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1.主要山脉及走向
中国地形图
2.主要地形区
3.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
(2)山地和山区所占面积比例: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3)山区面积广大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便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生态旅游开发等。
劣势: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发展耕作业。
(4)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4.地势西高东低
三级阶梯概况
2.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二、中国的气候
1.气温和温度带
(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①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
②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2)温度带的划分。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从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个温度带。青藏高原则属于高原气候区。
2.降水和干湿地区
(1)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不均匀
①地区(空间)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②时间分配规律: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2)干湿地区: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类干湿地区。
5.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气候图
(2)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
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
夏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影响中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雨带大致由南向北推移,由北向南撤退。南方雨季比北方早,比北方长;夏季风异常造成旱涝灾害,夏季风强,导致“北涝南旱”,夏季风弱,会出现“南涝北旱”。
(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三、中国的河流
1.外流河(区)与内流河(区)
(1)外流河(区)
①含义: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的流域成为外流区。
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③我国主要的外流河
注入太平洋的河流:长江、黄河、黑龙江、海河淮河、珠江、澜沧江等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2)内流河(区)
①含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河的流域成为内流区。
②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水量大,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
(3)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自北向南经过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2.长江
长江水系图
(1)基本特征
发源地:唐古拉山
长度:6300千米
注入海洋:东海
第一大河:中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2)开发利用
“水能宝库”: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占全国的40%,可利用水能资源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最大的水利枢纽是三峡水利枢纽。
“黄金水道”:长江是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干支流通航里程超过7万千米,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左右。
3.黄河
黄河水系图
(1)基本特征
发源地:巴颜喀拉山
长度:5464千米
注入海洋:渤海
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2)水文特征
上游: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且清澈。
中游:多峡谷、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形成“地上河”,流域面积狭小。
(3)综合治理
上、中游: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
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四、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定义
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2.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3.防灾减灾
(1)防灾
①我国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能够比较精确的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
②为防御自然灾害,我国修建了大量的防灾工程。
(2)救灾
①我国建设一大批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以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供应救灾物资。
②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我国 *** 能及时调动救灾人员,从而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