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澎湖湾是台湾的吗(澎湖在台湾什么地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澎湖湾是台湾的吗(澎湖在台湾什么地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澎湖湾是台湾的吗(澎湖在台湾什么地方)

潘安邦和外婆的铜像

文/摄麦琼

潘安邦将一首《外婆的澎湖湾》唱得家喻户晓,是叶佳修1979年在校园民谣时代立起的标杆,在那个时代恐怕没有其他歌曲与之相提并论。澎湖湾除了夕阳下外婆与外孙的脚印一对半,也有“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这里头的故事是诱人的,有外婆的时光是美好的,有外婆的孙儿是幸福的。据悉,这个作品曾经给作者(歌者)带来商演以十亿以上巨额的收入,可惜,唱红这首歌的潘安邦跟着外婆走了,让人唏嘘。

台湾没有澎湖湾

偶尔跟台湾友人提起要去澎湖,他们都会说那里太热太晒,玄武岩地貌,盐份高不长树。当然,这不会打消我的念头,只是拖延症将我的澎湖之行推迟到离台前立秋后。从台北去澎湖非常方便,与坐公车无异,市内的松山机场每天都有密集的航班前往,我从公寓步行就可以到达机场。飞机起飞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俯瞰洒落在台湾海峡的澎湖列岛。同机的几乎都是年轻学生,我猜他们不太可能是想去寻找歌中的澎湖湾和探望外婆吧。

我住在平湖窝(澎湖旧时称平湖,闽南语同音),首先打听澎湖湾。民宿主人一脸疑惑,表示没听说过。是呀,就好像没有哪一座山是阿里山一样,台湾根本没有澎湖湾。所谓澎湖湾,乃是叶佳修和潘安邦在歌曲里建构的浪漫意象,又或者可以说是属于外婆的澎湖湾,作曲家写歌的时候也未去过澎湖。也怪听歌的人不认真,人家歌者明明唱的就是“外婆的澎湖湾”。如今外婆已经远行,如何寻找澎湖湾的痕迹?

鉴于潘安邦作为歌星名声在外,官方为了纪念,也为了旅游事业,于是在原来潘安邦住过的眷村修葺了他的故居(纪念馆),塑了他和外婆的艺术铜像。连同歌唱天才张雨生小时候的居所(与潘安邦是邻居,但据说二人未曾有交集),以“保护眷村文化”为主题,形成一个小具规模的文创园区——笃行十村。

张雨生纪念馆

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估计都不太明白眷村是怎么回事,都是冲着早逝的两位歌手而来。当然,周围的观音亭、金 *** 炮台、妈宫古城、第一宾馆,还有马公岛、白沙和西屿环抱的安静海湾,应该是来澎湖不可错过的地方。据我观察,在马公市也就是金 *** 炮台的高处是看夕阳的好去处。

其实,如果外婆还在,她就是最好的风景。无奈韶华荏苒不留,只有在歌声中怀恋过去的时光了。

民歌风潮余音袅袅

民歌,在大陆朋友的认知中,是找不到作者的流传经年的歌曲,是集体创作。但是在台湾,近几十年却是硬生生将这个概念改变成为对校园流行歌曲的指称,皆因那一波强大的“民歌运动”和流行文化风潮。民歌风潮至今余音袅袅,周年纪念演唱会经常是此起彼伏。刚过去的2019年的夏季,民歌手们翻着花样一再唱响。8月里,他们连续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举行“民歌雅集”,看来有将民歌引入新时代毡毹堂会的节奏。

按照他们的说法,《外婆的澎湖湾》无疑就是一首典型的、杰出的民歌。在台北凯达大饭店的“民歌雅集”中,施孝荣就让大家在台上台下大唱特唱,让大家热情高涨。说起来,让民歌在餐厅里回响,本来就是它的原乡。只不过以前的民歌手驻唱的西餐厅,没有雅集中那么气派的大饭店。我随意地挑了一个晚上参加,首先对我是一种情结,也是对老歌手们的致意。宴会厅在六点中便开始陆续坐满了民歌迷,让我惊讶的是没有像同温层聚会那样的高谈阔论和喧闹,甚至没有几个人照相发朋友圈,几乎都是温文尔雅的低语或者耳语交流。宴会没有安排乱哄哄的自助餐,而是分餐的形式。菜式以果蔬、甜品为主,程序颇为讲究用心,荤素交错,不可谓不丰盛。但是,我对吃这些实在不太感兴趣,我是来听歌的,就是不见主持人发话,原来以为是边吃边唱呢。

一直吃到快犯困的时候,王海玲才开麦。说实在,三位名歌手我都不算是很熟悉,但是他们唱红的歌儿倒有蛮深的印象。譬如王海玲唱的《忘了我是谁》(李敖词许瀚君曲),施孝荣唱的《拜访春天》(林建助词、陈辉雄曲)和《归人沙城》(陈辉雄词曲),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

他们都很有心、用情、用力地为歌友们演唱,年近六旬的施孝荣宝刀不老,依然是那么充满活力。当然,言语中也免不了练达和圆滑。《秋蝉》(李子恒词曲)、《外婆的澎湖湾》(叶佳修词曲)、《化装舞会》(梁弘志词曲)一首接一首,不敢说她们的演唱有多么出色,歌手在席间穿梭,歌友们则同声唱和,已经是相当享受了。就像《你的歌》(吴楚楚词曲)中所唱的:唱错又何妨!重点是唱出来,挥洒青春和对生活的热情,这本来就是校园歌曲的美学精神。

说到现在仍然延续的民歌风潮,怀旧是主流,民歌手和他们的歌迷们年纪都不小了,需要用回忆来打发时光和寻找青春岁月的印记。当然,怀旧中不能不掺杂其他的因素(譬如刷存在感),更不能排除商业参与,因为商业操作是民歌活动的根本保证。因此,也有热爱民歌的朋友发出与当年一样“清纯不再”的感慨。然而,还是有些朋友在坚持校园歌曲的纯粹,维持着校园民谣的血脉,难能可贵。

校园民歌的摇篮

吉普赛民歌餐厅

循着朋友提供的信息,我在一个周末的午后诚意登门拜访了硕果仅存的吉普赛民歌餐厅及其主人。餐厅设在台中闹市中一条小巷的地下室,自1978年开张以来一直保持原貌。进得来,感觉到一种古朴的气息。没有客人,场面显得冷清,老板娘还是很热情,满面春风。未几,老板林先生来了之后餐厅开始忙碌起来。我表示帮忙,他说不需要,客人不多,准备预定位置即可。也许每天来打扰的朋友不少,林先生态度似乎有点冷漠。其实,林先生很健谈,见我对民歌这么感兴趣,而且远道而来,便将几十年有关经营民歌餐厅的故事娓娓道来。我打趣说,看到走道的墙上有很多明星的签名,他们一定在这里留下许多故事。

吉普赛民歌餐厅墙上的歌手签名

他说是的,开始面对面坐下来聊天。那些明星故事在他那里简直就是如数家珍——孟庭苇、周华健、张雨生、李宗盛、谢雷、黄舒骏等等一大串响亮的名字,他们出名之前都是这里的学徒。他自豪地说,吉普赛民歌餐厅是校园民歌的摇篮。他从欧洲留学回台之后,恰逢台湾兴起校园歌曲,有感于国外流行音乐的发达,便撮合几位同好一起开民歌餐厅。盛期他们几个股东在台湾各地开了9间,聚集了大批的歌手和写作能手,生意兴隆。用他的话说,二十年满座。他们有国外的经历,结合本土条件,建立了一套经营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歌手;而且有自己的格调,只给大专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以老带新,源源不绝。我对他们的作为大加赞赏,陪他一起回忆那些美妙的故事。不过,话题总得回到现实,时光流逝,风光不再,按照目前的境况,似乎这惟一的一处民歌圣地也难以为继了。没想到,林先生对我的感叹不以为然,没有半点沮丧的意思。他说,他是幸运的人,之前命运对自己太好了,是以感恩的心在经营这餐厅,亏本也要坚持下去,回馈社会、回馈时代。我赶忙附和着说,是呀,给那个时代的过来人留一点念想和精神家园。他诡秘一笑,对我耳语:其实餐厅并不亏损,不请人,一家人经营,也算一种乐趣和习惯。下午开门,晚上听完歌回家睡得很香。嗯,我明白我的问话是失言了,好在幽暗的灯光看不见我一脸的难堪。

晚上七点半,有歌手来候场了。我匆匆将老板娘精心烹制的靓汤喝完,静静地听了两首歌,因为是新歌不太有感。但是年轻女孩很青春活泼,声音清纯青涩,是校园歌手的格调。我跟她挥手致意,同时也与林先生握手作别。

- THE END -

更多澎湖湾是台湾的吗(澎湖在台湾什么地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