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红网时刻株洲8月8日讯(记者 苏莉雅 通讯员 秦振宇 胡艳红)改革开放40年来 ,株洲戏曲艺术唱响过改革伊始的号角,也经历了各种困境,在传承中努力寻找着破局之道。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在株洲从帝王将相唱到了时代英雄,由老艺人传到了“小戏骨”……这篇乐谱虽然不大,却也绚丽多姿。
陈正武在《三打白骨精》剧中饰演孙悟空一角。
受益改革雨露,重焕戏曲活力
“改革开放前,我们是个差额拨款单位,靠着拼命演出挣钱还养不活自己。”回首过往,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湘东路子花鼓戏传承人陈正武说,那个时候株洲戏曲观众不多,大家只能往益阳岳阳等地跑演出,一年有三季在外。“每年到了年底,中心领导们就要挖空心思,找张三找李四诉说艰难困苦,等着拨款回家过年。”
由于 *** 对戏曲的财政投入十分有限,当时不少人因忍受不了艰苦选择改行做生意。“留下来的都是从小干文艺事业的。我12岁不到就开始唱戏,和戏曲之间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舍不得离开。”于是,陈正武和同事们凭着一腔热血和对花鼓戏的执着,四十多个春秋里在不同大小的舞台挥洒着青春与汗水。改革开放后,株洲文艺事业逐渐迎来了春天,市戏剧传承中心定为了公益性一类单位,演员们不用再为养活自己而各地奔波,能够一心一意扎根株洲钻研花鼓戏湘东路子了。
花鼓戏《刘海砍樵》剧照。
花鼓戏《刘海砍樵》剧照。
改编经典神话,注入时代精神
“后来 *** 举办‘五下乡’活动,将戏曲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咱们唱戏的主题就开始有了变化。” 陈正武介绍,有了具体任务后,株洲戏曲主题从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转变到了讴歌时代、歌颂英雄的主旋律。“服务对象变了,并且不是以挣钱为目的,那么戏的质量也就上来了。”
“旧戏新唱,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了排出更好的戏曲,陈正武开始在剧本结构和表演上进行一些突破和调整。在《刘海砍樵》一戏中,陈正武将刘海拿着金蟾的金钱和胡秀英的宝珠成仙改成了刘海拿着金钱,但将宝珠还给了胡秀英,两人过着夫妻生活。再后来,为表现出团结、和平共处的气氛,改成刘海将金钱和宝珠分别还给了金蟾和胡秀英,和胡秀英过着幸福的生活。“小剧场开张的时候,我们试着干脆将小蛤蟆和狐仙改成了和平共处的生活在森林,不存在你争我斗,群众反响很不错。”陈正武认为,旧戏新唱除了在神话故事中讲究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外,还要体现和谐、正能量的一面。
陈正武为学生上“非遗课堂”。
戏曲进校园株洲市首届戏曲培训班开班仪式现场。
普及传统戏曲,引燃代际薪火
如今国内文艺行业风生水起,年轻人不断追随着流行音乐文化的潮流,传统戏曲文化如何才能赢得新一代年轻人的芳心?
“关键要普及。”陈正武认为,流行歌曲通俗易懂年轻人容易接受,传统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有英雄人物、孝道、正能量,年轻人因不熟知而没有兴趣。
为让戏曲文化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市戏剧传承中心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小观众群,通过戏曲,向他们传艺、传神、传德,其中还不乏“小戏骨”的涌现。同时,株洲市文化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在市幼儿师范学校开办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首个戏曲专业班,不断为株洲传统戏曲注入新鲜血液。“一个个戏曲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市戏剧传承中心主任肖鸿斌说,戏曲进校园,不仅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需要,更是“非遗”传承的力举,是为戏曲艺术殿堂添砖加瓦。
(特别鸣谢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提供以上图片、视频)
【相关链接】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
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其流派大致分为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和岳阳花鼓戏。
以湘语系的长沙官话为统一舞台语言的长沙花鼓戏,以其地域、声腔、剧目、表演风格等的不同而分为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和湘东路子等。
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流行于株洲县、渌口、醴陵、浏阳、茶陵、攸县及郴州安仁、江西宜春、萍乡一带。重小调,善歌舞,清新活泼,尤以“三小”爱情戏见长。其音乐风格富有山野风味,曲调多四度、六度跳进,高亢、激越。唱腔音乐上,以其代表性曲调如<醴陵双川调><醴陵花石调><丝弦调>等曲调为主外,另有由<思情鬼歌><新鲜事情讲点子>等湘东民歌、山歌小调演变而成的<嫂子调><产子调><神调>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曲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