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望一位伟人。
他的身上有光芒璀璨的标签——“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有人说他一个人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他曾说:“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
他,就是钱学森。
榜样一“学神”
01
面对钱学森那漂亮的成绩单,“学霸”似乎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学神”才更贴切。
除了天赋异禀,钱学森的“学神”气质也和他所接受的启蒙教育有关
(谁年轻的时候不是个小鲜肉呢)
钱学森入中学时,校长是著名进步教育家林励儒(注:曾任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当时,林砺儒着力进行学制改革,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在他的领导下,附中的教与学弥漫着民主、开拓、创造的良好风气,成为得天独厚的一片沃圃佳苑。
钱学森顺利地完成上海交大、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业并追随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钱学森形容这段求学让他“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
当时整个加州理工学院校园弥漫着创新的学风。据钱学森回忆,“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即1937年秋,钱学森就加入“火箭俱乐部”,是5位创始人之一,他担当起了理论设计师的角色。而火箭在当时还属于幻想中的东西,大家把小组称为自杀俱乐部,因为火箭和火箭燃料的研究,实在充满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这个俱乐部就是如今NASA旗下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前身。这个实验室主导了NASA包括月球和火星探索在内的诸多项目。
榜样二“老师”
02
钱学森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他所说的“这一点”就是如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在讲台上)
“今天的大学,能做到这样吗?大家见面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怎样能够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意味着从无到有、开风气之先,意味着风险和挑战。创新要有胆气,不惧权威;创新也需要容错试错。钱学森深谙这个道理。
钱学森不仅鼓励创新,在教育理念上也很新潮。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除了醉心学术,钱学森最大的爱好就是古典音乐。
从中受益的他也不忘启发后人。在2005年7月29日和2009年8月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 *** 两次登门看望时,钱学森当面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建议,还提出了“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的观点。钱学森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
榜样三“军人”
03
1970年6月,中央军委任命钱学森为国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由聂荣臻元帅兼任。尽管没有军衔,他却成为指挥国防科技战线千军万马的将星北斗,攥紧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铮铮铁拳!
作为一名军人,他兑现了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新华社发布的《钱学森同志生平》中,概括了他的11项“第一”——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中国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这些“第一”,划时代地改变了中国,也划时代地改变了世界!
在这位伟人诞辰106周年之际......吾等青年辈,唯有一日三省吾身,方不负峥嵘岁月!
图文素材 | 央视夜读
实习编辑 | “青年之声·贵州大学” 李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