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梵音唐卡艺术(梵巷唐卡),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梵音唐卡艺术(梵巷唐卡)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梵音唐卡艺术(梵巷唐卡)

中贸圣佳2022上海艺术品拍卖会

掇英—古董珍玩专场

梵像—佛像唐卡

预展时间

10月25日—10月26日

拍卖时间

10月27日 B厅

预展/拍卖地点

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

(上海静安区延安西路65号)

!!!篇幅略长,请耐心观看!!!

佛教在东汉时传入我国,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传播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三大佛教体系,其中汉传和藏传佛教尤其重视佛教造像的崇拜,由是又相应地形成汉藏两大佛教艺术体系。从本次“梵像—佛像唐卡”版块上,我们便可欣赏到汉藏佛教艺术的不同魅力和风采。本次版块共推出了40余件佛教艺术拍品,涵盖了中原地区早期及元、明、清各时期的汉传佛教造像, *** 、蒙古及北京地区的藏传佛教造像及唐卡,不仅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而且不乏精品和亮点之作,如其中的“明代铜镀金释迦牟尼佛与二弟子组像”“元代木雕水月观音像”“17世纪扎寺伦布寺风格铜镀金第司•桑结嘉措像”和“宋元风格铜普贤菩萨像”等,都是在佛教艺术体系上具有节点性的重要艺术作品,极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下面让我们一同欣赏本次“梵像—佛教唐卡”的部分拍品。

拍品预览

Lot 2291

明代 释迦牟尼佛与二弟子像一组

中原 铜镀金

主尊高46.5厘米 弟子高34.5厘米

估价:RMB 1,500,000-1,800,000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创始人,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诞生于公元前565年,19岁出家,30岁成道,说法49年,公元前486年80岁时圆寂。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生前有众多弟子,而最著名者有10位,号称“十大弟子”;而十大弟子中又以阿难和迦叶最为著名,他们分别以“多闻第一”和“头陀(即苦行)第一”显名于世。因地位重要和特殊,此二弟子经常作为佛陀众多弟子的代表现身于释迦牟尼佛身旁,成为佛教艺术中常见的一佛二弟子的供奉组合。

此组造像就是一佛二弟子供奉组合的标准形式。此组造像的主尊头饰螺发,头顶肉髻微隆,髻前安宝珠,大耳齐垂于肩。面形宽大,眉间饰白毫,双目低垂,鼻直口方,彰显出庄严圆满的德相。身躯浑厚健硕,上身披袈裟,右肩搭袈裟边角,下身着僧裙,胸前饰卐字符,腰间束宝带并露出蝴蝶结,衣纹质感强烈,衣缘刻精美花纹。结跏趺端坐,右手结降魔印,左手结禅定印,表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的造型姿势。身下为大仰莲座,双层莲瓣错落分布,周匝环绕,齐整美观,莲座两边及中央位置还各安有下垂的装饰带,这在明代造像上较为少见。仰莲下面又承有一层覆莲台,造型明显较一般明代造像的莲座别致而讲究。二弟子侍立于主尊两旁,主尊左为迦叶,右为阿难。我国古代多以左为尊,迦叶年长,在佛弟子中威望最高,有“大迦叶”之称誉,故位列于左。二弟子皆现方袍圆顶比丘相,但其形象及衣着各不相同。阿难面如圆盘,端正的五官透着年轻和英俊,双手合十于胸前,一副谦恭虔诚的样子;上身着交领僧袍,外披袈裟,下身着僧裙,足穿翘头罗汉鞋,衣纹大起大落,衣缘刻精美花纹;身下承以双层圆形莲花座。迦叶头顶凸起如山丘,额有皱纹,浓眉耸立,颈骨突出,双手抱握于胸前,一副老年持重的神态;上身斜披袈裟,下身着僧裙,跣足而立;衣纹表现及衣缘装饰与阿难像完全相同,身下亦承以双层圆形莲花座。全组造像造型完美,形象庄严,铸胎厚重,雕工精细,装饰讲究,在造型及工艺上体现了明代中晚期中原地区造像的鲜明风格特点;加之其题材组合完整,体量超常,品相一流,在现存明代中原造像中实不多见,诚为居家供奉及收藏品鉴的上佳之选。

Lot 2298

元代 水月观音像

中原 木雕漆金、彩绘

高57厘米

估价:RMB 600,000-900,000

水月观音自唐代周昉创立后历代相传,绵延不绝,其艺术形象受不同时代审美观念和雕塑技艺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元代是水月观音流行的重要时期,也是其艺术形象最具特点的一个时期。目前元代遗存的水月观音造像实物很多,典型实例如北京广济寺圆通殿供奉的铜镀金水月观音像、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青白釉水月观音像、杭州飞来峰石窟遗存的多尊石雕水月观音像等。这些水月观音像除了保持唐、五代传统造型特征外,又都融入了新的时代艺术元素,形象更加庄严、造型更趋完美、装饰愈益华丽、配置更加繁复别致,充分展现了新的时代审美情趣和造像艺术风貌。

这尊造像就是一件典型的元代水月观音代表之作。此像头戴宝冠,头顶束高发髻,余发垂肩,正面花冠上雕有小化佛,额部及两鬓现出上束的发丝。面形方正,额部高广,两腮饱满,眉如弯月,双目俯视,鼻子短隆,嘴似樱桃,下颏鼓凸,面容殊妙无比,充分彰显了菩萨慈悲、智慧的宗教特质。躯体丰腴,颇有周昉“丰厚为体”的遗韵。上身披帔帛,胸前挂项圈及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宝带,右手戴镯。帔帛及僧裙衣纹流畅,线条刚劲简括,明显继承了周昉“衣裳劲简”的遗风。左腿横盘,右腿支于座面,右手搭于右膝,左手置于身旁的凭几上,身体略向左倚靠,姿态闲适自然。身旁的凭几呈半圆形,有连珠镶边,靠近尊像胸前现出圆柱,下面支以两条兽形长腿,造型浑朴粗犷,极富时代特征。观音身下有山石形台座,台座下方生出一朵大莲花,生动再现了观音菩萨在补怛洛迦道场现身说法的真实情境。木雕造像是我国佛教雕塑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门类和品种,它不仅用材独特,而且雕刻技艺与众不同,是古代匠师一刀一刀雕出,手到心到,最能体现古人的审美与心境。它以自成一体的艺术形式呈现了一条佛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清晰脉络,同时也展现了木雕造像区别于其他材质造像的独特魅力,在我国佛像雕刻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由于木雕佛像不易保存,目前存世量非常稀少,而年代稍早的木雕佛像更如凤毛麟角。此尊造像造型完美,形象殊妙,体量硕大,保存完好,特别是表面保留了原始的漆金和彩绘,充分展现了我国木雕造像的传统艺术和工艺特点,是一件非常难得的木雕造像精品,值得广大木雕造像爱好者及收藏家特别关注。

参阅1:北京广济寺圆通殿 元代铜镀金水月观音像 高约150厘米

参阅2: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青白釉水月观音像 高65厘米

参阅3:2022年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 宋/金 木漆金水月观音坐像 高67.7厘米 成交价214,200美金

参阅图1

参阅图2

参阅图3

Lot 2273

17世纪 第司·桑结嘉措像

扎什伦布寺风格 铜镀金

高13.8厘米

估价:RMB 500,000-800,000

铭文汉译:“愿心不变勇猛大菩提,呈现人主桑结嘉措像,此像造成利益诸功德,成就我等今未诸善愿!祝安好!”

此像头戴格鲁派标志的桃形尖帽(又称通人冠),面形圆润,额部高广,双目低垂,隆准阔嘴,面容俊朗,神态安详。上身内着僧坎,外披袒右肩袈裟和大氅,下身着僧裙,衣褶繁密,衣纹生动写实,衣缘刻精美花纹。结跏端坐于方形卡垫座上,身躯挺拔自然,左手横置双膝,右手下垂抚右膝结触地印。座底装藏完好无损,封底板中央刻羯磨杵,羯磨杵施以金彩,标显了清初扎什伦布寺造像特有的装藏工艺特征。台座后部刻三行藏文铭文,汉译为:“愿心不变勇猛大菩提,呈现人主桑结嘉措像,此像造成利益诸功德,成就我等今未诸善愿!祝安好!”(铭文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庆英研究员翻译)。整躯造型完美,工艺精致,品相完好,特别是有完好的装藏和标示造像具体题材的重要题记,殊胜无比,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绝非一般造像可比。

由造像铭文可知,此像表现的是清初 *** 著名的高僧兼政治家和学者的第司·桑结嘉措。第司·桑结嘉措(1653-1705年),1653年出生于 *** 北郊大贵族仲麦巴家族,1679年就任 *** 喇嘛系统第五任第司( *** 系统的总管),管理 *** 地方政务。当时青藏高原同时存在两套政权,即汗王系统与 *** 系统。桑结嘉措上任后,推行强权政治,导致与汗王系统的严重不和。五世 *** 圆寂后,为稳定 *** 地方政局,他对五世 *** 死讯秘而不宣,隐藏达十五年之久。然而,尽管桑结嘉措在政治上犯有拥权自重、欺瞒朝廷之过,但一生为 *** 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任期间,曾动员全藏力量于1693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的扩建工程;在前人基础上对《四部医典》进行了整理、校对、修订和注解,编成巨著《医学广论药师佛意庄严四续光明蓝琉璃》;编撰了《五世 *** 喇嘛传》《六世 *** 仓央嘉措传》《黄教史》《法典明鉴》等20多部有关藏族历史、宗教、文化、医学、医药、天文、历算、法律等方面著作;在 *** 药王山建立医学利众寺,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藏医学工作者。正是基于这些贡献,桑结嘉措深受藏族人民的拥戴和尊崇,被尊称为“五世 *** 罗桑嘉措的继承人”“杰出的天文、历算、医方、工巧学家”“渊博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此像座后刻铭的“桑结嘉措”名称前冠以“人主”尊称,正充分反映了桑结嘉措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尊贵地位。此像是一件清代 *** 写实风格的重要作品。清代初期 *** 艺术界掀起一股写实之风,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后藏的扎什伦布寺,其创始人是与四世班禅同一时代的后 *** 曲英嘉措。他早年是扎什伦布寺僧人,曾在扎什伦布寺创作了大量的壁画、唐卡和雕塑作品,后来被请到前藏,帮助绘画和造像。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雕塑家和裁缝。他的绘画风格与成就有一幅他亲手绘制的四世班禅大师唐卡为证,西方著名学者大卫·杰克逊对这幅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人物的脸部和姿势都表现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写实主义,在任何国家或任何年代,曲英嘉措都算得上是一位大师级的肖像画家。”而他的雕塑风格和才能,我们从他的同道,四世和五世班禅大师的司膳官(专门负责喇嘛膳食的人)洛桑丹增的作品中可以得见。北京首都博物馆珍藏有两尊洛桑丹增雕造的四世班禅铜像,都极具写实性,如夸张的后脑勺、尖凸的头顶、额部鼓起的大包、高隆的颧骨、瘦削的双颊、挺直的鼻梁、宽大的鼻翼、尖削的下颏和明显的喉结等特征,无一不在极力刻画一种与众不同、具有个性化的面部真实表现。造像台座上留有“像系两世(班禅)大师之司膳官洛桑丹增虔心敬造”藏文铭文。从曲英嘉措和洛桑丹增等人开创的写实风格来看,这尊桑结嘉措像无疑与清初 *** 地区流行的写实风气密切相关,堪称当时写实艺术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此像年代我们根据造像特征并结合桑结嘉措经历基本可以推知。首先,此像相貌英俊,应为桑结嘉措在世时所造;而造像下面为两层卡垫座,而非莲花座,亦显示为大师住世时法相;再者清代时 *** 格鲁派大师造像多为生前法相,如五世 *** 、七世 *** 、四世班禅、五世班禅等像多为住世时形象。同时,根据历史记载,桑结嘉措于1679年正式就任五世 *** 的第五任第司,直到1696年 *** 死讯暴露被迫下台,由此推测此像铸造时间应为桑结嘉措手握第司重权之时,即1679年至1696年期间。2017年上海图书馆举办的《般若之光——中国古代唐卡艺术展》展出了一幅桑结嘉措的唐卡,画面上桑结嘉措身着藏式僧袍,结跏端坐于莲花座上,双手结禅定印,头微侧视,目光坚定,相貌英俊,形象生动,唐卡背面的装藏题记也标明了桑结嘉措的明确身份,其高超的绘画水平和重要的题记内容也足见唐卡绘制者及开光者对桑结嘉措的无比尊崇和桑结嘉措当时在藏族佛教界崇高的宗教地位。

综上所述,此像艺术特点和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此像造型完美,风格写实,铸造精细,用铜厚重,镀金明亮,是清初 *** 写实风格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二,此像表现题材明确,表现人物是清初 *** 著名的高僧兼政治家和学者的第司·桑结嘉措,虽其宗教和政治地位在 *** 和班禅之下,但历史、文化贡献及影响堪与 *** 和班禅比肩,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其三,现知桑结嘉措像极为罕见,此像为目前笔者仅有的一例,加之它保存完好,品相一流,无疑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

参阅1:首都博物馆藏17世纪铜镀金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像,高40.5厘米,北京市文物局编:《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北京出版社,2001年,图164。

参阅2:国内私人藏1676年铜镀金五世班禅格桑益西像,高18厘米,黄春和:《金色如来——水月轩藏金铜佛像》,文物出版社,2013年,图7。

参阅3:国内私人藏17世纪棉布彩绘桑结嘉措唐卡,纵89厘米,横62厘米,2017年上海图书馆《般若之光——中国古代唐卡艺术展》。

参阅4:2021年永乐春季拍卖会“一切如来”重要造像艺术夜场第0004号 17世纪 铜鎏金 五世班禅洛桑益像 高:18.5厘米 成交价:RMB 12,075,000

参阅5:2016年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自在菩提”中国金铜佛像、唐卡专场第5726号17世纪 铜鎏金 五世 *** 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像 高:12厘米 成交价:RMB 2,990,000

参阅图1

参阅图2

参阅图3

参阅图4

参阅图5

Lot 2272

16世纪 萨迦派上师绛钦旺杰像

*** 中部 铜镀金

高13.5厘米

估价:RMB 180,000-220,000

铭文汉译为:“三世佛子菩提道,受妙乘四部大灌顶,生起甚深无别之信仰,向无比上师绛钦旺杰顶礼!”

萨迦派上师绛钦旺杰像 *** 中部 16世纪铜镀金 高:13.5cm此像头顶无发,现庄严的僧相。面形饱满,额部鼓凸,额前一道弧形发际线将头与面分隔分明;双目睁视,隆准阔嘴,颧骨凸起,双耳齐垂,耳轮分明,五官生动写实。上身着交领式僧坎,外披袒右肩袈裟,其外又罩一件大氅,下身着僧裙,衣纹自然起落,流畅优美,层次分明,体现了极高的写实水准。僧衣边缘刻画精美花纹,足显工艺之繁复讲究。左手置左膝,右手自然下垂结降魔印。身下有圆形莲花座,莲瓣圆大饱满,上下对称排列,优美齐整。莲座后部镌刻两行藏文铭文,汉译为:“三世佛子菩提道,受妙乘四部大灌顶,生起甚深无别之信仰,向无比上师绛钦旺杰顶礼!”铭文刻写工整,笔画细劲秀美,尽显时代书法风范。由铭文内容可知,此像表现的是一位名叫绛钦旺杰的藏传佛教上师,虽然其具体身份我们一时无法确知,但通过现知同类风格造像可以明确判断这位绛钦旺杰为萨迦派贡噶支派道果传承的上师,此像应属于萨迦派贡噶支派道果传承组像中的一尊。据初步调查,此类风格造像在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都有收藏,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亦偶有所见,总数有十余尊,典型实例如首都博物馆所藏16世纪铜镀金大成就者宗比巴像(参考图1)、2015年10月香港翰海《师道》推出的16世纪铜镀金囊索·拉旺公哥像(高13.5厘米,Lot0016)、2011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金粟神光—比利时私人珍藏佛造像》推出的16世纪铜镀金拉旺贡噶像(参考图2)、以及Portraits of the Masters------Bronze Sculptures of the Tibetan Buddhist Lineages》(《上师肖像——藏传佛教法脉传承的青铜雕塑》)一书收录的6尊铜镀金上师像(分别为编号56、57、62、66、68、69)等。它们具有共同特点,体量不大,铸造精细,镀金亮丽,莲花瓣圆大饱满,莲座后刻有藏文铭文,表现题材多为上师,且都与萨迦派相关。由此足见此像具有非凡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亦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参阅1:首都博物馆藏 16世纪铜镀金宗比巴像,高16厘米,《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图92。

参阅2:北京翰海2011春季拍卖 16世纪铜镀金拉旺贡噶像,高13.5厘米,《金粟神光—比利时私人珍藏佛造像》,Lot2877。

参阅图1

参阅图2

Lot 2279

明代 地藏菩萨像

中原 铜

高34.5厘米

估价:RMB 300,000-400,000

地藏菩萨是大乘佛教宣扬的一尊重要菩萨,在佛教诸大菩萨中以愿力宏大而著称。地藏在汉藏佛教中均有信仰,但在汉地的信仰明显盛于 *** ,他在汉地不仅形成了独立的信仰道场——安徽九华山,而且还衍生出一个独立的化身,即唐代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宋高僧传》对金乔觉的应化事迹有详细记载。因此之故,唐末以后汉地流行的地藏菩萨形象基本以化身金乔觉为标准进行塑造,偶尔也有化身金乔觉与地藏本来面目菩萨装形象相融合的样式。这尊像表现的就是一尊非常稀有的地藏菩萨形象,与明代汉藏艺术融合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此像头戴大花冠,头顶束高发髻,余发垂肩,耳侧缯带呈U字形翻卷,耳下坠圆环。面形饱满,五官刻画细腻生动,凸显出菩萨特有的庄严妙相。上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着长裙,衣纹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优美。胸前挂项圈和璎珞,装饰形式大方别致,迥异于当时宫廷流行的样式。全身结构匀称,躯体健美壮硕。结跏趺端坐,双手置双膝托摩尼宝珠。座前趴一小兽,形似青蛙,实为犬类,是金乔觉来大唐时随身所带的一只狗,称“地听”或“善听”。它作为金乔觉的坐骑,是地藏菩萨形象的重要标识,也是汉藏融合中最为突出的中原艺术元素。身下为双层束腰式莲座座,上下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宽大肥厚,对称分布,周匝环绕,不仅形制美观,做工也极为讲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台座右侧出现了两个奇特的装置,一个是连着座边的半圆环,另一个是莲瓣处伸出小龙头,龙嘴向上张开,恰好对准上方的半圆环。很显然,它们不是装饰性配置,而是有着实际的用途,用来安插地藏菩萨化身金地藏的锡杖。这一装置极为精巧,又寓意深刻,以龙座来彰显锡杖的威德。整像造型完美,形象庄严,工艺精细,品相一流,堪与明代宫廷造像媲美;其造型结构采用了明代宫廷崇尚的藏传造像仪轨,而地听、宝珠和锡杖等又明显吸收了中原艺术元素,是明代汉藏艺术融合的典范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廷造像风格。

Lot2267

明代 普贤菩萨像

中原 铜

高26.5厘米

估价:RMB 300,000-400,000

上下翻动查看更多详细信息

普贤是印度梵语意译,又译为“遍吉”,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有“大行普贤菩萨”的美名。据《华严经》记载,普贤菩萨曾在过去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求一切智,修积了救渡众生的无边行愿。在其广大行愿中,最为著名者有“十大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 *** 、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十大行愿也是普贤菩萨为众生修习菩萨行所创立的十种修行法门。普贤在我国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场,即四川省峨眉县境内的峨眉山,千百年来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道场受到了我国民众的广泛崇拜。

此像头戴高大花冠,头顶束高发髻,余发编成发辫垂于两肩。面形长圆,双目俯视,神态生动传神。上身披帔帛,下身着长裙,衣褶自然写实,衣纹富有质感。胸前挂连珠式网状璎珞,腰间及腿部亦有连珠式璎珞,装饰繁复别致。躯体丰腴,细腰软腹,半跏趺坐于大仰莲座上,左腿横盘,右腿下垂,姿态自然闲适。两手均置胸前,右手在上持金刚杵,左身在下持金刚铃(已失)。其手印及持物明显承袭了印度密教中普贤菩萨的形象特征,因为印度密教中的普贤菩萨就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的手印及持物就是如此。身下为菩萨的坐骑大象。象是普贤菩萨标志性的形象特征,也是其广大行愿的体现,象征菩萨修行的主要内容——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其头部的六牙正是六度的具体表征。大象巍然而立,胸颈和臀部系有环套,背部配有鞍鞯,装配极其讲究。其站立的姿势及全身的装饰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为唐宋时期菩萨坐骑所特有。整像造型完整,形象生动,时代风格鲜明突出,尤其是如此大体量的中古时期造像实不多见,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和收藏价值,值得大家特别关注。

参阅1:四川峨眉山万年寺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铜镀金普贤菩萨像 高730厘米

参阅2:2011年北京瀚海秋拍 宋代铜镀金三大士像之一普贤菩萨像 高56厘米

参阅图1

参阅图2

Lot 2270

明代 送子观音像

中原 銅

高22厘米

估价:RMB 1,500,000-1,800,00

上下翻动查看更多详细信息

此像头盘高发髻,额前现上束的缕缕发丝,发髻中央横插一根发簪,髻顶披巾。面庞饱满圆润,额心饰圆珠状白毫,弯眉秀目,俏鼻小嘴,仪态娴静庄肃。躯体丰腴,上身穿袒胸式袈裟,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带并打结,衣纹圆转磊落,手法洗练简洁。半跏趺坐于山石形台座上,双足 *** ,右腿横盘,左腿下垂踩岩石。身体略向右偏,脸向左转,右手搂抱一小儿坐于右膝上,左手伸展于胸前。小儿方头大眼,身体圆胖,头顶有一绺毛发,上身佩如意形项饰,下身着短裙,形象活泼可爱。整体造型完美,品相完好,铜质细润油滑。从其造型样式(尤其是台座的造型)和衣纹形式来看,此像应出自明代早期的浙江杭州,属于钱塘风格造像。

送子观音造像始见于唐代,明清时期最为流行。它是我国佛教世俗化的产物,迎合了世俗社会多子多福的需求和理想。但佛教经典也为其形象塑造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如《妙法莲花经·观世音普门品》记载:“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正是基于佛典的记载,众生不论求男求女,观音皆能满足其愿望,送子观音形象即由此应运而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像所抱小儿的左右手各持有一物件,右手拿一支笔(古代毛笔),左手握一只银锭。笔和锭的造型非常逼真,一看便知为何物,但其表意颇为隐晦,意为“必定如意”。其寓意与物件本身无关,而是取其谐音,“笔锭”即“必定”。追溯其渊源,这种表现形式来源于我国民间习俗,在民间社会十分流行,如《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就记载书中人物挂有配饰笔锭的小锞子,而在明清各种绘画和雕刻艺术作品上也多见其表现。可见此像小儿所持笔锭意在强调送子观音满足众生求子的愿望是“必定如意”的,具有更加吉祥美好的寓意。

据调查,送子观音像在明清时期十分流行,留下的造像实物也很多,但所抱小儿持笔锭的送子观音像却较为少见,此像应为目前所见最为标准和完美的一尊,弥足珍贵。

Lot2266

清乾隆(1736-1795年) 大威德金剛像

北京宫廷 銅鍍金

高16.5厘米

估价:RMB 250,000-350,000

大威德金刚,俗称牛头明王,是密宗无上瑜伽部父续修学尊奉的重要本尊,亦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专修本尊。此像为九头三十四臂形象,九头分三层排列,最下七头,正面为牛头,中间一头,最上一头,为其本尊文殊菩萨法相,头顶是象征忿怒的红发。三十四臂为主二臂抱明妃,其余手伸向两边,皆执法器。有十六条腿,展左站立,左右足分别踩八种人、兽和禽。上身饰璎珞,下身围虎皮裙,项挂五十人骷髅串。明妃依偎在主尊怀中,右手持月刀,左手捧人心,左腿钩在主尊腰间,右脚踩飞禽。下为单层覆莲座。整体造型完美,量度如法,雕工精细,题材殊胜,特别是尊像持物大多保存完好,表面又保持了原始状态,古韵浓郁,因此堪称一尊不可多得的清乾隆时期宫廷风格造像佳作。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尊铜镀金大威德金刚像,其年代、材质、造型、风格及体量与此像非常一致,可以参考比较。

参阅:首都博物馆藏 清乾隆 铜镀金大威德金刚像 高16.5厘米,北京市文物局编:《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北京出版社,2001年,图170。

参阅图

Lot 2271

清乾隆(1736-1795年) 身明王护法像

北京宫廷 銅鍍金

高22厘米

估价:RMB 200,000-300,000

五明王护法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尊奉的一组护法神,尤以格鲁派和宁玛派的崇奉最为突出。据藏密相关文献记载,五明王护法又称五部具誓护法,代表佛的身、语、意、功德、事业五种功德,他们分别以此五种功德教化众生,是世间护法中的重要护法神灵。此像为五明王护法之一的身明王护法,头戴斗笠形圆顶帽,帽顶现宝珠钮,面露凶相,方口大开,双眉上翘,两腮须髯曲卷,形象狰狞恐怖。身着长袍,胸前饰璎珞,衣纹写实,衣缘刻画精美纹饰。骑坐于马背之上,右手持金刚杵高举,左手置胸前托宝瓶(已失)。整体造型生动,形象威猛,做工精致,充分展现了藏传佛教护法神的艺术特色,具有清代北京地区造像鲜明风格特点。可惜身下台座缺失,原有台座形式应为长圆形单层覆莲式。

Lot 2265

18世纪 观音菩萨与善财童子龙女像

北京 铜镀金

观音高17.5厘米

二胁侍高11.5厘米

估价:RMB 150,000-180,000

观音菩萨是佛教崇拜的重要菩萨之一,以慈悲济世而著称。善财童子和龙女是观音菩萨的两大胁侍,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我国中原地区形成的信仰题材和供奉组合。此组造像风格上融合了汉藏两种艺术特点,其中它们的造型明显采取了藏传佛像讲究量度的仪轨,如三像匀称的身躯、身下的莲座,面部及手足细节的精细刻画等就是明显体现,其与清代北京地区藏式造像的风格和工艺特点完全一致;而在形象特征上则继承了中原观音与二胁侍的传统表现形式,如观音头顶所披的风帽、花冠上安化佛、善财童子双手合十、龙女手捧宝珠等,都是中原观音与二胁侍固有的形象特征。一组纯粹中原崇拜的佛像题材以汉藏融合的风格表现出来,这在清代中原造像中实不多见,具有见证清代汉藏艺术交融的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同时三尊造像工艺精美,品相一流,特别是以成套的形式完好保存下来,实属难得,值得关注和收藏。

Lot 2277

明代 宝冠释迦牟尼佛像

中原 铜镀金

高30厘米

估价:RMB 250,000-350,000

来源:芝加哥亚洲傅统艺术博物馆收藏

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戴五花冠,花瓣高大繁复,每个花瓣内各有一化佛,为五佛冠标准样式;耳侧各垂一条宽大的缯带,其上刻画精美纹饰;大耳垂肩,耳下坠圆形大耳珰。面形宽大,五官端正,额部高广,眉弓隆起,双目垂俯,眉间饰白毫;鼻梁挺直,鼻翼对称外张;嘴唇方阔,抿起的下唇勾出清晰的唇线,如此细腻的刻画充分彰显了佛陀庄严、神圣、慈祥、睿智的超凡气质。肩宽胸厚,体魄健壮,气韵生动传神。上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并露出蝴蝶结。衣纹采取中原传统写实手法,既优美流畅,又表现出衣料自然的质感。袈裟上刻有纵横交错的田字格,寓意行善积德的福田,衣缘刻精美的缠枝莲纹饰。胸部袒露,胸肌圆实高挺,正中刻象征佛陀万德庄严的卍字符号。全身结跏趺端坐,右手置胸前结说法印,左手横置下方。整体造型端庄,神态庄肃,身躯健硕,气韵生动,工艺精湛,品相一流。此像曾现身于美国芝加哥亚洲传统艺术博物馆,可谓来源有序,珍贵难得。

参阅:台湾鸿禧美术馆藏16-17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高45厘米,台湾鸿禧美术馆:《金铜佛造像图录》,1993年,图11。

参阅图

Lot 2295

元代 大日如來像

中原 銅

高32厘米

估价:RMB150,000-250,000

此像头饰螺发,头顶有肉髻和髻珠,戴五佛冠,花冠高大,下沿装饰连珠纹,造型繁复别致。脸庞长圆饱满,低垂的双目、圆形的白毫、短隆的鼻子、窝形的小嘴生动刻画出佛陀慈悲庄严的面容。结跏趺端坐,上身明显偏长,身躯浑厚结实。上身内着交领内衣,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带并露出蝴蝶结。衣纹表现非常简洁,仅手腕和腿部可见明显的衣褶,余处平滑无纹,突出了躯体和肌肉的自然起伏与变化。三衣的边缘和僧裙上都刻有缠枝花卉纹,其中衣缘的纹饰以鱼籽纹为地纹,装饰极为讲究。右手举于右侧,伸出食指,左手置左膝上,拇指与中指相触,手印极为特殊。身下承以束腰式莲花座,莲座上层饰双层仰莲,下层为单层覆莲,下缘装饰粗硕的连珠纹。瞬目之间,此像即有一股古朴之风扑面而来,全身多处特征表现出这样的风味,如高大别致的花冠、生动写实的面部、嘴角刻画的胡须、形象逼真的腰带结、衣边上的鱼籽地纹、右手一指伸出的独特手印、小腿部的花纹装饰,后背垂下的满刻花纹的装饰带等。这些特征生动写实,清新自然,具有宋金时期中原北方地区造像的鲜明特点,在宋金时期中原北方寺庙的塑像和壁画上可以看到大量相似的例证。因此可以判断此像属于一件中原地区中古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收藏和研究价值,值得特别关注。

参阅1:临汾市博物馆藏 金代铜大日如来像 尺寸不明

参阅2:台湾藏家收藏 金代铜漆金一佛二菩萨像 高58厘米

参阅图1

参阅图2

Lot2259

明代 弥勒菩萨像

中原 铜

佛高24厘米

通高32厘米

估价:RMB100,000-150,000

此像头戴高宝冠,头顶束发髻,余发编成发辫垂于双肩。面形宽大方正,双目低垂,面容庄严慈祥。上身披帔帛,下身着僧裙,耳珰、项圈、璎珞严饰全身。结跏趺端坐,双手右上左下结说法印,左右肩花上分别置经卷和 *** 。造像整体端庄大方,结构匀称,衣纹流畅,装饰繁复,尽显明代宫廷造像遗风。身下仰莲台座为明晚期制作,虽非原配,但上下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值得注意的是此像所表现的题材,一般人会误认花冠中央的饰件为宝瓶而判定其题材为大势至菩萨,但细审其形制应为早期佛教流行的军持,瓶口呈塔状,前端有伸出的长流,与明清大势至菩萨花冠上常见的宝瓶明显不同,同时结合其肩花上弥勒特有的标识 *** ,可以明确判断它表现的正是弥勒菩萨的另一重要形象标识军持。如此标识清晰明确的弥勒菩萨像在明清中原造像中实不多见,这一特殊性可为此像增色不少。

Lot2269

明代 净瓶观音菩萨像

中原 铜镀金

高23厘米

估价:RMB80,000-12,000

来源:2015年瀚海春拍佛像专场《伏藏——金铜佛像》,Lot2600

净瓶观音为明清时期常见的观音造像,手执净瓶为其形象重要标识。此像头戴花冠,头顶束发髻,头后垂下两条发辫搭于两肩,耳侧缯带上扬,耳下垂圆环。面形宽大,双目俯视,神态慈和宁静。上身披袈裟,胸前饰璎珞,下身着长裙,衣纹自然流畅,衣缘上錾刻精美花纹。结跏跌端坐,左手置双膝托净瓶,右手当胸执杨柳枝,做出以杨柳枝抛撒甘露的手势。整体造型端庄,法相庄严,品相极佳,尤其露肉部位保存了完好鎏金,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堪为居家佛堂供奉之上品。

更多梵音唐卡艺术(梵巷唐卡)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