的招募。之后,裴秀世袭父亲的爵位。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据寿春发动叛乱,司马昭亲自率军讨伐,裴秀跟随一起出征,参与谋划策略。叛乱被平定后,裴秀转任尚书,进封为鲁阳乡侯。咸熙元年(264年),朝廷下诏审查改革各种法律制度。当时裴秀则负责修改官制并建议恢复五等爵制。
之后,司马昭正纠结世子人选时,裴秀便对司马昭推荐司马炎,因此司马炎才为世子。泰始元年(266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即晋武帝。西晋建立后,裴秀因为拥立之功,被加任左光禄大夫,被封为钜鹿郡公,食邑三千户。泰始四年(268年),裴秀升任司空。裴秀精通儒学、多闻博识,又留心政事,深受司马炎信任。裴秀创制的朝廷礼仪,陈列刑法,大多都被采纳应用。
泰始七年(271年)三月初七(4月3日),裴秀在一次服用寒食散后误饮冷酒,而不幸逝世,终年四十八岁 。谥号为“元”。裴秀还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