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今年5月份美国《滚石》杂志发文称,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任时,不止一次询问安全人员,如果我国制造出“飓风枪”打到美国,该怎么办? 为什么川普如此害怕“飓风枪”?而自然灾害真的可以被制造成气象武器,用于作战吗?答案是可以的,并且现在气象武器已经被196个国家联名 *** 了。
其实飓风和台风是同一种气象灾害,都是生成于北半球、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一般来说,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就称作飓风,而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就称作台风。飓风中心都有一个风眼,风眼愈小,破坏力愈大。
近日热带风暴“尼格”登陆菲律宾,狂风裹挟巨浪席卷陆地,引发了严重的洪涝和山体滑坡,淹没多个沿海村庄,种植的农作物被连根拔起,建筑物被懒腰截断,多地区断电,连停靠在吕宋岛甲米地造船厂的三艘菲军舰,都难逃一劫,被卷入海中。菲律宾军方表示,三艘军舰已过服役期,舰上也无可重复利用的材料,沉船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截止至10月31日,“尼格”肆虐菲律宾,造成了98人死亡,63人失踪以及69人受伤,基础设施损失预估在1300万美元左右,,农业损失估计超过749万美元。但这还不算最严重的,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直接导致了1800多人死亡。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平均每个飓风释放出的能量,都抵得上人类历史上总发电量的200倍,相当于每20分钟世界上就有一颗10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爆炸。飓风的威力如此强大的强悍,难怪有些国家总想利用它当武器去破坏其他国家,或者害怕别人会用这种武器来对付自己。
那飓风究竟能不能被人为制造呢?要从台风的成因来分析。在北半球的夏秋季节,某些地区的海水温度会上升到27摄氏度以上,水汽大量蒸发,空气受热膨胀,形成低气压,与周围大气中形成压力差,从而让周围的空气都向低气压中心移动,而这种移动又受到科里奥利力,也就是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从而形成旋转气流。
以上条件少一个都不能形成台风,再加上能量守恒定律,我们想让台风发挥多少能量,就需要给它注入多少能量,但是台风所需要的能量,远远超过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制造能力,除非能借助太阳。
既然台风不能被制造,那我们能不能阻止它产生呢?有人曾经设想用原子弹投入飓风的风暴眼中来打破它的循环,但科学家通过精密计算后得出,核弹的能量相较于台风来说,就如同小儿科,不仅起不到丝毫作用,还会将核污染扩散至半个地球。
虽然台风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阻止,但是可以引导。于是美国在1986年8月进行了一场代号为“黛比”的台风播撒试验,当时美国出动了13架飞机将碘化银焰弹投放在台风内部的适当部位。
当碘化银焰弹爆炸后,台风的最大风速由原来的185公里每小时,降低到156公里每小时,还实现了让台风提前转向的目的。此后,美国又多次在大西洋进行人工引导台风的实验,充分展现了美国想利用台风制造气象武器的野心。
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诸葛亮巧借东风,烧了曹操的船,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而在现代社会中,也出现了控制天气而取得胜利的真实故事。气象灾害爆发出的威力,丝毫不亚于核武器。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强雷暴灾害所释放的能量,等同于一枚250万吨当量的核弹;而一个台风的生成需要从海洋中汲取相当于10亿吨TNT当量的能量,这对军事作战而言,意义深远。
于是在二战期间,就出现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人为制造暴雨、气雾、干旱等自然灾害,来达到军事目的的一系列武器,统称为“气象武器”。
美国在与意大利交战期间,为掩护部队过河,动用了气象技术,在意大利沃尔图诺河制造了一条绵延8平方公里的迷雾带,让部队顺利渡河。
这一方法德国也曾用过,它是为了防止被盟军轰炸,而在行军路线上喷洒大量人工造雾剂覆盖保护区,起到迷惑敌人、掩护己方士兵的作用。
美国在由此获益后,就加大了对气象武器的研究。1946年,美国通用公司的谢佛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朗缪尔,意外发现干冰能让过冷水形成冰晶。不到一个月后,谢佛同事、大气科学家冯涅盖特又发现了碘化银也能使过冷水结晶。
三位科学家以过冷雾核化成冰试验的成功,为人工降雨奠定了基础。美军也由此开始了以军事实践为目的人工影响气象研究,还专门建立了麦金莱气候实验室,用于研究气象武器。20世纪50年代,美军在一份报告中明确表示“气象控制比原子弹更重要”。
后来,美军在越南战争期间,由于久攻不下,就借助了“气象武器”,在越南战场进行了为期7年之久的人工降雨,该计划被称为“大力水手”计划。
整个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实验阶段在1966年于老挝实施;实际作业阶段则是从1962年到1972年之间每一年的雨季,在老挝、越南、柬埔寨三国边境的狭长地带进行。
美方利用了越南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降水量大的有利条件,先后派遣了2.6万架次的气象侦察飞机和RF4C侦察飞机,携带474万枚降雨催化弹,在越南上空的积云处发射装有碘化银或碘化铅的烟弹。
烟弹在下落过程中被引爆,产生人工晶核,因而形成降雨。最严重时,越南在连下了3000多场雨,越南首都胡志明市的小道地区雨季延长了30到45天。
这场史无前例的人工降雨,使得越南的小道地区洪水肆虐,还引发了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铁路、桥梁、公路、堤坝等交通设施均被损毁,不仅阻断了越军的运输线,还使得越南步兵和游击队寸步难行,体力消耗严重,机动性也受到极大影响。
因为交通线受阻,越南军队不得不抽调兵力进行道路维修和后勤保障,大大降低了越南军队和游击队的战斗力。而美军正好在此时趁虚而入,调派了众多间谍人员潜入越南。
但美军不满足于此,在1967年又通过空军展开“熔岩突击队”行动,让飞机在越南上空抛洒三磷酸钠和氧三乙酸混合物,制造了更为严重的泥泞环境,阻止越军前行。这让美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了越南战争的胜利。而这场总耗资2160万美元的人工降雨,也被视作人类开展“气象战”的先例。
随着气象控制技术日新月异,气象武器也逐渐显露出升级为“末日武器”的潜力,未来的战场局势或将进入“气象战”时代。
1970年冷战期间,美国为了打击社会主义国家的古巴,与苏联在古巴地区开展了一场干旱争夺战。当时的美国研究员发现,如果在某地实施人工增雨,周围地区的降水也会相应地减少。于是,美军借机研发出“干旱武器”,在古巴的周边地区实施人工降雨,使得古巴出现违背自然规律的持续干旱天气。直到苏联派遣气象专家到古巴,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才帮助古巴战胜这场干旱之战。
在1974年的洪都拉斯,美国故技重施,再次通过人工降雨的方式改变空气密度,进而将飓风引到洪都拉斯本土。这场灾害给洪都拉斯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自二战以来,美国一直坚持不懈地研究“人工控制气象”技术,先后开展过数十个研究项目,例如,研究人造地震的“阿耳戈斯”计划,研究人造闪电的“天火”项目,还有研究人造飓风 的“烈风”计划等。
美国国防部还曾计划模拟森林大火中的“火风暴”灾害,制造出类似的气象武器,将隐匿于山林之中的敌人斩草除根,幸好这个项目最后未能实施。
1947年,美军与通用电气公司联合开展了“卷云计划”,试图用人为手段控制台风。当年10月份,一个名为“黑貂角”的飓风登陆迈阿密州,美军随即出B17和B52轰炸机,携带大量干冰以及其他催化剂,沿飓风的雨带进行“轰炸”,飞行员回报说云层发生了明显变化。
就在大家以为飓风会消失或减弱风力时,飓风却在第二天改道佐治亚州和卡罗来纳州,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无奈之下,美军只能将计划暂停。事后,参与实验的相关人员索赔官司一打就是数年,直至21世纪才结束。
不死心的美国又在1963年启动了“狂飙计划”,继续研究如何通过台风眼来控制和影响飓风。不同的是,这次美国科学家对于飓风结构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以利用以碘化银为主的催化剂,对飓风的不同区域实施“精准手术”。
但是这项研究在9年之后却不了了之,原因是科学家发现飓风是一个复杂系统,自身在形成和运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变化,单靠催化剂是无法控制和影响每一个飓风的。
不过,美国并不打算放弃对气象武器的研究。在曝光的美军文件《天气——战斗力的倍增器:2025年拥有天气武器》中明确表明,美国将把气象武器作为重点发展的武器技术,并且将在2025年实现控制战场200平方公里以内天气的作战目标。
除了美国,苏联也在冷战期间秘密研制了一款代号为“水星”的气象武器,后被俄罗斯更名为“火山”。它的原理是利用核爆炸来制造海啸、地震和火山爆发,来改变大气物理结构,从而产生极大的杀伤力。
1976年7月,苏联开始实验代号为“啄木鸟”的天气控制器。该武器的原理是通过发射频率范围在10赫兹左右的低频电磁波,在空中形成巨大的组断层,来改变高空气流的路径,最终可能会出现连绵数月甚至数年的洪涝灾害或者是干旱天气,对攻击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
人类技术的发展,不应该是以违逆自然规律为代价。近些年因为破坏自然而产生的代价,人类已经承受了太多。我们应该对自然界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才能与地球长久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