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945年,在盟军的猛烈进攻之下,纳粹德国苟延残喘,奄奄一息。
然而,濒临绝境反而激发了德国飞机设计师的灵感,他们纷纷将当时最新的技术应用在战机设计上,以求凭借"杀手锏"一举扭转战局。
于是,包括高速的Me-163火箭战斗机、垂直起降的Ba349"蝮蛇"火箭战斗机、喷气动力飞翼的霍顿Ho-IX战斗机和三角翼的利皮施DM-1(Lippisch DM-1)战斗机、以及飞碟等令人惊异的设计便诞生了。
■由画家创作的纳粹飞碟试飞时的场景。
1、"火球"飞行器
1944年有人声称,为躲避盟军空袭,一些绝密的纳粹武器研发项目已被移驾到德国境外,来到波兰的布利兹纳(Blizna)等地——盟军机组人员正是在这里首次遭遇了臭名昭彰的"火焰战斗机"(foo-fighters),这是一群时常跟踪盟军轰炸机的小型发光球体。
■为躲避盟军空袭,德军将很多秘密武器项目转移到国外或地下,图为地下洞窟内的He-162喷气式战斗机生产车间。
"火焰战斗机"很快便引起了美国新闻媒体的注意。《 *** 》在1944年12月13日报道了一则经过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核可的新闻,标题是《神秘的浮空球体是纳粹的最新空中武器》(Floating Mystery Ball Is New Nazi Air Weapon),该报道中写道:
"据美国空军的飞行员报告,他们在德国领空遭遇了一种银色的球体。这些球体时而单独时而成簇出现,它们有时会呈现半透明状。这种新装置显然是一种防空武器,就好像是装饰在圣诞树上的大颗玻璃球一样。目前没有任何信息可以表明它们为何要表现得像是天空中的星星,以及它们是何方神圣又抱着什么目的。"
根据作家雷纳托·韦斯科(Renato Vesco)的研究,"火焰战斗机"其实是德国研制的"火球(Feuerbal)飞行器",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飞行机器……呈圆形并带有装甲,看起来多多少少像是龟壳,并有特殊的喷气涡轮发动机提供动力,发动机也是扁平状,剖面呈圆形,它会产生出耀眼的火焰光环……它在起飞后是通过无线电控制的,但它会自动跟踪敌机,好像是被敌机排出的废气所吸引,并且在不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可以凑得很近,它还可以令敌机的雷达设备瘫痪。"韦斯科声称"火球"的基本原理尔后也被应用在被称为"球状闪电"(Kugelblitz)的"对称圆形飞机"身上,这款战斗机更是"时下飞碟的真正原型"。他表示这种匪夷所思的飞行器在完成"一次战时的侥幸任务"后便被撤退的党卫军销毁了。
纵使经过75年来,公众已经习惯于不予采信任何有关于飞碟或不明飞行物的说法,可是摆在面前的证据却使这种飞行器存在的事实变得铁板钉钉。显然,纳粹曾经摸索崭新且奇异的能源技术。"火球"这项非凡的技术成果可能为我们首次提供了深入纳粹核心科技的途径。
■一款基于"火球"的纳粹飞碟设计线图。
2、施里弗和舒伯格的"飞盘"
有几位作家曾研究过纳粹飞碟的发展,英国作家W·A·哈宾森(W. A. Harbinson)宣称他从战后德国的文献中得知了一位名叫鲁道夫·施里弗(Rudolph Schriever)的前纳粹空军工程师。
按照哈宾森从《明镜周刊》(Der Spiegel)、《星期日图片报》(Bild am Sonntag)、《国际航空期刊》(Luftfahrt International)以及其它德国刊物获得的信息,施里弗据称在1941年设计了一款名为"飞盘"的原型机,它在1942年6月进行了试飞。
施里弗说他在1944年建造了一架更大的喷气式飞盘,当时他的帮手有克劳斯·哈伯默尔(Klaus Habermohl)、奥托·米思(Otto Miethe)还有意大利人朱塞佩·贝朗索博士(Dr. Giuseppe Belluzzo)。
■施里弗"飞盘"的基本设计。
这款飞碟的图纸被收录进了1959年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秘密武器及其后续发展》(German Secret Weapo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Their Later Development),它的作者是曾在纳粹帝国专利局工作并接触过许多原始设计图和文件的工程师鲁道夫·兰萨少校(RudolphLusar)。
根据兰萨的描述,这款飞碟的外观是一个独立的圆环,在驾驶舱旁有可调节的喷嘴。整架飞行器高近3米,可垂直或水平飞行,具体动作取决于喷气机所处的位置。
施里弗说后来盟军迅速攻占德国使他的"飞盘"实验也随之告终,所有设备和设计图纸不是丢失就是被毁损。然而,乔治·克莱因(Georg Klein)却在战后告诉德国媒体,他曾亲眼目睹施里弗飞盘或类似的东西在1945年2月进行了试飞。
据报导,施里弗去世于20世纪50年代末,另外根据1975年的《国际航空期刊》,在他的遗物中包括了各种与大型飞碟有关的笔记与草图。这份期刊还指出,施里弗自始自终都坚持他的飞碟在战争结束前就已经成功进行了试飞的说法。
这种说法还得到了英国作家布莱恩·福特(Brian Ford)的确认,他写道:"飞碟这玩意本来就已经达到了接近最终完成的程度,事实上,纳粹德国或许在小型盘状飞行器这方面确实有些进展,不过它们肯定在落入敌人手里之前就被摧毁了。"
1954年5月27日的一份CIA报告似乎证实了这些说法。正如尼克·雷德芬(Nick Redfern)在他1998年的著作《FBI档案:揭露联邦调查局的绝密UFO调查》(The FBI Files: The FBIs UFO Top Secrets Exposed)中所提到,这份文件声称,有一家德国报纸(具体名称未得到进一步确定)日前采访了德国著名工程师与飞行器专家乔治·克莱因,谈及了他在1941-1945年参与的飞碟研制实验的历程。
■后人用电脑制作的二战德国碟形飞行器试飞时的效果图,旁边还有Bf-109战斗机护航。
克莱因说第一架有人驾驶的"飞碟"是在1945年展开试飞的,并在3分钟内达到了1300英里的时速(这样的高速明显有吹牛皮的嫌疑)。根据实验的结果,共采取了三种设计——由米思设计的一种圆盘形飞行器,直径近40米,不会旋转;另一种是哈伯默尔和施里弗设计的由大型圆环构成的设计,置于其中心的是圆形的固定式驾驶舱。当苏联人占领布拉格时,德国人抢先抹去了"飞碟"计划的每一丝痕迹,于是再也没有人听说过哈伯默尔和他的助手。
2006年,施里弗于不来梅去世,过去他曾在那里生活。苏联设法在布雷斯劳(Breslau)俘获了一架米思设计的飞碟,他本人则逃到了法国,后来前往美国居住。
德国不明飞行物的另一位发明候选人是奥地利科学家维克托·舒伯格(Victor Schauberger),他在被纳粹绑架后曾在1940年设计出了多款"飞盘",它们采用了不发出火焰和浓烟的被称为"抗磁性"的电磁推进方式。
据报道,舒伯格在战后曾短暂地为美国 *** 工作,之后死于自然原因。他在去世之前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他们从我这里夺走了一切,所有的一切。"但没有人知道他口中的"他们"究竟指的是纳粹还是盟军。
■研制飞碟的先驱者——奥地利科学家维克托·舒伯格。
■舒伯格飞碟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3、战后的纳粹飞碟
美国陆军中将内森·特文宁(Nathan Twining)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作出的公开评论清楚表明,有人正在调查纳粹德国那些非常规的圆盘状飞行器,当时他在美国陆军航空兵物资司令部(Army Air ForcesAir Material Command,AMC)任职。
在战争结束后2年的1947年中叶,欧洲和美国都传出了"飞碟"的目击记录。特文宁将军写道:"所报告的现象确凿无疑,并非幻觉或人为编造所能解释。"他接着描述了这些圆盘的特征,亦即具有"高度的攀升性、机动性(尤其是转圈能力)以及在被友方飞机和雷达侦测或接触到的时候表现出的回避行为,这不由得令人相信这些物体是手动操纵、自动驾驶或远端操控的可能性。"
作为对这种激进科技的现实分析,特文宁总结道:"在美国现有的知识范围内——再接受广泛详尽的研发指导——打造一架符合上述描述、足以达到亚音速的人为驾驶的飞行器是有可能的。"
一个问题是,如果20世纪40年代的科技知识已足够先进到可以制造可行的飞碟,为什么公众闻所未闻呢?
■ 战后,盟军对纳粹遗留的碟型飞行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各国军方开始以国家安全为"幌子"来干预飞碟目击事件。不过最令人着迷的事件发生在1961年9月,也是最早详细记录的一个神秘绑架案:当贝蒂(Betty)和巴尼·希尔(Barney Hill)夫妇接受催眠时,竟回忆起他们是被身穿黑色制服的人绑架进入圆盘飞行器里。巴尼·希尔坚持那些家伙是身穿闪亮的黑色上衣、领带和帽子的"德国纳粹"。
在有人急于宣称所有UFO都是纳粹的秘密科技之前,我们应该首先从认真翻阅公开文献着手,这些文献证明,虽然纳粹确实曾经认真研制过碟型飞行器,甚至盟军在战后不久也曾经利用其遗产做过试验,但其发展程度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本文作者:刘萌,军事历史科普作者,著有《苏伊士运河战争》,译有《现代空中武力》、《一战军服百科图解》等书,并在《战争事典》、《国家人文历史》、《现代舰船》等发表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