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很多人不知道,这只来自上海的面包,是藏在稻香村背后的北京特产
前几天参加孩子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学校组织一场小小兵的军训,不仅要准备迷彩服,还要给孩子带上一些补充体力的干粮,面包和水作为基础食粮自然必不可少。盛夏炎炎,蛋糕房琳琅满目的现烤面包既不好储存又容易变质,于是就想起了义利老面包。从爷爷奶奶辈到我们孩子这一代,很多北京人对面包的根深蒂固的味道记忆就是这种义利果子面包。
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义利其实最早是上海的品牌:老北京作家肖复兴在《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一书中提到,1903年法国人在北京开了第一家面包房,因为价格不菲,不是所有人都吃得起,所以也被老百姓敬而远之的称为“洋馒头”。直到义利面包在上世纪50年代迁入北京,才让大部分北京人吃到买得起的面包。其中果子面包作为义利面包的招牌之一,是很多学生春游时必带的干粮,从北海、景山到颐和园的公园草坪上,北京孩子童年的郊游野餐都被义利的果子面包喂养过。
单位同事的外地亲戚来北京旅游,让帮忙推荐北京特产,除了常规的六必居、天福号和稻香村,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来自上海的义利面包也是地道的北京特产之一。带孩子去过北京大兴区的义利工厂园区参加活动,了解到义利品牌始创于1906年,所以招牌也醒目地印上了“百年义利”的金字招牌。最早是由一个叫詹姆斯·尼尔的苏格兰人在上海创办的义利洋行,店名取自传统儒家“先义后利”的寓意,主要以生产面包、饼干和糖果为主,不仅开设前店后厂,还有自己的西餐厅。
说到这儿很多人都不明白上海的品牌是怎么跑去首都北京的,原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因为没有“细点心”被嘲笑为“美食沙漠”,背负着“繁荣首都”的使命,综合发展食品业,邀请义利在1950年冬迁入北京。
其实义利的果子面包是从老上海的圣诞面包改良而成的,面包里夹的果皮和葡萄干被换成了京味特色的北京果脯和各种果仁,因为用料丰富,成为广受好评的高销量面包,一个面包重达半斤左右,胃口小的根本吃不完。除了面包之外,义利的麻酱威化饼、老式桃酥和维生素面包也很美味,现在义利与国民饮料“北冰洋”合并,组成了北京人的童年回忆杀“CP”,成为备受追捧的国潮新品。北冰洋不仅有传统的玻璃瓶包装,也迎合时代推出了这种洋气的易拉罐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