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窦唯退出歌坛是真的吗,窦唯为啥退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窦唯退出歌坛是真的吗,窦唯为啥退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窦唯退出歌坛是真的吗,窦唯为啥退出

娱乐圈的热度,是玄之又玄的东西。就算放在窦唯身上,也不例外。

他随随便便骑个小电驴在街上风驰电掣,或者一脸颓唐地夹在人群中坐地铁,又或是躲进苍蝇馆子里吃碗面。

这些画面被人随手拍下来后,上传到网上,都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大家甚至会不约而同地调侃他一句:不愧是“窦仙儿”。

可到了窦唯回归音乐本身,干点儿正事的时候,飘忽不定的热度,又跟他相距十万八千里。

这段时间,窦唯搞了两次线上音乐会。

结果不出所料,在喧嚣的娱乐圈,他的音乐会连一星半点儿的水花都没有砸出来。

窦唯显然已经习以为常,他对热度并不在意。

就连直播音乐会都别具一格,直播时他不露脸,连张照片都不放,就是纯音频。

许多人抱着极大的热情或者好奇心进入直播间,结果被劝退了,表示“太仙儿”、“太深奥”、“听不懂”。

大家习惯把窦唯称为“窦仙儿”。都是凡身肉体,他怎么个仙法?

说白了,精神世界区别于一般人,他追求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

别人忙着钻研大众喜好,翻唱改编,一通乱造,批量式制造音乐快消品。

窦唯则选了“逃离”。

他不肯轻易“下凡”,也不看市场眼色,他只顾埋首于实验音乐,沉醉其中、怡然自乐,不管大众爱不爱听。

别人把房子、车子、票子、面子看作是奋斗目标。

二十岁出头时,窦唯就站在名利场上看尽了鲜花与掌声。而今他却素衣落拓,坐地铁,骑电驴,吃着9块一碗的面,潦倒得像个流浪汉。

把窦唯和活跃在舞台上的歌手们放在一起对比,讽刺意味直接拉满。

窦唯的“离开”,是歌坛的“悲哀”。

不为合群而欢闹,只为自己而孤独

《明天更漫长》是窦唯在25岁时,作词作曲的一首歌,里面有句歌词饶有意趣。

避开大家无聊之中勉勉强强的热闹,

开发自己能够得到孤独中的欢笑。

这是他的人生观,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他是窦仙儿,和人情世故绝缘,不需要人设,也从不翻看俗世成功学。

胡彦斌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一首歌想要红,途径有三:剧集、综艺、短视频。

综艺成为了歌手的主要阵地,也就造就了一种奇特景观:人与歌,难舍难分。

想要家喻户晓,就要提高在综艺上的曝光度,想要获得曝光度,就要人设讨喜,最好附带综艺属性。

毛不易、汪苏泷、周深在综艺中如此吃香,是因为他们的音乐造诣处于新生代歌手中的顶端吗。

当然不是,只是因为他们手握安全牌:唱的、作的不至于说烂,能够征服一部分观众的耳朵,且性格不作妖,没有致命丑闻。

他们还能为综艺锦上添花:毛不易的冷幽默、汪苏泷的高情商、周深的金句。

歌手们想要混得开,除了要在音乐上努力,还要在人设上努力。

有的歌手会本末倒置,在人设与综艺感上下十成功力,然后在音乐上投入三成。

比如薛之谦,靠着在社交网站上写段子出圈,圈了一波粉,红了几首歌。

之后又在综艺上卖力搞笑,憋不出梗了,就用浮夸的表情动作凑数。

图什么呢?

因为亲和人设和深情情歌是打下群众基础的利器。

你看他,虽然被雷神之锤、被扒假弹、词曲套路化,但还是可以自诩唱作人,有一大批死忠粉四散在网络,为他的名声鞍前马后。

人设比歌曲精彩的歌手,多了去了。

比如没少在综艺蹦跶的“纯情男孩”、“音乐才子”华晨宇。

比如誓要带着华语乐坛走向世界,却还没走进华语乐坛的张艺兴。

端着电脑走机场,上综艺也时刻挂念音乐的他,音乐造诣到达几重天了呢?

我们说了不算,放几句歌词,诚邀大家一起品鉴。

“钓大鱼,钓大鱼,李老师,钓大鱼……”

“最珍贵,你的美,懂你的人,有仁义礼智信 Baby……”

还比如“拽姐说唱”、“女rapper第一人”的VAVA,瞧瞧歌词还是那些东西:“我很厉害”、“我很炸”、“你算个球”……

人设包装对于才华并非没有反噬。

“中国第一男rapper”GAI,从“社会GAI”到综艺上的温声细语的宠妻男,苦心经营形象的他成了说唱的代言人。

他的歌依旧以“炸裂”为名,却再也找不到《凡人歌》与《沧海一声笑》时期的张狂草莽气。

当红歌手们需要听众,而窦唯是无视听众的。

所以,“顺从”、“讨喜”这些字眼放在他身上太违和。

他从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沉浸于音乐里,几十年前,抑或是今日,都极少给观众脸色看。

1994年的红磡,窦唯正是少年时,丰神俊秀的他,是摇滚界黄金时代的风云人物,是无数人的偶像。

那个人声鼎沸的夜,深得人心的他站在台上,也只是低头兀自唱,静静摇着手铃,吹着笛子。

不与台下观众有丝毫互动,仿佛那些抬爱与溢美都与他无关。

后来他离开了主流歌坛,又偶尔重出江湖,在音乐节上罕见开嗓,却是大家听不懂的旋律,念经一般的呓语。

台下的观众流露出不耐烦,喊着“窦唯下去,窦唯傻子”。

声浪越来越高,他反倒在喧嚣中老僧入定,若无其事地完成一曲,然后从容走下台。

2018年草莓音乐节,许多人奔着情怀而来,他们想借着窦唯,一窥别离已久的中国摇滚乐黄金时代。

但可惜,窦唯告别摇滚已久,他没有满足观众的愿望,唱《无地自容》、唱《Dont Break My Heart》。

而是表演起了大家听不懂的《殃金咒》,前三十分钟打鼓,后三十分钟弹琴,末了鞠躬致谢。

今日的歌坛,是投机者的乐园,人人都秉承着捞一波就走的心态,把大把大把的钱扔在了造势与宣发上。

捏造一堆花里胡哨的概念,放在热搜中供粉丝自嗨。

或是造一支“手势舞”,邀请艺人朋友打歌,配合洗脑旋律,在短视频上精准投放。

轻质量、重销量,目的不是征服观众的耳朵,而是占据榜单榜首。

而这一约定俗成的规则,无论是正经歌手还是流量爱豆都甘之如饴。

窦唯飘然于市场机制外,这两年他发了很多张专辑,每次都悄无声息,没有宣发,没有造势,放那就走。

因为他不需要市场反馈,也不需要侧耳聆听市场效果。

这不是过气艺人的无奈,而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二十出头时,窦唯已经站在名利场的上位圈,手握许多热歌,坐拥万千粉丝的拥趸。

以他的才华,稍稍俯下身子,就可以炮制出几首能够俘获大众听觉的音乐。

但这样的音乐已经落伍于他的创作进程,此时再把大众的评判标准纳入创作之中,去迎合、谄媚市场,对于窦唯而言,大概是一种精神污染。

有人问过窦唯:“做音乐,能否让你过上体面生活。”

窦唯的回答是:“如果是良性操作的话,我并不排斥,只不过与我而言,当下的环境不在我的设想之中,如果是以这种方式获取利益,我没法接受。”

窦唯这句话,对于市面上许多自诩创作人的当红歌手而言,是一种讽刺。

俗世成功学,说拜拜就拜拜

许多人爱窦唯,不仅是爱他的音乐,更爱他的人生态度。

窦唯做了许多人不敢做,也做不了的事。

挣脱世俗规则,把市侩、功利隔绝在外,只遵从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在面子上做努力,以期得到别人的认可。

前些年,窦唯的日常生活被媒体捕捉,放到网上,引发了热议。

他衣着朴素,时常出现在地铁车厢、廉价面馆与平价卖场。

孤僻、秃头、大肚腩、看起来没什么钱,与几十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差别好大。

于是大家给他贴上了“落魄大叔”的标签,把他与他的天后前妻作对比,揶揄他不体面,穷困潦倒,吃了感情上的恶报。

无数人透过吃穿住行,妄自揣测他的财富与地位,但窦唯本人早已经脱离了俗世价值观。

辩解不太多,只有八个字:清浊自甚,神灵明鉴。

话锋并不尖锐,但两相对比,却是对娱乐圈乃至大众的讽刺,他们物欲横流,窦唯只管臣服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当然了,“淡薄如素”这个词语一度在娱乐圈通货膨胀。

有没有欲望和野心,瞧一瞧行为,一目了然。

多少明星一边立着这个人设,一边上综艺圈粉。

而窦唯呢,他那么多死忠乐迷,想赚钱多容易,开个演唱会贩卖情怀,钱袋子就能鼓鼓囊囊。

但他没有,他只想做个普通音乐人,专注做自己想做的音乐。

至于他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模样,是破落户还是隐世仙,他都不在乎。

与音乐死磕的实验家

先锋、超前是窦唯的代言词。

90年代初,内地乐坛还在摸黑探索流行乐,香港歌坛还在改编着岛国歌谣,此时的窦唯已经笔笔出新。

1988年,窦唯成为黑豹乐队的主唱,兼作词曲。

1991年,首张同名专辑《黑豹》发行,其中的经典之作《别来纠缠我》《Don‘t Break My Heart》由窦唯负责词曲、主唱,《无地自容》由窦唯作词并演唱。

这些歌曲风靡一时,把黑豹从无人之地推向了舞台中央。

第二年,《黑豹》在内地发行,热销150万张。

从边缘中的边缘到百万人拥趸,在黑豹的破圈进程里,窦唯是灵魂人物。

之后他离开了黑豹,组建了做梦乐队,一张《黑梦》博世界所长,融入了雷鬼、迷幻元素,不似那个年代的音乐。

当大家还在着迷窦唯的初始阶段,窦唯已经开始了新的尝试。

1995年的《艳阳天》,扫去了《黑梦》时期的暴戾阴霾,唱好春光,唱白云片片,山川原野,带些“清晨入古寺”的禅意,还融入了民歌与民乐元素。

此前是在西方音乐中求新,此时是在民族与民间寻根。

来到1998的《山河水》和1999的《幻听》,窦唯把人声与歌词淡化,唱起了田园诗,画起了抽象画。

曲中没有了清晰明了的喜怒哀乐,也就意味着,赏析的门槛提高了。

需要静下心来,调动五感,调动想象力,方才好体会其中妙。

听窦唯这个阶段的歌,可以不踏出家门半步,便穿梭在暮秋潇潇雨中,又或是躺在竹排上,漫游漓江水,还可以登高望岳,瞭望云海。

可以是忧国诗人,也可以是逍遥侠客、人间修行者。

不用上蹿下跳热场子,不捣鼓热血沸腾、一秒抓耳的词曲,反倒如同草蛇灰线,延绵千里。

千禧年还没到来,窦唯已经来到了后辈难以企及的高度。

现在的许多歌手,甚至比不上黑豹时期的窦唯。

歌坛把受众当作了唯一准则,在取悦大众的过程,探究普适规律替代了寻新与求变。

想取悦失恋人群,就写爱而不得、说散就散,无限放大苦情与迷惘。

想取悦文艺青年,就上吉他,在歌词里堆砌让人联想到诗和远方的意象,讲讲爱情,讲讲孤独。

想取悦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就照着先前的神曲,如法炮制洗脑的旋律。

想取悦古风少年少女,就祭出民族乐器,再来点生拼硬凑的填词。

惨不过流量明星们的粉丝,爱豆的新专可以概念吹得天花乱坠,什么莫斯乌比、玫瑰与轮盘、牢笼蝴蝶、月色氤氲……

打开一听,无非是“baby”、“love”、“boom”的反反复复。

完了粉丝还要自我蒙蔽,掏心掏钱,闭眼乱吹“高级感”。

收益摆在面前,old shool看了都眼红,就在去年,汪峰才拉上了张艺兴、gai,合作了一首《没有人在乎》。

虽然没有上热搜,效果又不伦不类,但没事的,汪峰老师可以沾爱豆的光,享受一番来自队友粉丝的彩虹屁文学。

歌手不是歌手,是带货主播,质量后置,销量为先。

当口水歌与爱豆占据了榜单,在主流市场二分天下,大家又齐声慨叹:华语乐坛殁了。

浮躁风气下,主流的代言词成了“庸俗”、“套路”、“粗制滥造”,“好歌”与“热歌”约等于两条平行线。

也正因如此,音乐鄙视链愈发清晰,一部分人要靠“小众”来装点音乐品味。

而那个不问世事,埋头做着实验音乐的窦唯也被神话为“窦仙儿”。

更多窦唯退出歌坛是真的吗,窦唯为啥退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