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平定城以西4公里的冠山,状若峨冠,山势挺拔,古松林立,境极幽雅。更引人入胜的是其灿烂的人文景观——冠山古建筑群。
使冠山闻名三晋的古建筑首推代表儒学礼教的冠山书院。书院主要存在于自唐中叶以后至清末的千余年中,唐代的书院主要为修书、藏书之地。到了五代时期兵荒马乱,学校不振,士人私家讲学之风遂渐兴起。择幽静之地建舍聚徒,授学论道,传播知识,得到了官方的奖掖,从宋代开始,科举制每年录取人数的增多,使大量寒门学子奔求功名有望,也推动了书院各项功能的完善。元代开始,官方加强了对书院的节制和管理,《元史.选举志》记载了书院官学化的规定和措施,使书院逐渐正规起来,但民间仍有少量书院坚持民办特色。明代魏忠贤残害东林学人,出现了三次大毁书院的事件,相当残酷,前所未有。清初皇家多次赐额白鹿洞、岳麓、 *** 等书院,书院才逐渐发展兴盛起来,清代书院与官学相近,主要为拭应科考,专重举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国势甚衰,书院这种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才废止。书院教育以学生自学、先生讲授、学生提问、先生答疑相结合,反对“填鸭式”和“满堂灌”,从而培养了很多颇有成就的学者。书院的经费以“学田”的田租收入为主,由地方官府拨给田产,地方豪绅公益性捐助,较著名的书院还受到皇家的资助。学生一般由书院供给食宿。学生不分身份、出身限制,也不经过考试,只要你愿意即可。授课先生大多为当地有名望的学者和名士,学品风范为人师表,师生关系较为紧密。由以上所讲,中国古代的教育机制和人才的选拔是非常先进,非常了不起的!
冠山崇古书院,已被定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冠山书院始建于宋代,元末明初已有相当的规模,现存崇古书院建筑为清嘉庆年间(1806年)由平定人孙裕出资所建。原来有上、下两座,今上院已荡然无存。下院保存完整,以窑洞式建筑为主。全称为“崇古冠山书院”,占地860平方米,为两进三合式院落,砖石无梁式结构(窑洞);坐西向东,正房五间为硬山砖石瓦屋面,门外石坊形制古朴,额题“登瀛”。另外还有一座“槐音书院”,紧靠资福寺,规模尚小,两进跨院,正房3间,建于乾隆早期。冠山上元代所建的吕公书院和明代所建的高岭书院也名气甚大,可惜现已荡然无存。现存的崇古书院和槐音书院是阳泉地区唯一以书院功能遗留至今的古建筑,甚为珍贵。冠山的书院虽为礼教建筑,但并无孔庙宫殿式建筑的庄重与威严,世俗气氛较浓郁。房屋布局左右对称,循规蹈矩、平和谦逊,让人体会到儒家治学的严谨和学子们十年寒窗的艰辛。仅金、元、明、清四朝,平定考中进士的就有131人,举人680人,贡生758人,为当地培养了许多人才,冠山的诸多书院功不可末。
冠山夫子洞,洞内雕有孔夫子和学生颜回的石像。
绕过崇古书院,拾阶而上,便看到了文昌阁。文昌阁砖石窑洞硬山结构,规模甚小,功能紧凑,分上、下二层。下层称吕祖洞,传说吕洞宾曾在此居住。上层室内正中,供一块精巧的石碑:雕刻有一个仙人形象,并题刻四个大字:文昌帝君。此阁建造年代不详,但从砌石的工艺分析,应与书院为同期建筑。文昌,本是星官名,是包括斗魁星在内的六颗星的总称。古人认为此星是吉星。道教将其尊为主宰功名利禄之神。随唐科举制确立之后,文昌星演变为“文昌帝君”,尤被文人学子顶礼膜拜。其实,这只是人们想借助道家的“仙气”追求好运,而达到升官晋爵的目的。文昌阁孤立于山腰之中,前后并无辅助的建筑,状似无根无基的空中楼阁,正显示出道家的“自由”和“随心所欲”。站在阁上,极目远眺,顿使人生出腾空而去的感觉。
冠山脚下,另一座庭院里,是佛的领地——资福寺。寺院始建年代不祥,现存建筑为清末所建。由山门、钟鼓二楼,砖木牌楼,丈雄宝殿,以及山门外的戏台所组成。寺内供奉三世佛祖。资福寺建筑均为木结构灰瓦顶,中轴对称,布局严谨,规模尚可,是阳泉地区较常见庙宇造型。佛教是汉代由印度传入我国的,并带有印度寺院的明显特征——佛塔占据着寺院的中心位置。但两千年来,这种不合中国人口味的佛寺渐渐被儒学礼教式中国宫殿建筑所同化,代之以木构殿常建筑为中心。塔,或者被“请”到寺院外,或者干脆取消。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寺内的四大金刚塑像以及佛教特有的莲花纹、火焰纹等来鉴别建筑的属性。佛教主张精勤修养,劝善惩恶,并把佛教五戒拟为儒家五常,使儒佛两家的建筑风格和外观造形趋于合二为一。
平定冠山资福寺,是文化名山的最大建筑群。寺内有一颗金代种植柏树,高达30米。
我们把冠山书院、文昌阁,资福寺这三组古建筑做一个比较后看到:中国的园林山水建筑受道家的影响较多,文昌阁本身,正准确地印证了这个观点。佛教寺院也日趋中国化、世俗化,并渐渐地与礼教式中国传统建筑合为一类。究其原因,是自西汉以来,儒学礼教学说一直占据主导统治地位,中国人对王权的崇拜远盛对其它宗教的崇拜。孔夫子对鬼神一向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使国人历来具有“淡于宗教”的文化态度。中国人的“官本位”、“帝王独尊”的文化属性,决定了礼教宫殿式建筑占主角的地位。当然也就决定了冠山古建筑群的整体风格和格局。不过,在平定冠山,这个人杰地灵的宝地上,三种学派“共济一山”,相对独立而又互补,也正反映了中国文化博大的吸纳力和强劲的融和力。而冠山,也成为阳泉的一处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丰富的和谐的圣境。
来源:《阳泉古建筑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