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老歌和新歌曲的区别,为什么新歌不如老歌,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老歌和新歌曲的区别,为什么新歌不如老歌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老歌和新歌曲的区别,为什么新歌不如老歌

最近美国ITunes下载榜出现了神奇的一幕,许多曾经的欧美热单再度回榜,意味着普通听众歌单里的经典曲目比例正在上涨:

Lady Gaga的《Poker Face》来自2008年,魔力红和擦妈的《Moves Like Jagger》来自2011年,OneRepublic的《Counting Stars》来自2014年……

这一幕很难不让人想到Apple Music中国区2021年的年度榜单,周杰伦的老歌占了半壁江山。以至于有粉丝感叹道:“原来欧美乐坛也要完了?”

调侃归调侃,在华语与欧美这天差地别的产业模式、文化基础、听歌习惯影响下,竟也出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种怀旧”的风潮,这让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老歌总比新歌耐听?

#1 成长见证者

童年期到青春期,是一般人身体机能、思考与认知能力急剧提升的时期,在我们逐渐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各类事物的审美与品位时,音乐作为一种新鲜的流行文化开始进入我们的世界。

这个人生阶段被我们选择的音乐,会成为我们成长期记忆的一部分,附带着专属的情绪烙印,往往更加生动、深刻,更牢固地保存于我们脑中。

2018年,经济学家达维多维茨曾在《 *** 》上发表了他对音乐流媒体spotify数据所做的统计,并得出了一个结论:在某群人青春期发布的歌曲,很容易成为往后这个年龄段中最受欢迎的歌曲。

例如Radiohead代表作《Creep》,在38岁年龄段的中年男性音乐榜单中排名第168,却在28与48岁年龄段的榜单中不见踪影。原因就在于《Creep》发行的1992年,这群现在38岁的男人正处于青春期,这首歌对于他们有着更特别的影响力。

再看那些总被反复讨论的经典老歌,是不是也总能勾起我们回忆中的某些具体片段?《七里香》与《晴天》是校园时代的懵懂爱恋,《流星雨》与《恶作剧》是守着电视追偶像剧的狂热,甚至《2002年的第一场雪》与《老鼠爱大米》,都能把我们拉回攒钱买彩铃的年代。

除此之外,欧洲音乐网站Deezer曾以英国人为样本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调查指出24岁左右是搜索新歌的高峰年龄,有75%的人每周会听10首以上的新歌,而有 64% 则表示他们每个月会关注到 5 个新的歌手。但在这个年龄段之后,人们追逐音乐潮流的趋势就开始逐渐减弱。

告别学生时代后,工作与家庭压缩了人们追逐音乐潮流的时间,现实情况的制约也使得这些带有青春滤镜的老歌弥足珍贵。

#2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这个概念同样可用于老歌与新歌的对比,现在还能流行的老歌,就代表了被时代大浪淘沙仍然璀璨的「幸存者」,仅从这些曲目以偏概全地评判所有“老歌”,对新歌显然不太公平。

以伍佰为例,《挪威的森林》、《突然的自我》、《Last Dance》等等,至今仍是在KTV疯狂屠榜的经典神曲,但这些歌曲身上浓重的流行风格,让很多人忘了伍佰也曾是闽南语摇滚的教父。

1992年,还叫吴俊霖的伍佰发行了第一张专辑《爱上别人是快乐的事》,在中国台湾地下音乐圈小有名气的他,用这张闽南语为主的摇滚专辑在摇滚圈掀起了轩然 *** ,以至于第二张转型专辑《浪人情歌》发行前,还有乐迷抨击他“迎合市场”的行为。

比起后来的流行热歌,《爱上别人是快乐的事》称不上“优美”,它更加下沉与开放,自带生猛粗粝的摇滚气息,却也牢牢抓住了那一帮热爱闽南语摇滚听众的胃口。

同为那个时代的老歌,这张专辑本身就没有朝流行的方向创作,也许很多人听不了几秒就会切歌,它展露出的是伍佰特别的音乐品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音乐产业的全貌。

并不是所有老歌,都符合大众“耐听”的标准,能被这个时代接受的流行经典,本身必然拥有适应时代审美的特质。知乎上的一个回答,更是言简意赅地回答了“为什么人们总觉得老歌好听”的提问——因为不好听的老歌都失传了。

#3 给新歌一点时间

百度知道上有一个提问“为什么老歌那么好听呢?”,提问时间竟然来自2009年。

2009年都有什么歌?林俊杰的《背对背拥抱》、梁静茹的《情歌》、蔡依林的《花蝴蝶》、那年的公告牌上还有霉霉的《Fearless》、布兰妮的《Circus》……

就像老师总爱说“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一样,可能是现在乐迷们做梦都想回去的一年,却也可能是以前乐迷们疯狂嫌弃的一年。新歌只是需要一点时间证明自己。

1991年,林忆莲发行了一张在当时看来奇奇怪怪的专辑《野花》,专辑曲目《再生恋》甚至用到了越剧唱腔、电子节拍融合二胡的演绎方式,刚刚发行时销量低迷,口碑也很一般。

随华语音乐逐渐吸纳西方音乐的创作方式,R&B、Hip-Hop等风格成为主流,《野花》终于受到了应有的赞誉,不少乐评人认为它是林忆莲最具概念完整性及最高音乐水准的粤语专辑。

知名乐评人墨墨更曾以此为名撰写了一本《林忆莲:野花》,林忆莲本人收到万分感动,寄送了一只有裂痕的碗为回礼,并亲笔给墨墨回信。

老歌迷与歌者之间彼此才懂的情感链接,在林忆莲的笔迹中温柔绽放:“这作品(指有裂痕的碗)并不完美,但真实如人生,满布瑕疵,有缺憾才学会包容。”

当我们思考“为什么老歌总比新歌耐听”这个问题时,我们是否也像1991年的乐迷一样,先入为主肯定了老歌的形式与情感价值,而否定了新歌中的前卫元素?

江山代有才人出,当代的新歌终将会接过老歌的接力棒,成为这代00后、10后们心中的经典,像我们心中的老歌一样,给予他们自己才懂的情绪共鸣。

更多老歌和新歌曲的区别,为什么新歌不如老歌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