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陕西关中皮影戏剧目数量庞大、丰富多彩。仅老腔、碗碗腔、秦腔等演唱的皮影戏剧目就有1000多种。陕西省文化厅在1959年和1981年分别整理编印的皮影戏剧目《华剧》(9集)、《同州梆子》等就收录了100余种剧目,对保留皮影戏剧目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也是我们研究陕西地区皮影戏文学剧本的第一手资料。
从现在整理出来的剧目内容来看,关中皮影戏剧本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囊括众生百态:既有叙写帝王将相的历史故事,也有现实人生的男欢女爱,还有变幻多端的妖仙鬼怪等各色题材,只要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都可以是皮影戏表演的内容。其剧目素材来源非常丰富,有的源于古典戏曲和小说,有的源于民间说唱艺术,有的是从姊妹剧种剧目改编而成,有的是文人的原创作品,还有的是由皮影戏艺人编创的剧目。
从皮影戏发展历史来看,陕西关中皮影戏一大部分剧本来自于民间说唱艺术。说唱艺术与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元杂剧剧本上承自金代诸宫调,为元杂剧的创作奠定了曲牌体和曲白相生的剧本体制。在地方戏剧本中,仍能看到由“讲唱文学”向“戏剧文体”过渡的影子,甚至直接使用说唱文本。皮影戏从说唱文学中汲取素材可追溯至宋代。宋代已有人将三国故事沿引于影戏中。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的经典剧目,有不少在关中皮影戏中得以传承下来。如碗碗腔剧目《拜月记》《兵荒拜月》《双拜月》,便是从元代关汉卿杂剧作品《拜月亭》移植而来。再如碗碗腔传统剧目《白兔记》也是源自同名南戏。
陕西关中皮影戏,具有陕西地方戏的艺术特质,在剧目的题材上多喜欢演唱历史题材戏,不管是秦腔、老腔、弦板腔、弦子戏等皮影戏,在剧目内容上多取材于《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水浒》等历史小说,正所谓俗称“唐一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如《三战吕布》《三气周瑜》《罗成显魂》《 *** 滩》《返大同》等借助历史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广泛阅读基础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此类题材作品深受老百姓欢迎,就像郭沫若先生说的中国老百姓之所以喜欢历史题材戏,是因为他们从戏中了解中国历史。除此之外,关中皮影戏的很多剧目都是直接源于秦腔传统剧目,所演出剧目就来源于秦腔大戏,如《泗水关》《斩黄袍》《二度梅》《 *** 滩》《黄觉寺》《九华山》《下河东》《搜杯》《盗扇》《周仁回府》《玉堂春》等。
任何一种戏剧样式,要实现自身剧种的成熟,原创剧作的数量和水准是一个重要标志。关中皮影戏文学剧目最高成就的代表,无疑是清代乾隆时期举人李芳桂创作的皮影戏剧本,号称“十大本”。其实“十大本”包含13个剧本,其中有10个是长剧本戏,3个是简短的折子戏。在这13个剧本中,按照故事情节和内容,可以分为3类:公案爱情戏、政治爱情戏和生活小戏。前两类剧中以男女爱情为主要线索,勾连全剧,但故事背景不同,第三种生活小戏是日常生活戏,虽然简短却不乏幽默诙谐与深刻的思想性,受到观众的喜爱。政治爱情戏是《白玉钿》《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和《清素庵》,在这5部戏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产生在忠奸斗争的政治环境中,只有忠臣胜利,爱情才能开花结果,作者无形中向观众展示了个人小幸福应以国家大幸福为前提的独特见解。属于公案爱情戏的5个剧目是《香莲佩》《春秋配》《十王庙》《紫霞宫》《玉燕钗》。这5个戏的共同特点是剧中都有杀人情节,人物齐聚公堂,在经历过一番错判含冤之后,审案官员运用不同的审案方式才使含冤者得以昭雪,行善人归于团圆,作恶者遭受惩罚。生活小戏包括《古董借妻》《四岔捎书》《玄玄锄谷》,这3部戏以现实生活中的小事件为创作缘由,生发出简短却幽默诙谐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剧本,令观众在看戏时愉悦身心、感悟生活。同时,任何一部可以流传数百年而不衰的作品,除了丰厚、深邃、超前的思想内容外,还必须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恢弘的结构、富有特色的语言等艺术特色作支架,方可永久性地被人们喜爱与记忆,并世代相传。李十三“十大本”作为皮影戏经典的文学剧本,在结构方面拥有它独特的艺术呈现。纵观“十大本”,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成的,中间穿插各个小事件,像一条大河的支流一样,当戏剧矛盾达到巅峰时,便如百川汇聚,形成好人团圆、恶人受惩罚的大团圆结局。在语言艺术方面,“十大本”不仅是关中方言的活化石,而且包括许多典故、俗语、俚语、道上用语等。这样多层次的丰富语言系统,使各个剧本具有了关中方言直爽豪放的特点,就像是关中硬汉般吸引观众。同时,剧本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法更体现了作家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熟稔的叙事技巧。
受李芳桂的影响,清末渭北一带出现了专为碗碗腔皮影戏写剧本的渭北派作家群,创作出不少高质量的皮影戏剧本,如张元中《一笔画》、郭安康《大足图》《鹦鹉图》,均为碗碗腔皮影戏的流行剧目。李荫堂的《借水》《题诗》是经典性的折子戏,脍炙人口,至今依然是皮影戏常演剧目。“渭北派”所编剧目的特点是雅俗共赏,在美学风格上为民众欣然接受。他们对丰富碗碗腔皮影戏剧目、扩大戏剧的社会影响作出较大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因受政治环境影响,产生了一批表现新生活、新观念的皮影戏作品,如大荔县碗碗腔剧团田建军根据同名淮剧改编了《一家人》皮影戏;刘遵义、谢蒙秋编写了碗碗腔现代影戏《渭滨春暖》;老艺人王维兴、黄正礼、华维瑞等改编排练了《血泪仇》《三世仇》《红云岗》《小保管上任》《小二黑结婚》等一批现代影戏。
总之,陕西皮影戏主要是以表演传统剧目为主,具有陕西地方戏的对仁义礼智信礼赞的文化因子,不管是借古讽今的历史题材戏,还是反映人民大众喜怒哀乐的现实生活戏,都能发扬戏曲的高台教化作用,歌颂忠孝节义,弘扬爱国精神,揭露社会黑暗,赞颂勤劳善良,礼赞高尚爱情。可以说,皮影戏剧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通俗版,它承载着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作用。(高益荣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