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李通国
陈氏太极拳推崇陈发科,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为他塑像纪念,这大约缘于后辈人发达的缘故。陈发科民国十六年即公元1928年在侄子陈照丕的举荐下去北京教拳,而在同一时期陈家沟还有一位在上海教拳。他就是陈子明,一个似乎被遗忘的武者。
陈子明是地道的陈家沟人,也是陈氏后裔,不过陈子明家族在陈家沟与陈发科、陈鑫家族不是同一支脉,不知是否他被人忽视的原因所在。
没有出身大族系并不意味着与武术无缘,舞枪弄棒是陈氏大家族的传统,陈子明的父亲陈复元、叔父陈贯元都习拳练武,陈子明幼年耳濡目染中已经开始习武了。在早年的陈家沟习武司空见惯,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但陈子明十岁的时候就学在陈家沟最有学问的陈鑫门下。
陈鑫的武艺当然不是最好的,或者仅仅是学业之余的一点杂耍技艺,但是学问在十里八乡是数得着的人物,光绪年的贡生,在那时代中国最高学府里念过书的人。不知何故没有走向科举路,回乡后成了周边县学堂的教书先生。陈鑫是文化人又颇好研究武艺理论,这对陈子明的影响很大。
亦文亦武,武亦有所功,文亦有所成,陈家沟培养出的文武双全的人物,遇上了国术发展最美好的时代。
陈子明肖像
一、赴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集训班”
陈子明到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集训班”是1926年的事情。“教授集训班”的名单把他写成了“陈子荣” “男,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师承不详,擅长太极拳、剑,太极推手等” 是陈子明的误写。
当年“教授集训班”的成员按要求由各省市推荐,中央国术馆发给各省市的公函中有“届时各省、特别市所录之国术保送人员,均需本人手执本省省长或特别市市长的手谕抵达首都(南京)进行集中”。推荐需要各地官员出面组织相关的比试选拔,采用自报自荐或公推公荐在辖区内通过“台上比武”或“台下争斗”的方式选拔出的若干行家里手。
首期“教授集训班”河南去的有两个人,陈子明和傅振嵩,陈子明是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人;傅振嵩是河南怀庆府沁阳县马坡村人。民国时期的河南省,有两个武艺圣地,少林寺和怀庆府,当时的少林寺卷入了战争的漩涡,怀庆府可谓一枝独秀。
由于各种矛盾交错,首期“教授集训班”半年时间就解散了,学员各奔东西,有六个人留下来,陈子明不在其中。
二、在河南沁阳
回到家乡的陈子明1927年在好友张文润的介绍下,到河南沁阳培元中学教授国术。河南沁阳,清末民初一直是河南怀庆府所在地,类似于今天的陈家沟隶属于焦作市,也就是陈子明到地级市里发展了。
这一年,他与李霁青等一些武术爱好者组织中州粹武会,李霁青回忆当年组织粹武会的原因时说“其恶国术界门户之见,派别之分,神秘而不肯公开也”,显然,陈子明并不是一个保守的武者。并且他很有无师自通地做教师的天分和热情,“陈君循循善诱,生众获益匪浅”【1】。这些话自然有李霁青作为同学好友的奉承和夸张的成分,不能全都当真了。组织中州粹武会,做过中学教师,是真有其事,民国有点才气的武者多有过这样类似的举动。
陈子明拳照,是陈氏拳术最早的拳术公开照
三、到上海
不一年,陈子明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在太极拳在上海滩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1928年江子诚与青帮大佬黄金荣合伙创办了上海太极拳学社。江子诚的父亲曾在河南省怀庆府任知府,对怀庆府的功夫早已熟视在心。江子诚通过他父亲的关系邀请陈子明前来上海教授太极拳。
陈子明本来可以顺风顺水地在这里依靠教拳立足上海滩,第二年的春天,时刚刚被任命为中央国术馆的教务长朱国福随同李景林一行来上海向上海滩名流黄金荣、杜月笙等人协商筹办杭州国术游艺大会款项事宜,在黄金荣创办的太极拳社里遇到了教拳的陈子明。
朱国福本人反对门户之见,专注形意拳之外虚心学习各派的长处,“国福尝谓派别之分乃形态上的倾向,门户之见乃思想上的退化,故技术之分派不足为害,门户之私见足阻武术之进步也。国福虽专于形意,然于各家之长每虚心融汇,以求补吾所短”【2】,刚刚上任教务长急切地延揽各方面的武术人才。陈子明的言谈举止,深厚的武术功底,使自幼习练传统武术的朱国福颇为钦佩,更重要的是陈子明的太极拳与流行的太极拳迥异,引起了朱国福的关注,“遇陈君于沪,见其太极拳术有异乎时尚,询其出处,方知陈沟世传”【2】。朱国福在随后告知张之江即聘陈子明为中央国术馆武艺教官。
推手照
四、任职中央国术馆
陈子明到南京中央国术馆就职。同一时期陈照丕也在南京教拳,不过不是在国术馆。
陈子明在国术馆除了教拳外还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在中央国术馆陈子明结识了编审处处长唐豪,并在1931年底带着唐豪回到陈家沟考察太极拳的源头。
陈子明带唐豪赴陈家沟时,他的老师陈鑫已于前年离世,他们看到的是陈鑫的遗作,尚未出版的《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是陈氏太极拳理论的整理者、研究者和创作者,在他之前,陈氏拳术没有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上升到太极拳层面上讨论自家拳术。陈子明就学陈鑫之时,也是陈鑫悉心研究武术理论,系统创作陈氏拳术理论的时候。陈子明耳濡目染一定从老师哪里明白了不少拳脚的道理,这些武学的修养使他截然不同于一般的武士。他有能力从理论上阐释自己的功夫。
在进入中央国术馆工作的第三年即1932年陈子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这也是陈氏太极拳术最早公开出版的理论著作,比他的老师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早一年出世,尽管他老师作品完成的时间要早得多。当然陈子明有地利人和的优势。他身为中央国术馆教师,专业从事武术的研究和教学,有充裕的时间,也不用为稻粱谋。
陈子明与唐豪赴陈家沟探求太极拳源头的时候,他的著作初稿已经完成。在途径开封(民国河南省会)时,顺道拜访了好友,工作在河南省国术馆的刘丕显,拿出自己的初稿,请求刘丕显为他做了序。中央国术馆鼓励教师们把自己的专长整理贡献出来,陈子明的著作就得到了中央国术馆和河南省国术馆的指令。中央国术馆的教务长朱国福亲自为其著作校阅。发掘中国武术是那个时代武者共同的使命和责任,他们做到了,也做得很好。
虽然陈子明的著作早于老师的著作出版,但是在理论文稿的写作上,有自己的创作,也有受到老师影响的迹象。
陈鑫著作后有《陈氏家乘》,陈子明著作中是《陈氏太极拳家列传》放在了卷首,惟增添了老师陈鑫及同代的几个人物。对老师的著作中的写法有少量的采用,多数写法不一,明显出自自己的手笔。
其文中理论内容《太极拳要义一》取自老师陈鑫著作。他在文中说,
“吾师陈品三先生,致力于太极拳者计七十余年,著《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洋洋十余万言,立论精详,世罕其俦。余往日录其要义,以备研探。今先生之书流落他处,未见梓行问世,余取其旧箧所藏载诸拙著,以彰先生立言之一斑,并使后学者有所遵循焉。”
《太极拳要义二》是对父亲讲解拳理的记述。
“先严讳复元,自旭初,初学于耕耘公,功成后复从仲甡习新架,故发手能柔如绵坚如刚,往来口外数十年未遇敌手。子明少小侍侧,习闻拳理,兹就记忆所及者笔述一二,以成本篇。固陋如余未能道其万一也。”
他的父亲陈复元,最初从学陈耕耘,后来又向陈仲甡习练新架。陈子明从小跟随父亲学拳的时候,父亲经常向他讲述拳理,他写的这篇就是记忆中父亲讲过的道理。由于他的父亲学拳陈耕耘和陈仲甡,陈耕耘的父亲就是杨露禅的师父陈长兴,所以他的这篇拳理中的前面部分有陈长兴流传下来的《十大要论》和《用武要言》一些内容;陈仲甡时老师陈鑫的父亲,后面部分有陈鑫著作拳理中的某些内容,不过并非完全的抄袭,而是经过自己的组织写作。从资料上看,陈子明所言其父向陈耕耘、陈仲甡学拳之事并非虚言。
推手照
而杨家杨露禅流传下来的拳谱拳理中完全没有陈长兴所讲述的理论,如果推理是正确的话,事实应该是,杨露禅练粗通文墨的水平都没有,所以,他跟随陈长兴数十年,个人武艺炉火纯青,却没有陈长兴理论的只言片语,相反,读过私塾的陈子明就有这样记述的能力。杨家早期理论完全继承了武禹襄整理和创作的太极拳理论。
《太极拳要义三》讲述了太极拳的“圈”和太极拳的用。“圈”的拳术理论,为陈鑫总结陈氏拳术特征所独创,记述的也是陈鑫的言论。拳术部分使用的是陈子明的练拳照片,是陈家拳术在民国时期唯有的公开发行的拳照。其后陈照丕1935年出版《陈氏太极拳汇宗》一书中也拍摄了自己的练拳照,陈发科也曾拍过练拳照片,但是并没有出现在哪一本的著作中。
集子的最后载有唐豪的《太极拳源流考》,这是陈氏家族最为高兴的事情,从此伊始,奠定了陈氏拳术特殊地位。陈子明带着唐豪去趟陈家沟,真是不虚此行!
五、之后
陈子明其后几年又出版了《太极拳精义》和《太极拳拳械》两本书,完成了太极拳械体系的写作。他是民国时期除他老师陈鑫外著作颇丰的一人,通过他的努力传教和他的著作,陈氏太极拳在官方武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子明跟随中央国术馆向西南后方。经朋友推荐到陕西西北师范学院任教(今陕西师范大学前身),自此安身立命于此,把陈氏太极拳的种子播到了陕西汉中大地。
论起推广陈氏太极拳的功劳和名气,民国当属陈子明。
注释:
【1】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见朱国福为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做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