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软糯糯的粘豆包
酥松绵软的萨其玛
清香四溢的苏子叶饽饽
最衬托雨天气质的满族火锅
你知道吗,这些日常美食
竟然都是传承于东北地区的满族小吃
快跟着小吉逐一“品尝”一番吧!
01
满族火锅
下雨天和什么最配,当然是火锅。火锅是满族名馔,满族人原称为“野意火锅”。早在金代,满族先人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
满族火锅至今仍保持其传统大沿铜锅炭火,锅内汤中加入酸菜丝、切得薄薄的肉片,用麻酱、腐乳、韭菜花等调配成蘸料,众人围坐而食,四季皆宜。
02
粘豆包
满族人大多爱吃“粘”食。用黏米(大黄米,小黄米)面制成的豆包,凉糕,切糕等,统称为粘饽饽。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含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是粗粮细作的先河。
而这道黏黏糯糯的美食,早已经成为东北人日常食用的小吃,无论什么季节,想吃就能吃到。馅料虽然都是豆馅的,但是已经不局限于黄米,用江米制作的白色粘豆包一样好吃,喜欢甜口的可以蘸着白糖吃,更有一番风味。
03
酸菜炖白肉血肠
东北的冬天有冬储白菜的习俗,因此腌制酸菜是东北地区冬天的主要菜品之一,而酸菜炖白肉血肠,是满族传统食品,过去属于春节期间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
这道菜是把片好的白肉和切好的血肠,加酸菜丝,下到肉汤或鸡汤中,调好烹熟即成。做法简单,口感鲜美,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因为现在酸菜并不是冬天才能吃到,这道美食早已经成为一年四季皆可食用的地方菜。
04
苏子叶饽饽
苏子叶饽饽,俗称粘耗子,是满族人喜爱吃的粘食之一。就像南方人爱吃青团一样,这道软糯的小吃,属于季节性美食。
每到夏季,人们将糯米浸泡后磨成面,经过揉搓按成圆饼,就像做豆包一样,内里包上豆馅,外面裹上新鲜的苏子叶,放到蒸屉上蒸熟。经过慢火蒸熏,苏子叶的香气已经渗透进饽饽里,食用时去叶或带叶食用全看个人喜好,这道带有清香味的满族小吃你尝过吗?
05
二米饭(龙虎斗)
二米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只是没想到这竟然是一道满族小吃吧。满族人喜欢把大米和小米放在一起煮饭,所以叫二米饭。
用大米,小米再加些小豆煮的饭,叫龙虎斗。“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
06
萨其玛(糖缠)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在清代,满族人将萨其玛当做贡品,可见对其的重视和喜爱程度。
这道美食的做法是用水和鸡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擀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与之搅拌,再倒入事先铺好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将其压平。然后取出切成方块即可食用,味道香甜可口。
07
酸汤子
酸汤子,又称汤子、馇子,是一种发酵玉米制品,这是满族人夏季最喜爱吃的一种食品。
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成面,发酵后即可制作。将发好的玉米面挤进“汤筒”,使之成面条状漏入沸腾的水锅中,煮熟后捞入碗中,再加点作料即可食用,汤子味香而微酸,顺滑爽口,吃起来很开胃口。
08
豆面卷子
豆面卷子,俗称驴打滚,是满族人喜欢吃的粘食之一。做法是将糯米面入锅蒸熟,擀成薄餅,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匀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即可食用。
小吉曾经尝试过制作这道软糯的小吃,建议在蒸之前于碗的底部刷上一层橄榄油,这样会很好脱模,蒸熟后的糯米面也不要马上制作,一是揉搓起来烫手,最主要的是会将黄豆面打湿,不利于后期制作,影响口感,小伙伴学会了吗?
09
小窝头
关于窝窝头还有过一段民间传说,据说慈禧太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吃到了玉米面窝窝头,感觉很好吃,于是,小窝窝头就成了当时的宫廷点心。
小窝窝头一般由小米面、敉子面、玉米面、栗子面混合而成,做成圆锥形,每个底部都有一个圆洞,小巧玲珑,蒸熟后呈金黄色。而在当时,一般老百姓吃的,主要用玉米面制作而成,个子更大一些。
而现在还有形似小窝窝头的杂粮包,可以在圆洞里加入一些小菜,增添了不一样的吃法。
10
皮冻
肉皮冻是东北年夜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更是夏日里人们佐酒消暑的小吃,肉皮冻是满族人的一大发明。
制作前先将肉皮切成小块加水熬煮,直到肉皮与水合成一体,成流体状,再盛入方形的容器里,等待凝固后切成小块食用,具有韧性好,色、香、味、口感俱佳的特点。看着简单的做法,却很讲究火候和水量配比,具体放多少水是有一定比例的,小吉听说是1:6,如果不对只能按照大厨的说法“适量”,慢慢尝试。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悠游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