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哪年校招是史上最难?答案是,下一年。
“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最早在2013年出现,之后每一年都会被提及,至今已经是第10个年头。
11月,教育部披露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为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人数创下新高,求职竞争自然会更加激烈,2023届毕业生的期望薪资相比往年也有所下降。
又是新高,又是“最难”,是不是2022届的研究结果又可以翻出来再发一年了?
带着这样的心情,职场观察员许唐扬看了看波澜不惊的秋招形势,还是发现了很多不一样的趋势。
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一聊:
· 互联网真的不行了吗?
· 有哪些仍在扩招的宝藏行业?
· 哪些区域正在获得应届生青睐?
互联网缩招应届生,应届生还想去互联网
网络博主毕生狼分享了应届生小满的案例。小满,南京大学化学专业本科,研究生留校读了软件工程,毕业前顺利进入大厂实习。
实习半年后,小满被通知不能留用,理由是今年该厂实习生留用比例要控制在20%。实习时的领导“安慰”小满,要是按往年60%的留用比例,他一定能留下。(小满:这算安慰?)
他进入校招市场,所有大厂的面试几乎全挂,互联网公司招聘期快要结束时,只收到一个TP-Link的offer。
互联网公司缩招的传闻随处可见:某某大厂去年秋招给出8000个名额,今年只剩3000,其中还有2000是实习生转正……
许唐扬做了个简单统计,今年秋招季,互联网行业的应届生招聘需求同比收缩25%。昔日大厂四大热门岗——技术、产品、运营、设计类岗位,今年不但招聘需求出现下降,招聘薪资也出现了小幅下降。以往,应届生薪资曾经有过逐年走高的喜人态势,甚至出现过应届生薪资倒挂老员工的情况,今年恐怕不容易看到了。
需求方冷淡了,但供给方依然热情如火,不但毫无降温迹象,赛道反而更加拥挤。为了争取一个满意的职位,很多人甚至降低了期望薪资。
从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产品、运营已经成了最卷的职位:
首先说个结论,互联网行业仍然是很多应届生在择业时的第一选择。但许唐扬想告诉大家,不是只有大厂在搞互联网。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已成为基础设施,技术、产品经理、运营等职位,还有很多行业也能做。公司可能缩编,但技能需求还在,此处花不开,别处花正盛。
比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让制造业公司对产品、技术岗位的招聘需求大幅增长,金融行业也在今年秋招放出更多市场、运营类岗位,招聘数字技术人员的规模也没有下降,这都是机会。
校招市场“野蛮人”:高端制造业强势打包
今年秋招,一家头部新能源汽车公司开启了大幅扩招,其盛况在网上被总结为“点击就送”,意思是只要投简历就给发offer。
一位机械专业的研究生告诉许唐扬,他所在的实验室有十余名同学,每个人都收到了这家公司的offer。往年他们招人也很多,但因为工资不高,大家也不太愿意去。今年公司大幅提高了薪资,成了很多应届生的首选。
当然,扩招的另一面是“不太挑”。互联网大厂只留前20%实习生,前60%就意味着淘汰。但“点击就送”也意味着可能90%都“打包”,拉不开差距,反而让毕业生们有点怀疑人生:
“面试只有10分钟。”
“没有技术面,不看学习成绩。”
“第二天就让签约。”
“我是不是很菜,才被他们招进去了……”
尽管几家扩招大户在学生中引发过各种讨论,但offer是实打实的,这也让“23届三巨头” “打包皇帝”的花名广为流传,进入了许唐扬的观测视野。这几家明星企业的共同点是:传统行业+新技术。
从我们的研究数据看,今年秋招一大现象就是: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应届生招聘形势一片大好。他们发布生产制造相关岗位的数量同比上涨21%,平均招聘薪资则提高了25%。
在制造业这一轮扩招中,高端制造业校招岗位增幅25%,传统制造业这一数据为6.9%。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以“23届三巨头” 为代表的汽车制造、半导体行业,增速更为可观。
还有一个值得欣慰的现象是,制造业应届生扩招幅度最大的区域是在二线以下城市。因为制造业特殊的地域分布情况,该行业的扩招,给想要回到家乡工作的同学提供了更多选择。
另一个好消息属于生化环材“天坑专业”的学生。#材料专业还是天坑吗?#随着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逐渐有了“脱坑”的势头。关于天坑专业的就业情况,伍佰萬老师在上一篇文章里详细谈过,这里我选择直接抄作业。
“脱坑”最典型的体现是:大家更愿意从事本专业对口的工作了,材料专业今年的对口工作求职比例直接提高了17个百分点。
为什么对口工作变香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工资涨了。最为典型的材料专业,今年应届生对口就业的薪资已经与转型从事IT技术类工作的薪资基本相同。
硕士博士下沉,村里企业迎来博士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北京冬奥会火炬的核心耐高温材料,来自河南省巩义市胡坡村的一家中小企业。
“制造小镇”的故事快被讲烂了,但这家名叫泛锐熠辉的中小企业不太一样。他们从事的方向是:纳米二氧化硅气凝胶、碳纤维增强陶瓷基/碳基、树脂基三大类复合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为了支撑这项研究,他们招募了20名博士,100多名硕士。是的,在一个县级市下面的村子里。
离开北上广不是新闻,博士下基层也不是新闻。但是博士到村子里办的高科技企业,着实不算常见。
直到研究完今年秋招,许唐扬才意识到,泛锐熠辉可能并不是个例。
去年有59%的博士首选在一线城市就业,今年是51%。
去年有45%的硕士首选在一线城市就业,今年只有37%。
变化的幅度堪称惊人。
他们最主要的流向是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今年秋招季,选择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博士数量翻了三倍,硕士数量翻了两倍。
人才的流动会受到需求端引导。许唐扬发现,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招募硕士、博士的岗位规模同比提高了45%,此外,企业开出的招聘薪资提高了22%。
泛锐熠辉所在的巩义市胡坡村,其实就在郑州旁边。在小村庄成长出高科技企业,既有偶然因素,也在意料之中。
偶然因素是指,企业创始人就是巩义人,选址时本身带有一些“返乡情结”。意料之中则是说,制造业不像金融、互联网,资源高密度聚集在一线城市。巩义的主导产业就是材料,创始人过来考察,很容易就找到了符合要求的场地。
放眼全国,拉响这一轮硕博抢夺战的,也正是以汽车、电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分析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硕博岗位的增长来源,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这张图:
高端制造贡献了超过一半的高学历岗位增长。趋势一目了然。
如果你有研究生朋友正在找工作,可以让他们关注下成渝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它们招聘需求的增速明显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
做大事,要学会看大势
每年看秋招,每年都有人总结新趋势,但许唐扬会微微一笑:没有什么是不变的。
早年的热门方向是外企,快消、四大、咨询,中途风头一度被互联网盖过,近两年大家“反内卷”“反PUA”,又开始怀念外企的氛围。
建筑、地产、互联网、金融都曾经历过由热转冷,多年叫好不叫座的制造业却变成了今年秋招的黑马。
任何波动都会被时间抹平。把目光放得足够长远,风口也便没有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