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572篇原创文章
2023年,中国经济领域中的互联网动向,对于宏观复苏和经济增长而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观察点。
从2022年开始,国家对于互联网企业的监管政策更加细化、企业降本增效初见成果、用户权益得到保障重振信心……时下,我国互联网行业在经历 *** 监管策略转换以及企业降本增效热潮后,正稳步进入复苏阶段,“触底反弹”的窗口期已经来临。
市场是反映行业动态的风向标,互联网行业的行情起落皆与 *** 监管策略松紧变化、头部企业内部调整息息相关。
进入2023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企业的行情逐渐走出“V”字形底部,开始迈出上升步伐,释放整个行业正在回暖的积极信号。
历经20余年发展,互联网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
得益于流量红利的爆发式增长,互联网行业不仅给我国创造了规模庞大的GDP,更积极推动各类科技的不断演进。与此同时,不论是电子商务还是本地生活服务,互联网行业开辟的新模式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但是随着互联网行业用户流量红利触及天花板,企业传统业务板块的增速被迫放缓,技术创新的步伐也逐渐停滞。
因此,互联网企业应进一步加快降本增效的步伐,寻求全新增量刻不容缓。
以BAT、京东、抖音、拼多多、快手等为代表的平台经济,正在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数实融合、互联网赋能实体经济将是2023年平台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所以,2023年平台经济重点是要恢复过去失去的,同时探索新增的一些机会,比如乡镇市场、国际化市场、国潮国货、C2M定制生产等等。
在这样的基调和主线之下,2023年开年不久,中国的互联网经济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的动向,值得关注和分析。
互联网经济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在经济环境中的规模占比,毋庸置疑,互联网企业动向,对于2023年中国经济的复苏和持续向前,也具有了非常重要的观察意义。
这篇文章,就将为各位读者朋友梳理2023年开年以来,中国几大互联网头部企业和平台,在国内经济环境中的最新动向。
通过对动向的挖掘和分析,看清通过这些互联网领域头部公司行动背后的经济逻辑。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 *** )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模式复制,剑指拼多多意图明显:京东也要搞百亿补贴?
据36Kr 独家报道,京东将会在下个月初( 3 月 8 日 )正式上线 “ 百亿补贴 ” 频道,据称就是对标拼多多去的。
京东明明早就有了 “ 百亿补贴 ” 。
后面仔细看才发现,这次京东的 “ 百亿补贴 ” 的确升级了。
此前京东的 “ 百亿补贴 ” ,基本都是 618 、双 11 大促里附带的噱头。
而且只针对少数商品,优惠力度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连找个入口都费劲。
非推广内容 仅作示意用 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京东内部觉得效果不好,在我们普通消费者里也没什么存在感。
而这次传闻中要上线的新 “ 百亿补贴 ” 频道,将不再依附大促节点,完全独立出来,在 App 里长期拥有一级入口。
而且这些补贴全场通用,根据京东零售 CEO 辛利军的说法,预算上不封顶。
不仅如此,这次还会上线个新系统,针对部分商品会有人实时盯着价格,一旦京东卖贵了,就 “ 双倍赔付 ” 。
一直以来,京东安身立命的三件法宝就是价格、品质和服务。
这两年来,京东的品质和服务还是在线的,可价格优势好像突然间就没了。
大家天天说拼多多的崛起,把淘宝、天猫整不会了。
但现在看来,京东也慌了。
当然了,平台定位就和拼多多不同,京东想进行这么大盘子的 “ 百亿补贴 ” ,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怎么平衡自营和其他品牌的补贴力度。这事玩不好了,要么损害自己利益,要么搞僵和其他品牌的关系。
但是对于京东来说,或许并没有多少选择:
如今的拼多多手握更高的下沉市场认知度,同时还是社区团购领域的主要玩家,在零售产业布局上显然比京东来的更丰满;
在资产构成上,又比自建物流、自建仓的京东更灵活。
所以,京东的这次 “ 百亿补贴 ” ,还有点背水一战的味道了。
当然,这对于消费者群体而言是利好消息,毕竟平台内卷,是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吸引市场份额和认可的,但是从这个事情来看,电商领域的存量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现实和趋势,非常明显。
图片来源:网络
2
抖音入局外卖和超市,对美团虎口夺食,什么信号?
2023年以来,字节的动向,非常夺目:
以短视频社交软件发家的抖音发展路径似乎超过了大部分人的想象。首先是在电商领域大刀阔斧般地推进,继去年“商城”放入一级入口明确货架电商战略地位,今年春节“抖音超市”也正式上线了。
非推广内容 仅作示意用 图片来源:网络
同时,抖音在本地生活领域也展现出了更多野心。
2022年770亿的GMV大超市场预期,2023年更是定下了1500亿接近翻倍的目标。
就在近日,抖音又将触手伸向了外卖,消息一出便引起网友疯狂讨论,开始纷纷畅想起未来“商家直播做菜,用户在线下单”,自己就能完成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的新模式。
从电商到本地生活,抖音的野心仿佛没有尽头。市场也注意到了抖音日渐完善的本地生活与美团业务的高度重合,正处于流量红利爆发期的抖音将对美团的业务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
流量红利过后,抖音的增量又将来源于哪里?
这并不是抖音第一次外卖,21年就已经通过“心动外卖”试水外卖业务了。
并且,目前抖音外卖服务未全面开放,部分开放的商家接单量也不多,SKU大多在5以内,且为多人套餐,SKU丰富度远不如美团,美团SKU普通在10以上,多者可达60-80,涵盖各种套餐和单品。
再从物流来看,抖音未自建配送团队,目前还是通过顺丰同城(2021年活跃骑手60万)、达达快送(活跃骑手小于100万)送餐,相较之下2021年美团外卖活跃骑手规模超过500万。随着订单量增加,履约能力将成为抖音外卖业务发展的掣肘。尽管字节星辰跃动项目自建物流体系,也已在官网上招募外卖相关职位,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还是需要更多时间去验证。
但是抖音,不管是开超市,还是跑外卖的动向,实际上都指向一个“流量见顶前提下追求增量”的逻辑。
用户量上,22年底抖音日活跃用户数量(DAU)在5.8亿,增长已经非常缓慢接近天花板。在大盘增长见顶之下,流量变现的驱动力便落到了商业化效率上。
对品牌厂商来说,最早的广告需求是曝光率和点击率,今天则变成了要激活、注册、付费、复购等指标,这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形势下,互联网营销行业竞争开始转向存量时长,用户粘性,以及商业化关联程度等领域的争夺。这就是摆上台面的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后续走向。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流量大户微信对小红书“下手”,意欲为何?
这则短文,以“图片+短文字”的形式出现,也就是图文结合的短内容,和小红书笔记十分相似。
目前,这一功能已经在手机端上线,经过实测,图文模式的发布有两种形式,一是文字生成图片,二是文字+图片。在手机上就可以进行编辑、上传图片和发布。
图文消息功能下,顶部是最多9张可以横向滑动、比例为3:2的图片,标题是图下第一段,再附上一段文字描述。留言界面位于首页左下角,有利于内容交互。
字数限制也从 140 字扩充至 1000 字。
(图源网络)
经过实测,把提前编辑好的文字复制到手机后台,再加上几张图片,就可以直接发布。整个过程十分简便快速。
但如果是发布推文,则对文章内容、架构有着更高的要求,写好之后还需要登录PC端进行排版。
原本,微信通过各种组件持续强化流量联动势能,是一个兼具社交关系链、统一账号体系、阅读习惯、支付心智的成熟生态,堪称移动互联网时代 “水电媒”一般的国民级应用。
但随着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增长曲线越发陡峭,一方面对网民注意力及时间的挤占明显;
另一方面对社交入侵也越发明显,如粉丝群、好友聊天、视频评论皆是交互场景,新的社交网络正围绕短视频内容格式建立起来,并创造一种新的流行方式完成对移动互联网流量的掠夺。
眼下,电商赛道有两个充满想象力的商业模型:
一个是抖音、快手扶摇直上的直播电商:
在马云淡出公众视野的这些日子里,字节跳动把云梯搭上了天猫的城墙——抖音乘着淘宝刮起的“直播风” 2022 年做出 1.5 万亿 GMV,正加速重构电商势力版图。
另一个则是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种草”模式正成为新风口:
字节(可颂)、阿里(逛逛)、腾讯(企鹅惠买)、美团(珍箱)
其中,小红书的表现,堪称闷声发财,低调成长的典范:
事实上,过去几年,默默无闻小红书凭借“内容 + 社交”驱动,在 KOL + KOC 双驱背书下购买转化远高于行业均值,买家复购率也高于行业均值,形成了独特的消费场域;
且双列还能丰富用户接触内容时的行为评价颗粒度,进而为品牌提供更丰富的用户标签、投放场景。
尤其,当消费供给过剩时,针对生活中具体问题小红书像一本实时更新的“生活手册”,用户反选 UGC 的消费决策价值天然进化成壁垒——这种根植于社区、抗周期性较强的模式“馋哭了”微信,不仅是其流量池转化的方向,还能与熟人社交链形成协同效应。
虽然微信背后的腾讯,就算放到当下中国互联网江湖里面来看,依然还是头部大佬,家大业大,但是从各个维度上的市场表现来说,难言高枕无忧。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早年曾说过,“每一个身处互联网行业的人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这里产品和用户需求变化之快,对研发技术能力的依赖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这里没有侥幸、没有永远的第一,甚至都没有对错,只要用户没兴趣了你就会被淘汰掉,这是互联网行业的残酷。”
挺有远见,直击本质的认知,而这样的认知,在2023年,已经成为了现实。
对于当下腾讯来说,最大的危机,是头部优势不断被瓜分(微信流量),核心优势增量瓶颈(游戏业务不再是龙头),以及缺乏压舱的核心法宝(自研自创能力和表现差,缺乏独家技术优势)。
当然,现在来看还是表象威胁和增长困难,至于说什么时候能够对腾讯这个庞然大物造成系统性颠覆和冲击,互联网时代,可是效率永远超越想象的地方。
,试图培养用户‘种草’心智,以更灵活的图文形式承接电商。
想法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效果如何,只有时间和市场能够给出答案。
在模仿抖音的视频号上跌倒的微信,这一次能从模仿小红书的动作中,重新翻盘么?值得拭目以待。
总的来看,腾讯的急,已经不加掩饰,摆上台面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4
本质挖掘,趋势研判:几个互联网领域动向背后,揭示了怎样的经济现实?
大道至简,直击本质,几个最新的动向,其实主线和趋势,非常清晰。
互联网的新一轮发展周期已经到来,当“赢家通吃”不再是互联网的铁律,合规化运营与寻找新增量成了行业的迫切需求。
赛道上的玩家们都在冷静思考:如何讲好下半场的新故事;靠什么走向未来?
过去十年,随着全球4G商用及5G技术的到来,共享经济、新零售、社交电商、消费金融、短视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等风口一个接着一个。
在资本与巨头的带动下,成就了互联网的“黄金十年”。
万物有周期,天道有轮回。时代变了,场内玩家也需要跟着时代进行策略调整。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个道理,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而言,也是必然的因果逻辑:
过去的几年,无论是老牌巨头阿里、腾讯、百度、京东、苏宁易购,还是美团、快手、拼多多、贝壳找房、爱奇艺等新贵,业绩表现大多不及预期,整个互联网赛道上的玩家集体失速。
必须要指出的是,早年间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个别不规范行为,对行业的损害持续到了今天。
毫无疑问,经过20年的狂奔,互联网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如今,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存量赛道拥挤。
在监管层面打击资本无序扩张与规范平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行业的拐点出现。
这不是什么新故事,而是时代必然。
增长疲软,线上流量见顶,除了营收、利润方面表现的不及预期,另一个能反映行业困境的是广告收入增速的降低。
如果说广告收入代表的是一个企业的变现能力,那么用户数据则能真实反映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天花板。
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这组数据对平台型互联网企业而言,意味着流量天花板的极限。
能上网,能连接的市场个体基本上都挖掘到了,野蛮成长,追求增量的时代一去不再复返。
下半场即将开始,互联网要讲“新故事”
既然监管成了常态化,短期内业绩承压,互联网过去的规模游戏已经不可持续,赛道上的玩家都需要寻找增量空间。
头部互联网企业,无一例外都加大了对未来的投入,只不过每家企业对各自未来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
尽管巨头们的目标未必一致,但都存在围绕各自的核心业务加大技术投入的现象。
这与过去10年间发展思路截然不同。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上半场,流量与规模就是底牌,拥有线上流量就意味着有了“躺着赚钱”的资本,进而拥有了赢家通吃的资本。
因此,尽管互联网这个赛道在过去十年间有着许多风口与资本大战,最后都沦为巨头追逐流量入口的游戏。
虽然出现了许多线上化的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也在不停的优化体验,但最终都难逃资本的疯狂涌入、烧钱补贴扩张、大洗牌后一地鸡毛的宿命。
过去十年,昔日百花齐放互联网不见了,只留下了腾讯、百度、阿里、拼多多、美团、滴滴、京东、抖音在消费互联网的无边界扩张,以及一个个巨头构筑的流量孤岛,早就没有了互联网诞生时对科技、互联互通的坚持。
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这个经历,实际上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很多行业的一个缩影。
2023年,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靠什么才能实现效率与长期主义?
这不仅仅是互联网领域的核心课题,其实也是很多经济行业,产业必须要去面对和思考的核心课题。
“太多人关注边界,但很少人关注核心。”美团创始人王兴的这句话曾被多次引用。
国内互联网的流量逐渐见顶,不少领域和赛道进入存量竞争。
种种迹象表明,海外市场和出海正成为互联网大厂关注和争夺的重点。这是向外追求增量空间。
而对于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来说,实际上在互联网经济领域能赚的钱,基本上都已经开发到极致,更多的,是存量竞争了。
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如何突围,不仅仅是行业的问题,同样也是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中很多行业当下的问题。
时代不一样了,突围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那么就无法从本质上,去实现中国经济真正的全面复苏和后续发展想象力。
这才是中国经济当下,最真实的现状和课题所在。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对2023年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几个观点分享
从目前来看,中国互联网经济领域的动向,绝大多数依然还是停留在“存量竞争”,“争夺市场份额”,以及“资本驱动下的竞争”层面,说白了就还是一个内卷激烈,缺乏质变的状态。
但是未来的故事不是依靠卷就能玩下去的,随着互联网行业用户流量红利触及天花板,企业传统业务板块的增速被迫放缓,技术创新的步伐也逐渐停滞。
因此,从敬畏规律,尊重常识的角度去看,2023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必然需要进一步加快降本增效的步伐,寻求全新增量,而且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文章最后,谈几点个人的看法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讨论和参考就好:
1,一个必然的方向,那就是存量博弈,螺蛳壳做道场的份额竞争,是无法持续的游戏。
海外增量,不确定性很大,所以在国内基本盘和现金流的支撑之下,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和头部公司,必然需要进行增量投入,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技术层面的突破。
苦练“硬功夫”,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始终是互联网的第一生产力。当前,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快速演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底座不断得到夯实,这给互联网企业加快积累技术优势提供了优渥条件。企业应当紧抓时代机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技术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2,中国的互联网经济,需要新的赛道:
开辟“新赛道”,积极探索全新价值增长点。当前,我国数字化、低碳化、乡村振兴等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明确、确定性强,给互联网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条十分清晰的路径。
但是,这条路想要走通,并不容易,赚快钱,规模优势的依赖性,是走通这样下沉路线最大的阻碍,当然,这也是对行业的考验。
3,洗牌是必然,集中度提升趋势之下,对于国家对经济行业和企业的监管和引导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本的退潮,流量的见顶,仅仅只是掐断了传统互联网模式的外在生存环境,那么,以大厂裁员为代表的洗牌,则正在告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模式正在走向终结。以往,提及互联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人傻」、「钱多」。无论是在企业的经营上,还是从商业模式上,都是在搞人海战术,都是在做规模效益。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贴合那个阶段的发展模式,的确是促进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的。
如果一定要对传统的互联网模式做一个总结的话,它依然属于粗放式发展的范畴。
当时过境迁,特别是当促使传统互联网模式快速发展的土壤枯萎,大家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为过往粗放式的发展埋单,转而去寻找一种更加集约化,更加精细化的发展新模式。
同外界仅仅只是一味地以此来唱衰互联网行业不同,个人更多地认为,当下正在发生的这样一种洗牌,更多地代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模式的终结,而非互联网的终结。
当然,这也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
洗牌对应的必然是集中度上升,垄断和寡头永远都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所以这同样给国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4,不仅仅是互联网,实际上2023年很多行业和产业,都需要认识到当下中国经济环境中的一条重要趋势主线:
技术驱动模式,正在取代资本驱动模式
企业或者行业的发展到了某一个阶段之后,资本驱动的模式便开始无法持续和失效,最终必然需要寻找新的驱动模式。
这样一种新的驱动模式,是以技术驱动为主导的模式。需要明确的是,在这样一个阶段,并不是说资本驱动的模式不再有效,而是说,资本驱动的模式不再发挥主导性的角色,而仅仅只是承担一种孵化的角色。真正促使企业盈利和变现的是,更多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层面上。
中国当下正在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阶段。
大家都知道,经过数十年的资本助力之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业已进入到了实质性的,自我造血,或者说是回馈资本的阶段。
在这样一个阶段,真正促使企业发展的是技术驱动的模式,真正实现企业进化的是技术的力量。
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实际上这个逻辑主线,适用于很多中国的行业和公司。
当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开始逐渐走向深入,特别是当这场一种调整开始从外部转移到内部,大家看到的是,一场有关互联网企业重塑自我的全新嬗变的开始。
然而,更需要将目光聚焦在更深层次的的原因上,而不能仅仅只是将目光停留在当下的动向本身。
认识到动向背后所透露出来的行业发展新方向,真正把握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新脉络,并且找到与当下这样一个发展新方式相契合的正确的发展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穿越周期,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行业如此,对于中国2023年的经济发展和突围,同样如此。这很重要。
高效率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或将成为2023年中国整个经济领域的一条重要共识主线。
以上,就是对2023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经济领域几个重要动向进行的专题梳理和分析研究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友好的交流和分享。
希望能够给看到的朋友们,带来一点启发,一点思考,一点帮助,那就很好。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