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摇篮曲》,顾名思义,原是母亲在摇篮旁抚慰婴儿入睡而唱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是妈妈哄孩子睡觉时舒缓、亲切、安详、柔美的乐曲,充满着妈妈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福和热诚的希望。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此外也有专为器乐写的摇篮曲。摇篮曲是抒情声乐曲或器乐曲。描写摇篮摆动的节奏,近似船歌,以中等速度的节拍最为常见。摇篮曲源于一种形式简单、节奏摇曳、为小孩催眠而唱的摇儿歌(又称催眠歌),后来才演变为一种音乐创作体裁。
哄宝宝睡觉最好的办法是唱摇篮曲,它最适用于零岁到1岁内的宝宝。历史上有许多的大作曲家都写有《摇篮曲》,比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肖邦、豪塞、格里格、福莱等作曲家都曾写过《摇篮曲》,不过人们最为喜欢的当属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这三首被誉为“世界三大《摇篮曲》”。本篇要介绍的是舒伯特的《摇篮曲》。
舒伯特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一千多件音乐作品,其中包括600多首艺术歌曲,因此被誉为“歌曲之王”。然而舒伯特的生前遭遇非常悲惨,尽管很勤奋地作曲,但他的作品一直不能得到重视,没有多少在生前得到出版和演出。舒伯特一生并没有固定的职业,因此也没有固定的收入,只能靠出版乐谱或演奏来获取一点微薄的薪水,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也经常到朋友圈里面蹭饭吃。由于长期受到贫困和饥饿的折磨,在他25岁时就开始患病,直到他31岁去世,都是疾病缠身。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舒伯特的这首《摇篮曲》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1813年底,舒伯特从维也纳皇家寄宿音乐学校毕业,当然,他从此也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转眼间到了1815年,一天傍晚,舒伯特漫无目的地在维也纳大街上游荡,他早已饥肠辘辘,路过一家餐馆时,里面的香气扑鼻而来,他饿极了,便信步走了进去,坐在一张靠墙角的桌子旁。他四下打量一番,希望能找到一个朋友,凑上一顿。可他失望了。几乎快要饿昏了的他只好趴在桌子上,幸好,桌子上放着一张报纸,他拿过来垫在胳膊下面,无意间,上面的一首小诗引起了他的好奇: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摇篮摇你快快安睡,夜里安静,被里多温暖。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手臂永远保护你。世上一切,快快安睡,一切温暖,全都属于你。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爱你,妈妈喜欢你,一束百合,一束玫瑰,等你醒来,妈妈都给你。”此时此刻,他的思绪不禁回到了自己的孩童时期:每到夜晚,自己躺在妈妈的臂弯里,皎洁的月光温柔地抚慰在自己的小脸上……他情不自禁拿起笔,迅速在一页纸上谱写起来。当他放下笔,餐厅的客人早就走光了。老板走过来招呼他:“先生,想吃点儿什么?”舒伯特颤抖着站起来,神情恍惚地看着老板:“尊敬的老先生,我实在饿极了,但我身上没有一分钱,您能送我一些吃的吗?我就用这首《摇篮曲》换您一份晚餐好吗?”老板拿起乐谱,哼唱一遍,觉得美极啦,很快老板给舒伯特端上一盘香喷喷的土豆烧牛肉,看着舒伯特大口大口地吃完。
舒伯特这首《摇篮曲》现在全世界都家喻户晓,可你知道吗!舒伯特那张只换来一份土豆烧牛肉的手稿,多年后竟以4万法郎的价格卖给了巴黎的一家拍卖行。
自从舒伯特的《摇篮曲》问世以后,世界上该有多少的妈妈是哼着这首歌坐在摇篮便哼着它唱给孩子听的,而舒伯特的这首歌仅换得了一份土豆烧牛肉啊!
原创作品,转载须注明出处,版权归作者所有。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请留言并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