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22年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在青松乡启幕
海南日报用整版报道↓
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22年白沙“啦奥门”雨林山兰文化节启幕
雨林沃野育良食 稻浪翻腾绘“丰”景
11月27日上午,在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霸王岭山脚下,成片的山兰稻田就像染成金黄色的油布,铺就于绿水青山间,在这般赏心悦目的山兰丰收季里,备受期待的2022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啦奥门”雨林山兰文化节如约启幕。此次活动旨在持续做优白沙特色民族品牌活动的知名度,持续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提速乡村振兴的步伐。
11月2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村口,黎族群众欢迎游客来参加白沙“啦奥门”雨林山兰文化节活动。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庆山兰丰收 文旅好戏连台11月2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黎族群众收获山兰稻。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在黎语里,“啦奥门”是“吃新米、庆丰收”之意。当天,在青松乡拥处村的古榕树下,身穿黎族盛装的“奥雅”“拜雅”按照当地传统习俗虔诚祭祀,祈福来年颗粒满仓,又是平安好丰景。伴随着鼓声响起,《黎家欢歌》《丰韵》等精彩的歌舞节目轮番上演,热情好客的黎族村民邀请宾朋穿过古榕树广场旁的丰收大道塔门,沿着蜿蜒的山兰坡道拾级而上至仙婆岭,也拉开了开镰收割及民歌互动的序幕。
11月2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啦奥门”雨林山兰文化节活动中的舞蹈节目。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以山兰稻田为舞台,以绿水青山为幕布,身穿节日盛装的黎族儿女穿梭在稻田间,手拉手欢唱《捻稻歌》等,欢快的歌声飘扬在群山之间,古老而又淳朴的黎族农耕画面展现于众人眼前,也预示着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美好明天。在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丰收庆典里,远道而来的宾朋还饶有兴致地体验收割、舂米等黎族传统稻作农事。
11月2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黎族群众载歌载舞庆祝山兰稻丰收。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11月2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黎族群众唱起民歌欢庆山兰稻丰收。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当天,活动主办方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省内外宾朋一起云游“啦奥门”;并聘任抖音平台主播“北方的烈阳”为2022年海南白沙“啦奥门”雨林山兰文化节的形象推广大使,通过网上直播与网友分享白沙黎族山兰丰收的喜悦。据悉,“北方的烈阳”目前拥有抖音粉丝400万+,现在在海南主要从事短视频短剧拍摄和直播推广宣传各地特色文化,白沙也欢迎更多的自媒体达人加入到宣传白沙文化旅游推广活动中来。
在启幕仪式上,还同步启动白沙旅游直通车开通仪式,计划于今年冬季旅游旺季到来之前,推出白沙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精品“一日游”“多日游”线路,依托海南省内各大旅行社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邀请组织各市县的游客集中前来白沙观看精彩的民族演出,品尝白沙绿茶、山兰酒和特色长桌宴,去深呼吸感受热带雨林秘境独有的宁静、自然、纯美。
11月2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村口,游客品尝山兰美酒。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11月2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游客体验舂米劳动。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海南省山兰稻种植重镇,白沙山兰稻多生长在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山脚周边,今年种植规模有4000多亩,已被列入白沙农产品公共品牌“白沙良食”,也是白沙大力发展的“两个万亩 六个千亩”重点农业产业之一。
11月27日,俯瞰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的山兰稻田。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山兰旱稻是一年一造,亩产量仅为200余斤,但富含硒、铁、锌等适合人体吸收的微量元素,是普通大米的多倍;而且,山兰米煮熟后芬芳扑鼻,令人难忘,海南民间至今流传着“一家煮山兰饭全村香”的故事,多年来一直是黎族百姓招待宾客的佳品。近年来,白沙青松乡共有300多户村民种植山兰稻,山兰红、山兰糯、山兰香、山兰黑糯等品种不断培优,“山栏陆1号”等高产品种收成十分喜人,山兰米、山兰酒、山兰粽、山兰糕等名优特产也颇受宾朋及“食客”青睐。
11月2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村民用传统方式加工山兰稻。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同时,依托白沙“啦奥门”雨林山兰文化节品牌,白沙积极拓展农旅融合产业,现已在拥处村建成山兰园及观景栈道等观光体验项目,在青松村建成投用“青缘·山色”特色民宿。青松村驻村第一书记吕延波介绍,该村正在优化“寻源头(三江源头)、闻猿声(海南长臂猿)、观猿影、结缘分”特色乡村游路线。此外,拥处村特色民宿项目已基本完成了主体工程,目前正在加速推进中,预计明年可建成投用。
“通过‘两山平台’,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足功夫,开发更为多元、稳定的绿色致富新路径。”白沙县 *** 有关负责人介绍,将持续做优白沙“啦奥门”等特色民族品牌活动的知名度,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推白沙提速乡村振兴的步伐。同时,以“两山平台”建设为抓手,稳步推进生态资源的分类、整理、收储及招商工作,加速把白沙建设成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白沙“啦奥门”蹚出了一条新“稻”路
守好生态美 赋能产业兴
云在青山水在行,山兰稻香又一年。
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地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东侧,是南渡江、昌化江和松涛水库的水源地,在峰谷山涧间,泉流潺潺,每天晨起可倾听鸟鸣猿啼。映衬着霸王岭的叠翠群山,每当山兰收成季,当数以百亩山兰稻田就像是铺上了染黄的地毯,形成一幅美丽的丰收画面,也已成为游客观景、入镜的好去处。
今年以来,在村民及当地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基础上,为引导山兰稻种植示范基地规模化、规范化管理,白沙整合收储青松乡牙扩、青松、打松、益条、拥处等5个村、350户农户数百亩零散土地,引进企业联动村民共同做强调优山兰稻产业。目前,青松乡积极协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做好种子培育、筛选以及试验田栽培工作,延伸山兰酿酒等产业链条,造福一方乡邻。
白沙青松乡美丽乡村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顾问丁翔介绍,经初步考证,青松乡不仅是海南全省山兰稻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同时还是海南山兰稻品种资源最为多样、山兰米制品最为丰富、山兰文化最为原真的乡镇。据悉,2017年,白沙“啦奥门”习俗获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经由国家农业农村部审定,“海南白沙山兰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2年,白沙青松乡启动“中国山兰稻米之乡”创建申报工作。
11月2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村民销售的山兰米。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11月2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村民销售的三色饭。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丁翔认为,白沙山兰稻作文化系统是一个复合、动态、独特和濒危的农业生产系统,充分体现了海南岛白沙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具有农业生物的多样性、历史悠久且结构合理;依托海南生态核心区的优势,白沙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构建青松乡“中国山兰稻米之乡”完整的IP,对位于白沙境内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斧头岭、仙婆岭周边地区的山兰旱稻的种质资源进行全面、完整地保护,探索乡村振兴“三生”共融的新路径。
自2021年10月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来,白沙顺势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白沙“两山”平台资源收储、打造管理平台、吸引社会投资等工作全面铺开;按照规划,只要将一座山、一片湖、一亩林、一方田等“碎片化”生态资源存进白沙“两山”平台,就可以对其重新定价,实现存量资产、生态资源的价值再造,不断将生态资源禀赋不断转化为领跑发展的优势,全力推动白沙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白沙向八方宾朋发出诚挚邀约
庆丰收 品农耕 赏雨林
天赐良地,一株山兰旱稻,穿越千百年,书写了属于海南黎族的农耕历史。每逢夏季六七月份,无论是山坳贫瘠的沙砾,还是平坦的缓坡,海南黎族同胞就会圈出一块地,用镢头在地上掘出一个深浅不一的小土洞,再往每个土洞里放入数粒山兰稻种,最后用脚填土踩实,即完成了整个种植过程。在之后长达四五个月的生长周期里,当地农户不喷农药,不杀虫,也不浇水,抗病抗虫能力极强的山兰稻汲取着海南热带雨林的雨露与营养,顽强地向阳生长,直至结成一串串金黄而又饱满的稻穗。“啦奥门,庆丰收,可不仅仅是摆长桌宴、吃山兰米、饮山兰酒,其中还蕴含着海南黎族千百年来传统的农耕文化。”白沙县文化馆馆长符少玲介绍,经考证,“啦奥门”庆丰收习俗有诸多“讲究”——如,黎语中的“伴奥门”(或“伴么门”),即为“拿稻头、请稻神”,首先由德高望重的“奥雅”(黎语为老人)选吉日吉时,上山割下一把颗粒饱满的山兰稻谷悬挂家中,以隆重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黎语“灰门”为割稻谷;“灿门”为挑稻谷;“帆门”为打稻谷;“抢门”为晒稻谷;“测门”为舂稻谷;“纷门”为筛稻谷;“磨门”为磨稻谷;“东歪”的意思是把山兰米蒸熟,做成糯米饭,然后把糯米饭放入石臼中舂成糯米糍粑。一切准备就绪,当地黎族百姓就会备好猪、鸡、鱼茶、肉茶、糯米糍粑、芭蕉芯、糯米酒等,由“奥雅”主持黎族长桌宴;吃到尽兴时,再点燃篝火,大家欢唱黎歌畅怀饮酒,还手拉手跳起了喜庆的捻稻舞、舂米舞、筛米舞、团结舞、丰收舞……在白沙青松乡拥处村,小游客观察山兰稻。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欢迎常来白沙,庆山兰丰收、读黎族农耕、品黎族风情、赏雨林秘境……”白沙旅文局等部门也向省内外的宾朋发出了最诚挚的邀约——明年“啦奥门”,我们不见不散。◎来 源:海南日报 2022年11月28日 005版
◎记 者:曾毓慧
欢迎投稿:bs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