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前言
契丹族属东胡鲜卑族系,公元916年,由出自迭刺部的部落联盟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后改辽、大契丹、大辽)政权,是继匈奴、鲜卑、突厥、回鹘之后在北方兴起的又一个对中原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权。历史上,辽宁地区是辽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北地区是辽代一部分后族和皇族的领地,成为辽朝的腹心重地之一。辽东地区主要为 *** 和渤海人聚集区。辽西地区是奚族故地,也是与皇族或后族通婚的世家大族的聚居地。辽代的辽宁佛教兴盛,儒学普及,经济、文化发达,考古发现的大量辽代遗迹遗物,反映了契丹族曾经的辉煌和辽文化的独特魅力。
辽之统治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辖境内生活有契丹、汉、奚、渤海、女真、室韦、迪烈、阻ト、铁骊等族,在与中原地区各政权交往过程中,辽代统治者领略到以儒教为主体的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促使其主动吸收汉文化的治国理念,并与本民族的统治特点相结合,创造出因俗而治的北、南面官及四时捺钵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四时捺钵:契丹族四时迁徙游牧渔猎,建国后,皇帝仍每年随季节变化到各地游猎巡察并处理国家大事,成为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即四时捺钵制度。捺钵为行宫、行营之意,因《辽史》中把春、秋捺钵地点通称“春水”“秋山”,后人遂用“春水秋山”代指四时捺钵。每年冬、夏在捺钵召集的北、南臣僚会议,是辽朝的最高决策机构。
一国两制:辽朝对辖境内人民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 *** ”。从中央到地方有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即北面官(处理契丹各部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事宜)和南面官(负责 *** 、渤海人事务)。随着统辖范围不断扩大,辽 *** 设立了五京六府;在契丹贵族聚居的北方草原地区,从建国前后开始就创立了头下州作为新的统治方式。“二元政治”的成功运用加强了辽朝的统治,促进了辽朝农牧业及手工业的发展。
东京辽阳府:东京辽阳府,辽五京之一。辽天显元年(926年)阿保机灭渤海,建东丹国,改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为天福城,以长子耶律倍统之,年号甘露。后为防御需要迁都东平郡(今辽阳市)以渤海遗民、 *** 及东丹国民充之,升为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改为东京,府曰辽阳。所辖辽阳、仙乡、鹤野等九县。
辽之经济
契丹人初期过着“随水草就畋渔”的生活,游猎是其主要的经济活动。随着封建统治的加深,其经济出现多种形式和多种成分,农业、牧业、渔猎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并存。辽代辽宁经济成分复杂, *** 和渤海人从事农业;从事游牧业的契丹、奚等族也逐渐向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过渡,并兼营渔猎业。辽朝经济的多面发展对辽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金元时期北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游牧渔猎:辽朝以畜牧经济为主,牧场遍布草原各处,燕云边塞以北(今京津地区)有牧马基地,群牧牧场遍布大漠南北,及潢、土两河流域的斡鲁朵、诸抹牧场等。作为畜牧业经济的必要补充,渔猎业是契丹族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皇室贵族将渔猎作为娱乐和习武的手段,普通百姓则以“挽强射生”作为解决生计日用的经济来源。
民务稼穑:辽朝农业的发展,始于建国前后大量中原 *** 的迁入。东京辽阳地区大批 *** 、渤海人和 *** 真的迁入,阜新地区众多头下州的设立,农业人口不断增加,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弥补了牧业产品比较单调的缺憾。
骝马金鞍:生活在马背上的契丹族,精于马术,射技超群。骑兵是契丹军队的主要作战兵种,契丹人非常重视各类马具的制作,五代时期便有“银鞍契丹直(拥有银质马鞍的契丹人)”之称。辽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马具,材质各异,式样繁多,反映了辽代契丹人的等级制度、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辽瓷奇葩:辽代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制造工艺继承和学习唐、宋技术,造型和装饰又具有浓郁的游牧生活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鸡腿坛、凤首瓶和辽三彩等,均为辽瓷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品类。此外,辽代也烧制仿定窑白瓷、青瓷等,并使用从中原输入的景德镇青白瓷和耀州青瓷。
工艺杂项:辽朝的金、银、铜、铁器的制造技术具有较高水平,内容包括生活饰品、生产工具、鞍具和丧葬用具等。其中,金银器的制作在工艺上继承唐朝传统,在造型上又具有契丹本民族的特征。玻璃器、琥珀饰品主要来源于西亚,反映了契丹人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吸收。
丧葬礼俗
契丹先民曾实行树葬和火葬,建国后趋同汉制改为土葬。贵族的家族墓地往往构筑不同规模的砖石墓室,多见木结构或仿木结构的椁室和壁画装饰,少数墓中还有小帐式木椁建筑和奢华的随葬品。金属面具和网络衣罩是契丹贵族独有的葬具。辽宁辽代墓葬众多,已有契丹族与 *** 墓葬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北镇医巫闾山则为显、乾两座皇陵所在地。
显乾帝陵:显、乾二陵位于北镇医巫闾山龙岗村一带的山谷中,核心面积约13平方公里,目前共发现琉璃寺、龙岗墓群、偏坡寺、骆驼峰等辽代重要遗址及陪葬墓群10处。阿保机长子耶律倍喜爱医巫闾山风光秀丽,在山顶建望海堂,藏书万卷。耶律倍死后,太宗耶律德光将其葬于医巫闾山。后其子耶律阮(辽世宗)追封其为让国皇帝,陵曰显陵。其孙耶律贤(辽景宗)死后也葬于此,陵曰乾陵。辽亡,二陵遭到金军的破坏。
叶茂台墓:叶茂台辽墓群位于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镇以北的山坡上,辽时称“圣迹山”,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发掘墓葬21座。其中以7号墓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有棺床小帐、石棺、双陆棋、绢画、丝织品、陶瓷、装饰品等类文物,是辽宁地区辽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墓主人为一老年女性,年代约在辽景宗时期(969~983年)。该墓群的发现有助于辽代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关山族墓:关山辽墓群是辽代中晚期最显赫的外戚家族—萧和家族的墓地,位于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车新村北部的王坟沟和马掌洼两墓区内,共发现9座砖(石)室墓。萧和家族声名显赫,有“一门生于三后,四世出于十王”之称。20世纪60年代清理过早年被盗的萧德温墓,2000年开始对该墓群进行清理,出土了精美的壁画、瓷器、金银器以及大量珍贵的石刻文字资料,是研究该家族史乃至辽史最直接、最可信的原始资料。
铜丝网络和鎏金银面具:契丹贵族注重厚葬,“络尸葬”是葬服中最具民族特色的部分,即契丹人死后入葬时,面部常覆以金属面具,周身各部位穿上银或铜丝网络。 契丹贵族死后,面部常覆有金属制成的面具。面具按照死者面部特征、性别及年龄,用金属薄片加工打制而成,质地分为金、银、铜和鎏金银、鎏金铜五种,材质不同,身份不同。这种葬俗可能与契丹人信仰萨满教有关,也可能与契丹社会崇奉佛教有关。
契丹人络尸葬原因分析:⊙与原始萨满教有关,为萨满所用法器。⊙与身份有关,为耶律氏皇家女子专用。⊙与契丹人信奉佛教有关,金属面具源于“佛妆”。⊙与汉代的“金缕玉衣”有关,源于中原传统的汉礼。⊙受契丹传统树葬习俗影响。⊙源于东胡族的覆面葬俗。⊙与唐时西域胡人覆面缠裹的葬俗有关。⊙与契丹人“死不墓”和“祖灵崇拜”葬俗有关,又受到汉文化“重孝”习俗的影响。
契丹人金属面具和网络的穿着方法:⊙契丹人死后,将尸体进行处理,“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明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引自宋文惟简:《虏廷事实》)⊙在处理后的尸体上铺一层薄丝棉,再用深棕色丝织品由下而上,分别把全身各部位紧紧包裹,包括每个手指都用很窄的丝带分别缠裹。⊙尸体包好后,按身网、臂网、手网、足网、腿网、头网的顺序依次穿着、缝合。⊙网络穿好之后,再穿其它殡葬服饰。⊙最后戴上金属面具。
*** 族墓:辽代 *** 墓葬可分为砖室、石室、砖圹墓三种类型,其中砖室墓规格较高,平面呈圆形、六角和八角形。主要有耿崇美、刘承嗣、王悦、赵思温、梁援、石重贵等家族墓,多集中于朝阳地区。他们世代在辽朝为官,与契丹贵族联系密切。墓葬多具胡汉两种风格,实行火葬和随葬陶制生活明器,是 *** 墓葬的突出特点,契丹人墓葬中常用的鸡冠壶、马具等器物则少见。
佛陀之光
契丹族最初信奉崇尚自然的萨满教,建国之后逐渐信奉儒释道三教,并以佛教为主、儒教为用、道教为辅,佛教尤以圣宗、兴宗、道宗时期为盛,佛寺、佛塔遍布境内。佛教建筑继承唐代粗犷豪放的风格,又体现出草原民族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四方三进式的佛寺和八角实心的密檐塔。辽宁境内至今保存有辽代著名寺院奉国寺和诸多的佛塔,出土了大量的造像、佛画、刻经和法器等佛教艺术珍品。
佛教建筑:辽人笃信佛教,大量修建寺塔。佛寺多朝东,与契丹喜东向拜日习俗有关。佛塔,又称浮屠,用来藏置佛陀舍利和遗物,用以对佛陀的礼拜和祭祀,多位于寺中大殿前方。在寺塔布局中以佛寺为主,塔作为陪衬,而木结构的佛寺易损毁,砖石结构的塔能保存下来,故佛教建筑遗迹以塔为主,佛寺鲜见。
妙相庄严:佛教的弘传离不开佛像,造像和佛画是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辽代现存造像以金铜、石雕为主,也有泥塑像,如义县奉国寺七佛,高大俊秀、庄严壮丽,14尊胁侍菩萨宝相庄严、栩栩如生。佛画彩绘于壁面或线刻于石板、银片之上,如沈阳市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地宫四大天王壁画像,其形象生动饱满,不怒而威,展现出辽画豪迈奔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