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大余县下垄——被时间遗忘的赣南钨矿重地
曾经善良一直以为,下垄钨矿矿部就是现在樟斗镇上那座钨矿,但是随着见闻的增长,善良渐渐知道,曾经大余的乡镇一级建制当中,有过下垄镇,当时的下垄钨矿,就在下垄镇。而下垄又有上垄与下垄两个曾经的自然村。而那时樟斗只是一个村,属于横江公社管辖,后来随着县里对乡镇行政区域规划的合并,最终,下垄镇被并入樟斗乡,同时原来的横江公社也被撤销,与下垄同时成为樟斗的所属村。此时的下垄钨矿矿部,也从所在地下垄村搬迁到新的樟斗乡(后撤乡设镇)。
下垄村简介(资料来自县民政部门);下垄位于大余县东北边境,驻老屋场,辖区西北高,东南低,低山绵亘,共7个村民小组,175户,689人,国土面积6平方公里,龙、刘、王、吴为主要姓氏。
解放前属新城乡,解放初属和平乡,1952年属茶园乡,次年属池江公社下横大队。1961年冬属横江公社,仍称下横大队。1956年(应为1966年)7月属下垅镇,因为“垅”字是非规范字,1984年4月改为下垄大队,1994年撤销下垄镇,与樟斗乡合并为樟斗镇,从而下垄矿部改为下垄村。
1985年出版《大余县地名志》
六月的一天,善良来到了一直想去的下垄,真正看到了一座依矿而建,却最终因为整体搬迁而让曾经人声鼎沸的小镇最终人去楼空。
快到下垄时,路边一座停用设备的建筑,诉说着昔日的荣光。从建筑安装的钢丝绳来看,应该是服务于矿山的机械设备。
进入下垄村,两边的建筑呈现典型的矿区建筑风格。
之前善良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老照片的故事(,里面记录着一位曾经在下垄生活的人当时的照片。见下图:
曾庆友情提供
当年大余的四大国有钨矿(西华山,荡坪,漂塘,下垄),他们的企业包罗了所有应该有的部门,包括学校、医院等。其中学校从幼儿园一直到初中甚至高中。在自己的学校读书,在自己的医院就医,在自己的电影院看电影,完全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圈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这些矿山子弟都一直都在一起。从爷爷辈开始,他们的长辈就互相认识。而他们的父母也是在相互的工作当中都彼此熟悉。而这些带有强烈钨矿色彩的教育,让本来就是从小玩到大的小朋友可以如数家珍般在以后的岁月详细的说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与家庭的来龙去脉。
但是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曾经加持在县域四大矿山头顶上的光环逐渐褪去,对于国有中小型企业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国有中小企业下放到省、市一级管辖之后,这些原来热闹非凡的钨矿最终走向了没落。
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几次钨矿涨价如强心针般 *** 了快要停止的脉动,最终难掩资源枯竭与市场经济的双重压力,四大国有矿山在钨价一落千丈的今天,更是举步为艰的以吃老本渡日。
下面两张图片第一张为现场拍摄的图片,另一张为网络图片。多年之后,只有这些受到保护的大树依然在默默地守护着老去的建筑。
网络图片△
门口处坐着一老人,金色的招牌上写着“大余县隆鑫泰矿山有限公司铁苍寨矿区”。
但是步入院里,却是杂草丛生,这里成了绿色的世界。
这座假山摆在那里,无助地伸向苍穹。
下图的两幢建筑,应该是当年文化宫或者电影院之类的,如此也成为风雨蚀食的摆设。曾几时,下垄钨矿多少孩子童年的快乐就在这建筑当中弥漫。
曾经挤满了观众的礼堂,这情形,再难出现!
网络图片△
而散落在四周的老建筑,则成为历史的见证人,虽然不断地有人去翻新,但是终因年轻人基本上外出生活,留在当地的老年人也不想再折腾,修缮之后能住就住。有的成为了危楼,不敢再居住人,仍有少部分的平房与小楼经过改造与加固之后,有人不时来住。那些都是在新城与南康买了房子的人,每当盛夏来临,没事就进来住两天。矿山上的小气候,有时候也让城里人羡慕着。
下午三点来钟,在寂静的街道上,遇到几位老妇女,善良问了最右边那位满头白发的老年妇女,怎么还住在这里哦,这位老年妇女说“我的仔住在这里,我要跟他哦。”
走远一点拍了一张,时间在她们身上洒下了沧桑的烙印。她们虽然都已经步入老年生活,但是对矿山依旧割舍不下那份情。
这是上午时分的菜市场,零星的摊位也是中老年妇女更多。
这里仅有的两家规模稍大的商店,能够在这里做生意,是要耐得住寂寞。
这幢建筑上的六个大字真难以理解为何意,请教一下高人。
这里面不知道曾经是什么部门,一条黑狗从善良边上经过,同来的樟斗朋友那句经典的名言又在善良耳边响起“在下垄村,狗比人还多。”
透过关闭的门,只见空荡荡的,对面那个不知道是不是曾经的公园乎?
四大矿山红火的年代,每个钨矿都有自己的机械厂,而下垄也不例外,只是没想到,这个机械厂这么多年坚挺地扎根在这偏远的山区,估计也是拜钨矿所赐吧。
在加工厂边上,几幢装修好的小平房让善良的眼前一亮,这种平房盖了红瓦,刷了白墙,还安装上了铝合金窗,甚至还是全包的铜门,真不简单。
右边这户还搭了玻璃顶,看来是一大户人家。
步入一个小山顶,入眼盖了红瓦的,修缮好的老房子,大多数会有人居住。
走进一看,这房子年代也过于久远。几十年前,这里住着几十户矿山工人的家庭,而他们的孩子,也大多数一起生活在这里。同一院子长大,哪家哪户今天有点好菜,自己端个碗就可去打下“牙祭”。一到晚上,没有电视机的年代,在小院子里玩个天翻地覆才被亲人拉回家休息,是多少人曾经有过的快乐童年。
如今虽然粉刷好,但是难掩破烂本色。
已经废弃的房子,这里已经没有人居住,地面厚厚的一层灰尘。
大余人讲的:懒锅死灶。
有的房间里面堆满了杂物。
在一幢平房,一位老妪坐在门口。
在征得老人家同意之后,特意进去看了看。
屋内收拾得干净。
与前面废弃的厨房相比,这位老妪的厨房显得有生机。
还是柴灶,难怪老妪身体健康。
老人家自言自己姓邹,是上垄搬下来的,房子是买到矿里一个叫蛮生的人,自己住在这里,平时一个人,今年已经八十八岁了。
善良走时祝老人家身体健康,结果老人家提起自己的裤脚,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脚上的皮肤痒得受不了,这病折磨得她痛不欲生。
竟然看到了核工业的标牌,其实这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毕竟隔壁就是崇义县,那里原来就有开采铀矿的矿区(相关链接→江西废弃的小镇,16年前有1万多人撤离,如今仍无人靠近)
曾经的下垄镇,如今成为下垄村,这里9.1平方公里的下垄矿区当中,蕴含着的“黑金”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如今这个村部只有四名工作人员在留守着,为当地的企业与居民服务。
大山之中的坚守,让他们成为离县城最远的村落之一。他们甘于奉献,努力付出,如同墙上这五个红大字一般,诠释了自己当年的神圣诺言。
虽然这座矿区有过辉煌,如今正处于低谷区,但如同那句名言一般: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更让每一个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老下垄矿山人更值得怀念。
时间能够带走一切,但永远带不走记忆当中的那根弦。
大余四大钨矿曾经有过动人篇章,但现在已经随风飘散。曾经人声鼎沸的棚户区,是多少矿山孩子童年难忘的友谊之地。曾经左邻右舍都是自己的同学与亲友,如今已经劳燕纷飞。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说起大余四大矿山,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能够找到共同的话题,都能够重拾儿时的回忆,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钨矿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