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充满地域文化的“全州十大碗” 美食,是百姓饮食智慧的凝结,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全州十大碗”,单从名字即可知,定然含有十碗美味佳肴。在全州县,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必备菜肴,定是“十大碗”;最令在外闯荡的游子魂牵梦绕的家乡味,也是“十大碗”。 “全州十大碗”,是当地百姓舌尖追求的饮食享受,也是他们口中常念叨的“美味话题”。 第一碗 团圆肘子 身为“十大碗”之首,“团圆肘子”担有重任。中国人讲究团圆喜庆,全州人正是把寓意喜庆、吉祥和团圆赋予了这道美食。“团圆肘子”这道菜在全州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相传这道菜源于宴飨祭祀用的“牲醪”,与舜帝南巡有关。穿越漫漫历史烟尘,这道菜成为当地人祈求平安、合家团圆的象征,也成为全州人过大年、生日做寿、新婚大喜、金榜题名、老人仙逝等宴席必用的硬菜。 相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后,将士班师,在舜王山麓湘江江畔团聚庆功,厨师将猪腿上部切成圆形煮好,上以细粉露尖,有如番桃,人们把团圆这个好寓意赋予了猪肘子,并称之为“团圆肘子”,它也是逢年过节全州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 第二碗 洮阳蒸鸡 第三碗 醋血鸭 第四碗 五香三丝 五香豆腐干,有全州第一香之美誉,清朝时列为贡品。全州十大碗中的五香三丝,就是五香豆腐干炒三丝,材料是豆腐干丝、红萝卜丝、青椒丝、葱丝,蒜未加豆鼓。依照传统做法,不加任何调料。但是,蒋国友从其父辈口中得知,全州十大碗中的五香三丝中的三丝,原本是墨鱼丝、冬笋丝、猪肉丝,甚至还有木耳丝等其他食材,采用熬汤而非炒的烹饪方式,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能力制作、享用,民间俗称“山珍海味汤”。 第五碗 香芋扣肉 第六碗 天湖牛肉 天湖是越城岭山区的一部分,在山区分布有大小十三个湖泊,是全州两大奇观之一。秦始皇统一岭南的百越之战,这山上便有许多战事和民间传说。 天湖黄牛,属于桂北黄牛的一部分,早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便成为土著越人("越"与"粤"通用,亦称粤人)养殖之动物。自秦始皇统一岭南以来到明清时期发生的战事,天湖牛事实上为士兵行军打仗、填饱肚子、提供营养发挥过重要作用。相传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全州抗清,以该牛肉奖赏有功将士。 第七碗 肝胆相照 文桥胆肝,相传始于南宋末年,据文桥村文姓谱书记载,该村文姓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族人,文桥胆肝是过年杀猪,将猪肝猪胆一起取出熏干,朋友来了,煮好待客,称“肝胆相照”。 第八碗 东山腊肉 东山水煮腊肉始于宋代。当时瑶族盘、沈、俸等姓从江西迁来,挖地种包谷,并用包谷喂养猪,称东山包谷猪,年底宰杀、熏干。来年春用来招待贵客,流传至今。 第九碗 苦瓜丸子 紫苏苦瓜圆子,传说始于清代同治年间庙头一带,苦瓜圆子是将五花肉与紫苏一起砍碎酿入淘空的苦瓜中煎好煮熟,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半年节主菜,曰:“先苦后甜”。 第十碗 龙水禾花鱼 龙水镇素有“文化庶地、鱼米之乡”之称,其中,有全州古八景—龙洞清溪,又名读书岩,是清朝文学家谢济世的读书之地;龙水梯田,蜿蜒曲折;传统村落桥渡村,错落有致。 全州禾花鱼为长时期稻田放养驯化选育品种,因食水稻落花而得名,最远可追溯至汉代。唐昭宁年间,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有详细文字记载。乾隆时成朝廷贡品,誉满京城。 特色食材:全州禾花鱼,全州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禾花鱼的肚皮乌红、体肥个小、肉质细嫩、味鲜无腥、骨软鳞绵,蛋白质含量高。烹食取出内脏,水煮、清蒸、香煎、黄焖、串烧等均可,放点姜辣,出锅外黄里嫩,肉质清香,余味绵长。家乡谚语云:"禾花鱼送酒,碰不到对手。禾花鱼送饭,饭鼎锅刮烂。” 技艺:将鱼捞回后清水静养1~2天,以吐尽肚中泥沙。然后,用牙签在鱼身右侧离鱼鳃1厘米处戳一小孔,用力一挤即挤出苦胆。将新鲜的禾花鱼直接放入冷水锅中,加盖用大火烧开,加盐、姜丝、独蒜、豆豉、转中火炖制20~30分钟,待其汤色乳白,鱼体熟透,加青红椒丝、味精、藿香碎、葱花,再烧煮一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