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勘探大江大海之畔,南沙正在铺展的蓝图:面向企业家,构建产业服务链,打造创业的能量场;面向科学家,构建创新服务链,打造创新的竞技场;无缝衔接创新、创业两大链条,打造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系统。一个崭新的“南沙模式”正面向世界汇聚科创要素,藉创新点亮未来,大步从湾区地理中心走向价值中心。
不过一二十年间,南沙在一片滩涂之上,从发力海港经济,到聚焦科创产业、培育独角兽,如今已成为广州不断拓展城市功能的投资热土。得益于“三区一中心”、重大战略性平台等多重政策利好,7年间,南沙GDP翻了一番,成为广州经济增速的领跑冠军,是广州发力科创,未来参与湾区建设、拓展经济能级的最大引擎。
此外,南沙正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爬坡换挡,以科技创新、商业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汽车产业产值连续4年超过千亿规模。打造“营智环境”,南沙正成为独角兽“黄金牧场”,跑出小马智行、云从科技、巨湾技研、中科宇航等一批代表未来经济的独角兽;港科大、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等科研要素加速集聚,金融竞争力不断彰显,南沙正以后发优势,成为科创、产业、高端人才蜂拥之地。
以科创立区的南沙,价值的提升才刚刚开始。这片日新月异的热土,不仅可望为广州未来经济带来最大的增量,也让人期待又一个世界级的硅谷在大湾区诞生。
原标题:《勘探未来之城南沙:“湾区硅谷”进行时》
创新驱动战略下,国内对标硅谷的地区不在少数,其中哪一地最具硅谷气质,拥有最强政策助攻?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南沙,独占地利与天时。
摊开湾区地图,锚定南沙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可以囊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11个核心城市、5个国际机场。其中,有全球金融枢纽,有国际贸易中心,有创新创业先锋,有世界制造之都,有旅游休闲中心……占据大湾区地理C位、珠江口“A”字顶点的南沙,能一小时通达珠三角重要城市,拥有粤港澳大湾区最为便捷的“朋友圈”,具备整合利用区内豪华的人才、资本、产业、市场等创新要素的天然便利。
“湾区之心”的区位优势,让南沙被委以重任。2022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简称“《南沙方案》”),将南沙定位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作为大湾区部署的三大重要合作平台,东风浩荡。
这三大平台各有侧重:前海毗邻香港,旨在围绕现代服务业深化与香港合作,共同打造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横琴毗邻澳门,主要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服务澳门、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南沙则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大关键词,重在深化粤港澳互利共赢合作,成为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
如湾区三颗璀璨的宝石,前海、横琴、南沙沿着珠三角海岸线核心要地蜿蜒,串联成一把充满张力的巨弓,蓄势待发。在地理位置上,南沙则处于这把巨弓的中心。其距离香港38海里,距离澳门41海里,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重要枢纽节点。
如今,面积803平方公里的南沙,定位于“湾区创新灯塔、改革开放标杆、综合服务枢纽、未来城市典范”,目标是建设一座以“科创”为标签的湾区未来之城。
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历史背景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合力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时代进程中,南沙如何面向世界汇聚科创要素,以“湾区硅谷”之姿,藉创新点亮未来?
勘探大江大海之畔,南沙正在铺展的蓝图,可见其发力点。
一是面向企业家,构建产业服务链,打造创业的能量场。通过完善政策、金融、公共服务等层面的支持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独角兽“黄金牧场”,并推动其上市做强,并购做大。
二是面向科学家,构建创新服务链,打造创新的竞技场。通过制度创新,开创性地搭建“营智环境”评价体系,以营建全球第一家融合学科大学、引入一流科研机构、兴建国家级科学基础设施等举措,向全球顶尖研究人才广撒英雄贴,让基础研究为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三是无缝衔接两大链条,让企业家、科学家两大群落产生化学反应,打造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汇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企业等市场主体,创业投资(PE)、风险投资(VC)、产业基金、银行、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主体,技术转移中心、科创成果转化基地、创业基地、培训中心等支持主体,构建一个有机循环、开放稳定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达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应用落地的良性转化。
从近年的经济运行数据看,其布局已见成效,南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成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成型。
01
GDP增速领跑广州,从湾区地理中心走向价值中心
2021年,南沙的GDP突破2000亿元,达到2131.6亿元。比起2014年突破1000亿元,只用7年时间,GDP便翻了一番。十三五时期,南沙区的GDP年均增速达到9.6%,已成为广州最为亮眼的区域(图1)。
由于建区较晚,南沙的GDP总量还偏小,2021年在广州11个行政区中排名第七,约为制造业强区黄埔的1/2;但从增速看,南沙近年一直处于领跑之势,2021年的名义GDP增速超过了15%(表1)。
疾速奔跑的南沙,也被解读为广州作为一座千年商贸古城在科创时代焕发全新活力的最大看点。如果说天河、黄埔是广州当下经济稳健前行的顶梁柱,南沙则是广州举全市之力发力科创,参与湾区建设、拓展经济能级的崭新引擎。
南沙成为领跑广州经济增速的冠军,离不开接踵而来的政策利好。
回望南沙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其近年密集被国家、省、市 *** 工作报告和相关规划“点名”,地位不断提升。
1993年,是南沙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彼时的南沙还叫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1年12月,南沙港开始动工,开启世界先进港口建设蓝图。
2005年,南沙区成立,成为广州最年轻,也是唯一临海的行政区。
2012年,南沙区获批成为中国第六个国家级新区。
2015年4月,广东自贸试验区挂牌,南沙片区面积占比超过一半。
2018年,南沙被定位为广州唯一城市副中心。
2019年,南沙作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被国家确定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2022年6月,国务院发布《南沙方案》,将南沙定位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不过一二十年间,南沙已从一片滩涂,到发力海港经济,再到如今聚焦科创产业、培育独角兽,成为广州不断拓展城市功能的投资热土。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三区一中心”、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战略定位,见证南沙不断出圈,从湾区地理中心走向价值中心。
这一期冀,在广州近年的重要文件中展露无遗。仅在2021年5月公布的广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南沙被提及的次数就高达95次,出现的词频在各行政区中为数最高(图2)。
南沙成为高频词,价值提升,不仅仅得益于政策。可以说,产业服务链的构建、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了企业的含“科”量,让南沙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独角兽与上市公司,从根本上带动了南沙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向硅谷看齐。
02
建设“黄金牧场”,成群孵化独角兽,总估值已超800亿元
硅谷成为全球最负盛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于自仙童半导体之后,不断孵化出英特尔、甲骨文、苹果、谷歌等一大批独角兽,并见证它们成长为享誉全球的科技巨头。有此范例,如今,中国各大城市均在争相培育独角兽,布局未来产业。广州同样多措并举,布局全球独角兽繁育新高地,南沙则在其中占据天元地位。
2022年3月39日,《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独角兽企业发展扶持办法》(即南沙独角兽“黄金牧场九条”)发布,从企业落户、经营贡献、人才配套、研发创新、应用场景、金融服务、载体支持、企业生态和 *** 服务等9个方面,提出了26条干货政策,以着力壮大独角兽企业集群,为南沙科技创新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强支撑。
根据这一办法,“黄金牧场”九条实施期内,南沙将投入20亿元,全周期、分层次精准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在企业运营方面,对独角兽落户认定、上市及能级提升给予累计最高5000万元奖励,对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骨干人才最高按其个人对本区经济贡献的100%给予奖励;在人才配套方面,企业高层次人才可享受“团队+项目”最高1亿元奖励,对企业自主推荐认定南沙区高层次人才,给予每人300万元奖励;在金融服务方面,积极引导区内基金投资独角兽企业,给予企业最高2000万元的并购补贴,对企业融资贷款给予50%的贴息。
这一给力政策,也被认为是南沙向全球高端人才及独角兽发出的英雄帖。
在“黄金牧场九条”基础上,2022年7月27日,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进一步发布相关实施细则,在研发、人才奖励、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给予更大幅度的优惠,如对经认定的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分别给予累计最高1亿元和最高5000万元的研发投入补助等。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南沙已累计投入超过150亿元支持企业和人才发展,着力绘制一副“未来产业生态版图”。
2022年6月,南沙发布全国首个国家级新区“四链”融合政策体系,针对企业发展最关切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推出升级版区域产业政策体系,并计划在未来5年投入超过200亿元,精准支持企业以及人才发展。
史无前例的培育政策和高水平的投入下,南沙科创企业已初具规模。数据显示,近3年,南沙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从379家增至1619家,年均增长106%;截至2022年4月,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达745家,超过620家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企业,独角兽更开始成群涌现。
2022年2月,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协会发布“2021年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共有139家企业上榜。其中,16家入选“独角兽”榜,63家入选“未来独角兽”榜,25家入选“种子独角兽”榜,35家入选“高精尖创新企业”榜。南沙区有12家企业上榜,其总估值超过了800亿元(表2)。
相较2020年上榜6家企业(云从科技、小马智行、辑因医疗、暗物智能、健齿生物、兆科肿瘤),南沙这一轮新上榜的独角兽,不仅数量翻了一番,且估值和含“科”量大幅提升(表3)。
其中,小马智行和云从科技入选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它们分别是当下大热的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
2022年3月,智能驾驶赛道的小马智行宣布完成D轮融资首次交割,整体估值达到85亿美元,相较上轮融资提升约65%。
2016年底,彭军和楼天城在美国硅谷创立了小马智行并建立硅谷研发中心,2017年10月,小马智行在广州南沙建立研发中心,自此开始中美两国的同时布局。创立以来,小马智行就成为了资本眼中的“香饽饽”,平均保持每年1-2次融资的节奏,迄今已经完成6轮融资,成为国内估值最高的自动驾驶公司。
据悉,当初吸引小马智行落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南沙在自动驾驶创新方面的开放政策环境。小马智行副总裁莫璐怡曾表示,感谢南沙 *** 抛出的绣球,不仅给予产业政策上的最大支持,还支持其进行无人驾驶技术的道路测试。这也体现南沙对企业的扶持,除了普适性的政策,还有针对性的精准滴灌。目前,小马智行技术研发团队已扎根南沙,与南沙一起打造智慧化的未来之城。从美国硅谷而来的小马智行,随着自身的成长,或将见证南沙成就湾区“硅谷”。
与商汤科技、旷视科技和依图科技并称“AI四小龙”的云从科技(688327),已于2022年5月27日在科创板上市,作为“AI平台第一股”,其市值目前约为170亿元。
云从科技于2015年在南沙注册成立,2017年12月到2019年9月前后共融资5轮,累计募资约20.75亿元。股改后,云从科技于2020年再融资两轮,合计约为6.1亿元。其上市前的7轮融资金额约为26.85亿元,股东阵容既有国家队(国新资本)、地方国资(上海联升、广东创投、南沙金控)、产业资本(海尔金控、佳都科技),还有顺为资本、联升资本、普华资本等。
此外,南沙有“未来独角兽”7家。其中,巨杉软件作为分布式数据库产品厂商,目前已有5次融资记录,最近一次为2020年10月完成D轮数亿元融资,投资机构包括越秀产业基金、中金资本、元禾重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5月,以大湾区命名的巨湾技研完成A轮近10亿元的融资,投后估值80亿元,包括腾讯在内的多个知名机构参与。这意味着,这家成立不到两年的动力电池企业,如今已进入独角兽行列。
巨湾技研于2020年9月成立,由广汽集团、广汽资本、广汽研究院等共同孵化,动力电池技术大牛黄向东等参与设立。据悉,区别于其他动力电池独角兽,巨湾技研走的是一条全新的XFC(eXtreme Fast Charging,极速充电)技术路线,专注于超级快充动力电池和新一代突破性储能机器系统的研发生产,其推出的首批XFC极速电池搭载在广汽埃安上,据称创造了目前“最快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世界纪录。本次融资完成后,巨湾技研将持续强化XFC技术研发,加速提升XFC极速电池的产能和XFC超充生态推广。
“开创一项技术,一定要找到当下的应用场景,‘技术+场景’是硬科技独角兽成长的秘籍。在南沙,我们就是发现了这样的土壤,找到了‘创新策源地’密码,从而成长为独角兽的。”巨湾技研创始人及总经理裴锋在媒体采访中这样总结。
当下,动力电池行业群雄逐鹿,背靠广汽集团的产业和科研积淀,巨湾技研能否绕过来自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三大龙头的红海厮杀,为南沙乃至广州抢滩新能源汽车赛道注入动能?且拭目以待。
除小马智行、巨湾技研等企业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被认为是未来南沙的“重头戏”。据悉,南沙将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推进智能纯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智慧交通产业集群。届时,这一园区可望跑出更多独角兽。
在金融科技方面,入选“种子独角兽”的广州金融科技,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金融监管,推进“金鹰系统”建设,助力地方打造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信息化“一张网”。
此外,南砂晶圆、广钢气体、易网创新、科语机器人均在2022年获得了融资,茶里集团也于2021年6月获得C轮融资。其中,作为南沙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明星企业,茶里集团共获得4轮融资,定位中国高端袋泡茶品牌和专业茶服务供应商。
在“卡脖子”的芯片领域,南沙也有布局。南砂晶圆于2018年在南沙创立,由原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垚浩博士牵头,引入由山东大学徐现刚教授作为带头人,开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单晶材料和相关衬底片、外延片的研发等。2022年6月,南砂晶圆获得广州南沙科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广州南沙区南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领投。
而2022年6月1日,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宣布迁入南沙,同时更名为“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宇航”),则把南沙乃至广州带入商业航天时代。
中科宇航是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企业,由中科院力学所、中科院孔田飞行科技中心的核心技术团队于2018年发起设立,主营太空科技探索和空天飞行器研发集成、技术成果转化和宇航发射服务。2022年7月底,中科宇航参与研制的“力箭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已在酒泉成功发射,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火箭。在泰伯智库发布的“2021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上,中科宇航估值已达65亿元,排名第30位。
近年来,国家多部委发文支持航天产业的发展,商业航天正处于爆发的前夕。这也带动了地方 *** 布局的热情,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西安、武汉等地均在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高地。广州与南沙也引领风气之先。2022年1月,来自广州的国资平台越秀产投牵头联合南沙区属投资平台、市级 *** 引导基金,共同发起设立国内首支商业航天基金,围绕行业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开展投资布局。
在总部迁入广州之前,中科宇航在南沙建设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一期已全面封顶。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可实现年产运载火箭30发。
中科宇航落户南沙,一方面由于南沙区位优势显著,包括毗邻海南发射场,另一方面是看重南沙良好的营商环境及有力的政策支撑,可以说是“ *** 引导、资本推动”的共同结果。尤其是资本推动上,中科宇航2021年已经完成B+轮融资,2021年共融资近6亿元,越秀产投参与其三次融资,发挥了较大助力。
值得关注的是,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落户的南沙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吸引主业为清洁服务机器人的宝乐机器人、专注数据中心业务的中航云电信、专注于精密数控机床研发的北京精雕等一批企业落户。
从南沙的独角兽看,其融资活动较为频繁,颇受资本关注,投资者阵容既有国家队、地方国资产投、产业资本和知名投资机构,包括云从科技、巨杉软件、南砂晶圆在内的企业,也获得了广州越秀产业基金及南沙金控等广州和南沙的产业基金支持。
根据南沙十四五规划,其目标是,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21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0%,年均增长14%;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达到近30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规模形成向千亿级集群拓展的趋势,新能源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到近500亿元,新兴服务业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
可以预见,在这座未来之城的赋能下,将有更多独角兽从南沙的“黄金牧场”繁育而出,奔向IPO,站上更大的融资发展舞台。
03
上市公司培育初具规模,且含“科”量日渐提升
上市公司是地方经济综合发展的表现。作为新区的南沙,虽然建区时间较晚,但上市公司培育已初具规模,且含“科”量日渐提升。
新财富统计发现,广州A股上市公司从成立到上市,平均用时约为13年。南沙建区至今仅17年,总体看,与黄埔等广州经济强区相比,南沙上市公司数量还有待提升。不过,从上市企业的构成可以看出,正因为后发优势,其产业布局较新,充分体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特征。
按注册地来算,南沙目前有13家上市公司,业务涉及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工业和可选消费多个领域,总市值超过900亿元(表4)。
南沙区目前市值最高的企业,为1998年上市的亚钾国际(000893),其市值达到279亿元,主要从事钾盐开采、钾肥生产等。由于这两年钾肥概念受热捧,其市值也录得较大涨幅。
市值位列第二的为广州港(601228),其市值规模达到了211亿元。广州港也是南沙营收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2021年营业总收入达到120亿元,净利润达到12.8亿元。
广州港是广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航运枢纽的核心资源,在2021年中国十大港口中,其集装箱和货物吞吐量均位居第四。此外,深圳港、香港港也均进入集装箱吞吐量前十。拥有3个世界级港口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国际上航运、贸易最为繁忙也最为发达的区域。作为广州唯一的出海口,南沙正通过进一步加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与湾区港口群的合作,提升总体航运服务能级。
2022年7月12日,中康控股(02361.HK)登陆港交所主板,标志着南沙迎来第13家上市公司,这也是南沙母基金首个直投项目登陆港交所。中康控股是一家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服务商,目前市值为21亿元。
除中康控股外,2022年,南沙还有一只独角兽云从科技登陆科创板,这也是南沙目前唯一一家科创板公司。2022年上市的这两家企业均来自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
2021年,南沙有两家医药生物领域的公司登陆港交所主板,分别是固生堂(02273.HK)和兆科眼科-B(06622.HK)。
作为“中医医疗服务第一股”,固生堂自2017年落户南沙以来,在中医产业化、国际化上不断探索,成为南沙布局生物科技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目前,其有线下医疗机构和线上健康平台,市值为88亿元。
市值14亿元的兆科眼科,是香港知名药企李氏大药厂(00950.HK)在南沙布局的眼科创新药企。2011年,李氏大药厂在南沙区珠江工业园投资建立总部基地。经过十年发展,南沙基地成为李氏大药厂全球投资版图中面积最大、科研力量最为集中、正研新药项目最多的生产基地。李氏大药厂创始人、CEO李小羿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南沙离香港近,地理位置优越,有很理想的科研环境。
如今,不仅占李氏大药厂收益53%的进口药物经由南沙口岸引入,南沙基地也成为汇集李氏大药厂旗下兆科眼科、兆科肿瘤药物、普乐药业等企业的制药集群。日前,兆科肿瘤药物的抗PD-L1单克隆抗体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的1类生物新药已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受理,成为国内首款申报用于二线宫颈癌的PD-(L)1。
目前,南沙正在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实现生物医药企业跨越式发展。广东医谷作为南沙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产业园区,已获评为国家级孵化器。从全面建成迄今约两年时间,这个占地70亩的园区已落户近300家生物科技企业,其中就包括了诺辉健康、泛生子两家上市企业。
2018年上市的奥飞数据(300738),为南沙目前唯一的一家创业板公司,主要从事专业的数据中心业务运营和通信综合运营,目前市值为70亿元。
南沙可选消费领域的上市公司有两家,惠威科技(002888)主要从事音响设备、扬声器的研发生产,拥有从扬声器单元、音响到各类电声产品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市值约为19亿元;天创时尚(603608)为时尚女鞋品牌运营商,独家代理了意大利时尚创意品牌“O BAG”等。
在中康控股、云从科技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南沙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247.92亿元,增长36.7%;利润总额112.82亿元,增长2.4倍。分行业看,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40.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16.1%。
这背后,是现代服务业已成南沙的主导产业。2021年,南沙以科技创新、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870.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0.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4.1%。近年来,南山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不断提升,2021年已达到55.1%(图4)。
同时,先进制造业是南沙另一大主导产业。2021年,南沙工业总产值达到3489.5亿元,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401.7亿元,增长11.2%。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为1548.55亿元,增长16.4%,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例达到45.5%,为南沙第一大产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为101.14亿元,增长29.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为192.8亿元,增长28.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为293.11亿元,增长13%(图5)。
图5:2021年南沙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行业比重
数据来源:南沙2021社会统计公报
作为首个产值破千亿的产业,南沙区汽车业产值已经连续4年超过千亿规模。广汽丰田汽车、广汽丰田发动机、樱泰汽车饰品等公司产值位居南沙企业前列。居于首位的广汽丰田,第五生产线已于2022年6月底投产,南沙整车年产量由此可望达到100万辆,3年后有望突破200万辆。
目前,南沙虽然还未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整体还偏小,但是,当地产业近年已在升级过程中爬坡换挡,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海洋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正在孵化孕育并初见成效。2014-2020年,南沙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从1.85%提升到3.46%,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动力。
未来,随着一批独角兽追随云从科技的步伐登陆资本市场,南沙的资本实力可望大幅提升,“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将更为成型。
而要形成长效、可持续的创新创业循环,不仅在于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服务链,南沙也在构建一流“营智环境”,打造创新服务链。营商环境、“营智环境”建设齐头并进,恰恰体现了南沙制度创新的系统性与集成性。
04
发力制度创新,构建一流“营智环境”,打造创新的竞技场
以硅谷为核心的旧金山湾区,拥有一个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人才、知识、市场、资金、政策制度、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要素。
其中,人才、知识主要来源于高校、科研院所及少数有前瞻性视野的龙头企业,它们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新技术研发;企业的研发部门则应用这些新技术,开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从而完成技术到市场的商业转化; *** 是政策制度、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资金由 *** 、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方面提供;公共服务包括技术信息平台、交易平台、科技中介服务等,主要由 *** 和各种中介机构提供。
对标于此,南沙也在不断追赶,发力点之一便是通过营建高水平大学和科研基础设施,引入顶尖科研机构,聚集人才与知识资源。
合办顶级科研大学,吸引国际化高端人才教育,是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硅谷登顶世界级科创中心,一大支撑在于旧金山湾区汇聚了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的伯克利分校、戴维斯分校等世界顶级研究型大学。这里的许多高校教授与学子,不仅是研究者,也是创业者和投资人,谷歌、苹果、惠普等本地企业,则通过出资与这些大学联合设立实验室,推动有市场化前景的基础研究。
如今的南沙,已通过举办高水平大学,在吸引国际化高端科研人才上迈出新的一步。
2022年9月,南沙庆盛枢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迎来首次开学,首批600名研究生成为永远的师兄师姐。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出席开学典礼,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视频致辞,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出席活动并致辞。
高规格的活动,体现了港科大(广州)独特的枢纽地位。
这所崭新的大学,由教育部于2022年6月批准设立,为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举办,是继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4年)之后,第三所中国内地与香港合办的大学。其首批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以及先进材料、智能交通、微电子等15个硕博士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港科大(广州)要建设的,不仅仅是一所大学,还将是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创新人才摇篮,未来科技、企业和产业的创新基地。
“港科大(广州)在南沙落地,并不是把港科大的办学再复制一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提出,港科大(广州)要“在科研、教学、知识转移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创新”,“用好南沙的产业政策推进科研和产业的紧密对接,解决尖端科技难题”。
据悉,作为“香港科技大学2.0”模式的港科大(广州),采用“枢纽”(Hub)和“学域”(Thrust)的学术架构,取代传统学科学术架构的“学院”和“学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这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堪称一项创举。
其实,香港科技大学与南沙结缘已有20余载,早在2007年,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已作为当时广州唯一的港资科研机构落户南沙。随着港科大(广州)开学,两地科创合作已在提速:香港科技大学将自己的著名IP——“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创业大赛”的年度总决赛连续多年落地南沙,意图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创新方向逐步将其孵化为大湾区青年创业文化的国际级赛事;港科大(广州)与广州大学、港科大协同发展,共同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建设港科大(广州)大学科技园,强化粤港合作;引入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打造粤港澳双创产业园,充分释放国际化研究型大学活力。
“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是近年粤港澳科技合作的潮流。港澳的基础科研优势,与广东的强大制造力相结合,将迸发出巨大的技术引领效应。南沙与港澳进行科创合作,能进一步拓展双方的科创空间。例如,香港在无人驾驶图像识别方面有一些世界领先的技术,但试验场地和应用场景受限,南沙恰好是技术落地的一个很好平台。
而此前,香港大学等香港八大院校、澳门科技大学等澳门高校已在珠三角掀起了一场科研成果转化的暴风行动。比如,港科大教授李泽湘先后孵化出固高科技、大疆、李群自动化、云鲸智能等知名科技公司,其通过链接香港、内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应商等资源,在湾区探索搭建起了完整的机器人科创生态体系。
李泽湘近期在媒体采访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世界级“硅谷”,广深莞及周边过去40年发展起来的供应链体系,为学院派创业者提供了绝对支持。
如今,港科大(广州)落地南沙,将带来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型人才和科研力量,大大充实南沙的科创实力,助力南沙完成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的首要任务。
协同港澳资源,建成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除港科大外,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也是南沙聚集人才与知识的重大举措。
2016年以来,国家陆续批复建设北京、上海、合肥和粤港澳大湾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沙科学城,则成为大湾区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
作为广州科创届的新星,南沙科学城规划面积达99平方公里,其以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为核心区,由广州市与中科院共同谋划建设,旨在聚焦海洋、空天、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领域,形成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龙头、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的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体系。
目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均已入驻,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等正在加快建设中,冷泉生态系统科学大装置系统列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这些大投入、高级别的科研基础设施,也可为企业研发、测试提供便利。
这不由让人联想起,在旧金山湾区,也有美国宇航局Ames研究中心、农业部西部地区研究中心、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能源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研究实验室以及约20个州级的实验室。
有了研究成果,如何推动其走出实验室阶段,实现产学研的无缝对接,让科学家的创新链、企业家的产业链更好地衔接转化?
2018年在南沙落户的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简称“华转中心”),已在全国率先探索“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华转中心还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算法大大拓宽了企业“发榜”人才“揭榜”的速度和广度。截至2022年5月,“华转网”集聚了来自全球的4081名高端科研人才,提供针对企业技术需求的解决方案达1753项,共有1172项关键技术成果对接转化,实现技术交易额超过4亿元。
如今,“华转模式”不仅得到了科技部认可并向全国推广,在《南沙方案》中,华转中心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南沙方案》提出,加强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科创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承接香港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海洋科学等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打造“营智环境”,持续汇聚人才
伴随港科大(广州)与南沙科学城的建成,南沙势必迎来一批科研“顶流”。近年来,南沙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资源不断聚集,科创能级正在稳步提升。
截至2021年末,南沙常驻人口为90万人,户籍人口为51.75万人,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于广州平均水平。高学历移民的到来,将大大提升南沙的人口素质。
而如何构建服务科学家的创新链,同时让这一链条与服务企业家的产业链更好地衔接起来,让研究与产业形成循环,生生不息驱动创新,从而真正留住人才,南沙一直在探索。
2020年9月,南沙在全国率先提出“营智环境”的概念,并首创“1+3”的营智环境评价体系,实现了区域经营理念的突破与制度创新。
相较而言,地方 *** 传统的撒手锏——营商环境,聚焦于商事主体;而南沙独树一帜的“营智环境”,不仅聚焦人才的发展,更注重人才智力的产出和市场化应用,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及智力成果运用的环境。南沙希望通过全域、全方位营智环境建设,构建立足港澳、面向世界的人才创新发展的生态格局。
目前,南沙已获批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并正在加快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设立海外人才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国际化人才集聚。
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是中国科协探索“柔性引才”新机制,实现海外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新举措。南沙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将按照“ *** 引导、市场运作”的建设思路,采取“ *** +运营机构+合作网络”的多方联动运营模式。
基地将依托以华转中心为核心的离岸孵化空间和产业园区,通过实施离岸基地政策改革创新工程、大科学装置海外人才共享工程、离岸基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海外站点渠道拓展铺设工程、国际一流营智环境营造工程、离岸基地孵化空间建设工程、离岸基地线上平台建设工程等七大工程,为离岸或来南沙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项目团队及人才提供政策支持、科研设施、来往便利、优质环境等支撑保障,助力南沙充分对接海外人才创新资源,并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南沙离岸孵化。
同时,为汇聚港澳科创资源,南沙已成立了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大湾区博士后公共研究中心等一批区内人才引聚交流平台,以及“创汇谷”“创享湾”等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南沙方案》提出,对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免征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港澳税负的部分,并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养老就医等许多方面为港澳居民提供了政策支持。这为南沙成为更多港澳人才汇聚的高地提供了支撑。
多重利好政策、宜居的环境、相对亲民的房价,南沙的人气提升可以期待。
相比硅谷,这正是南沙的优势所在。硅谷一直饱受高税收、高房价威胁。加州号称“万税之州”,有着全美最高的州个人所得税税率和资本利得税率,最高税率高达13.3%(面向年收入100万美元以上人群)。美国亚特兰大联储银行的统计显示,美国房价的中位数是34万美元,而加州房价中位数是89万美元,硅谷则是134万美元。
南沙辖区面积803平方公里,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南沙的新房均价不到3万/平方米,与深圳及广州核心区域相比,相对亲民,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宜业宜居的环境下,南沙的人才引聚力逐步增强。据南沙开发区人才发展局统计,南沙近5年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1.2万人,集聚院士32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申报人数居广州市第二,集聚博士后科研人员数量占广州市1/5;省市区共建的华转中心已集聚全球各类创新资源5万余项,包括6000多项科技成果,汇聚2588名全球高端科技人才。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引领的高成长性项目如云从科技、小马智行、暗物智能等科技独角兽企业快速成长,带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科技、半导体、现代农业等产业蓬勃发展。
05
资金链:从无到有,累计落户金融机构7年增长54倍
除了大学、实验室、企业等创新主体,PE、VC、天使投资、知识产权服务、智库等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也是创新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旧金山湾区集聚超过全球30%的风险投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保持在30%-40%之间,孕育出高通、英伟达、苹果等科技巨头。层出不穷的创业企业与资本形成了良性互动:一方面,创业企业吸引大量投资基金落户;另一方面,创业成功者再次成为投资人,扶持更多企业成长,并带动区内财富管理需求的提升。
这一幕,如今也开始在南沙上演。
不仅南沙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一二级市场融资活跃,大多数独角兽和上市公司的融资都较为畅通,企业能获得金融活水,估值大幅提升,南沙的金融业也有长足发展。
2015年,南沙金融业增加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到2021年已经达到171.5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05%,累计落户的金融机构快速增长到约6670家,7年内增长54倍。
《南沙方案》指出,推动金融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新业务模式,为在南沙的港澳科研和创新载体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具体来看,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在南沙的港资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投资者已发申请设立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等;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合作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加快研究按程序在南沙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
政策与产业成长的支持下,南沙的金融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如今,南沙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且差异化竞争特色突出。
2022年4月,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的广州期货交易所在南沙挂牌成立,并获得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跨境理财通等试点资格,正打造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助力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资管中心。迄今为止,南沙累计引进229架飞机、90艘船舶,已成为全国融资租赁第三极。同时,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国际风险投资中心、汇丰全球培训中心正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等一批金融基础设施的筹设工作有序进行。
值得关注的是,南沙正在高标准建设国际金融岛,积极引入全球金融业高端要素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和资源配置平台。国际金融岛逐步开展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金融博览园、金融研究院、国际学校等功能区块建设,逐步引入国际金融论坛运营总部、各国常设金融机构驻广州总部、国际金融学院学术智库等重点平台,发展航运金融、科技金融、飞机船舶租赁等特色金融,推进创新金融业务先行先试,为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开放创新提供新鲜经验。
伴随着广州期交所、跨境理财资管中心、国际金融论坛、百亿创投基金等高端金融资源的集聚,南沙正在打造支持科技创新的资金链,完善创新创业的生态圈。
06
立足大湾区,面向世界,南沙如何布局未来?
硅谷,是创新的竞技场,也是创业的能量场。如今的南沙,正向这一标杆前行。
南沙的十四五规划目标是,基本实现建设“湾区创新灯塔、改革开放标杆、综合服务枢纽、未来城市典范”的发展愿景,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方阵”最前列。
目前,广州正在全力推动南沙未来之城建设,从顶层设计布局、高端科创资源集聚、金融要素、创新协同等多个方面推进南沙科创高地建设。
广州拥有84所大学,在校大学生人数高达155.8万人,为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科研实力位居前列。广州作为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集聚了湾区大部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人才,正加快打造广州科技创新轴。
放眼粤港澳大湾区,底气更足。这里有从研发到制造,再到应用的完备产业链体系,以深圳、东莞、佛山为代表的城市,制造业基础扎实,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拥有广阔的产业应用场景。
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日本东京—横滨地区、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地区、北京、首尔、美国圣何塞—旧金山地区分列前五。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成为和硅谷101公路、波士顿128公路齐名的世界级创新带。
在这一走廊两侧,积聚着世界500强、独角兽、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研究所、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要素资源,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正在加速流动自由流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南沙位于湾区之心,拥有湾区最为便捷的“朋友圈”,正在加快构建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同时有着“三区一中心”、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政策优势,有条件聚集湾区各类科创要素。
尽管南沙作为新区,经济规模体量还偏小,产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但是随着政策利好的不断加码,“黄金牧场”的独角兽不断孵化与上市,港科大、中科院等科研要素不断集聚,金融竞争力不断彰显,南沙正以后发优势,成为科创、产业、高端人才蜂拥之地。
当下,全球正处于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关键时期,中国也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科创攻坚的紧要关头。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急需加强基础科研攻坚,合力打造全球科创高地。以科创立区的南沙,价值的提升才刚刚开始。这片日新月异的热土,不仅可望为广州未来经济带来最大的增量,也让人期待又一个世界级的硅谷在大湾区诞生。(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