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月6日,香港正式全面通关,
成为了不少人2023年的出游首站。
除了美食和美景,
很多人还在关注蓄势待发的香港艺术圈。
▲
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中:M+博物馆内部
下:大馆艺术中心
过去的这三年,M+博物馆、香港故宫相继落成开馆,
这几座世界级文化新地标,赚足眼球;
位于中环的H Queen’s,
是“世界第一个只属于艺术的大楼”,
里面有5间国际一线画廊,
不用东奔西跑,只要搭着电梯垂直上下,
就能“一站式”逛展;
三月,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将开幕,
香港 *** 大手一挥,
宣布3月起送出70万张来港的机票,
届时现场将会空前盛大。
有人预测,香港作为大湾区的窗口,
将慢慢激活整个南方的艺术氛围。
我们列举了几处最热的艺术地标,15场最新展览,
请跟随这份攻略,
抵达香港最活跃的艺术现场。
撰文:黄夕芮、谭伊白
香港故宫
二月春日一个午后,接驳车在香港故宫、M+博物馆、尖沙咀地铁站之间来回穿梭,每20分钟一班,吞吐着大量旅客。
▲
西九龙文化区
西九龙文化区人头攒动,大多是为了两座美术馆而来的,维多利亚港就在眼前,身后是一大片绿草坪,这片香港近期最热闹的地方,想要一天逛完都不太可能。
先去香港故宫博物馆看看。
▲
藏品展示
在常规展《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中看到的这914件展品,是香港故宫团队与北京故宫通力合作,从北京故宫186万件藏品中,花了一年多时间 *** 而出的。
它们的运输过程非常复杂。作为可能是全球最贵的一批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间保险公司敢单独为它承保,只能 *** 多家公司共同担保。
▲
执壶,莫卧儿帝国,十八世纪 © 故宫博物院
展品时间跨越“中国上下五千年”,种类涵盖了书画、青铜器、陶瓷、金银器、珐琅、玉器等25个门类,部分展品甚至在此之前从未向公众展示过,用馆长吴志华的话说,“野心很大”。
▲
淡天青釉笔洗,河南汝窑,北宋© 故宫博物院
▲
之前在展览中展出的白釉孩儿枕© 故宫博物院
有些展品因为保存难度高,需要严格按天数计算时间,运输过程多少天,能展出多少天,都得精确计划好。而部分文物在展出后,要回到故宫博物院“休眠”数年,“可能错过了这次,一辈子就再看不到了。”
而香港故宫也并非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依附,全球各地的展品,都有可能依托这一平台呈现。
▲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展厅现场
目前在展的还有《艺苑寻珍——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名品》展。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是全球最重要、最大规模的私人艺术收藏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100多件展品,讲述自十七世纪以来王室收藏的关键事迹,重温亲王们在艺术收藏和建筑营造上的精彩故事。
最瞩目的展品包括了极其珍贵的彼得·保罗·鲁本斯和安东尼·凡·戴克近四十幅原作。
▲
即将参展的双龙戏珠纹樑冠明,1368-1644年
紧接着的2月下旬特展《金彰华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梦蝶轩藏古代金器》,由梦蝶轩主人与香港故宫合作,是近年香港最大型的古代金器展览。
展期由2023年2月22日至9月25日,观众可以欣赏到来自欧亚草原、吐蕃和中原地区的黄金饰物,部分器物是首次公开展出。
2022年7月,香港故宫博物馆落成。它耗资35亿、筹建五年,还未开馆就万众瞩目。
整个馆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只有3万平方米,相对来说面积并不大,但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已经存在感十足。
建筑呈垂直往上走势,上宽下窄,一共7层楼。由香港本地建筑师严迅奇设计,在设计上,他希望能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脉相承,又带有现代元素。
最重要一个理念就是效仿北京紫禁城的“中轴线”概念,把它从平面放进了立体建筑里——
三个很大的中庭,将整个场馆纵向连接,就像从太和门、太和殿,一路往上走。三个中庭与户外空间相连,看完一个展厅,走到中庭,再前往下一个展厅。第一个中庭向东面,能看到香港城市景观;第二个中庭往南,面向香港岛;第三个中庭,则望向西面的大屿岛。
▲
大门
大门参考了紫禁城带钉孔的门,以金色和朱红色为主。外墙特意选择了“耐候钢”这种材料,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氧化,有点类似于做旧的概念,这是设计师为了将北京故宫几百年历史积淀的时间痕迹表现出来。
走进建筑内部,里面更是新奇。3999片带孔且弧度不一的曲面铝板,配合着7000块波浪形天花板,塑造出了一种流光溢彩、行云流水的“琉璃瓦”效果,宛如衣服上的珠链,波光粼粼。
M+博物馆
与香港故宫仅5分钟路程,就到了M+博物馆。两座场馆一古一今,互相映照。
自2021年11月开馆以来,M+就成为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艺术圈关注的“风暴眼”。都说“十年磨一剑”,它在10年前建设动工时,就朝着“亚洲第一座世界级视觉文化博物馆”这样的大方向奔去。
它占地65,000㎡,体量是伦敦泰特美术馆的两倍,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建筑事务所设计。
外观呈倒T型,赫尔佐格曾经形象地比喻:“这座大楼就像一个人体,双脚扎根土地,头顶着天,同时看向眼前的茫茫大海。”
走入博物馆,自然光透过天井可以一直穿越三层,照射到地下名为“潜空间”的地方。这是不容忽视的设计亮点。
西九龙区是一片填海造陆的人工区域,建造过程中,工地下方有几条机场铁路成了施工阻碍,于是设计师用钢架架出空间,这是在香港首创的施工方法,因此挖掘出了像洞穴一般的“潜空间”。
▲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览现场
▲
M+内部公共空间
正在展出的草间弥生回顾大展《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就有几件大型作品悬挂在此,游客可以免费进入这片公共区域。
▲
乌利·希克展厅
另外在展的还有《M+希克展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由前瑞士驻中国大使、国际重要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捐赠1463件艺术作品,聚焦中国当代艺术从7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文化、精神、经济发展的变化。作为M+的第一批馆藏,它的估值约1.67亿美元。
▲
中国光管广告公司《宾得霓虹招牌招牌》1994-1997年
(《香港:此地彼方》展厅)
展览《香港:此地彼方》更有在地性,从香港本地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电影工作者切入,讲述60年代至今的香港视觉艺术。
▲
焦点空间展厅
最新鲜出炉的展览紧跟艺术圈热事——NFT艺术。艺术家Beeple的作品《Beeple:人类一号》单独占据了一个展厅。
除33个展厅外,博物馆还配有影院、学习中心、餐厅、屋顶花园等,整幢建筑是由瓦片、竹子和水泥构成的,外墙参照了中国传统屋顶瓦片。
▲
建筑外墙
建筑与维多利亚港近几步之遥,看展累了就到海边坐一会儿,再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西九龙戏曲中心
往东走一公里,是另一座造型感极强的建筑——西九龙戏曲中心。
流畅的曲线外形,肌理丰富,金属幕墙既像铠甲,又类似竹纹。
它耗时8年,2019年开馆,由吕元祥建筑事务所与加拿大建筑事务所 Revery Architecture联手设计。
▲
内部的木质亭子与悬浮剧场
走进戏曲中心,内部的圆形中庭,架了一座中国传统风格的木制凉亭。
核心大剧院是“悬浮”的,被高高架空在离地27米高的位置,四面皆有入口,既可以避免周边铁路带来的噪音,又能促进空气流动,在炎热的夏季为观众带来自然对流的徐徐凉风。
香港艺术馆
再沿着海岸线经过“购物天堂”海港城,一旁是香港第一家公立美术馆——香港艺术馆。
1962年开馆后,它始终保有自己的特色,平易近人却勇于拥抱新的变化。2015年,它开始为期四年的翻新和扩建,于2019年焕然一新。
▲
香港艺术馆中的每层不一样的落地窗
馆藏超过一万七千件艺术品,每一层公共空间都嵌入了落地窗,可以全方位无死角地欣赏港口的忙碌与繁华。
馆内有十余场展览正在进行中,其中,一件场域特定装置作品郑重宾《万年景》出现在建筑外立面上的玻璃幕墙,是艺术家为纪念香港艺术馆成立60周年特别定制的。除外还有书法展、汉字展、外销艺术展、嘉靖皇帝的御瓷展等等。
大馆古迹艺术中心
离开九龙半岛,往香港岛走去,在闹市中央有一座既庄严肃穆又多元冲突的建筑。
它的前身是中区警署建筑群,在2018年被改造为大馆艺术文化中心面向公众开放。
▲
大馆建筑群的设计细节
馆内有16座经保育活化的历史建筑,包括警署、司署、洗衣场台阶、域多利监狱,建筑上,殖民时期的欧式风格与现代风格的细节互相碰撞,令人遐想联翩。
▲
室内展览现场
除了展示本身的文化古迹之外,这里也常年会举办主题艺术展览、音乐会、马戏、放映会和表演。现在正在展出的实验性项目,是由黄子欣(Chantal Wong)和Inti Guerrero策划的“神话制造者——光·合作用III”。
Para Site艺术空间
港岛另一侧,有一家香港首屈一指的当代艺术中心——Para Site艺术空间。
它是亚洲历史最悠久、最活跃的独立艺术机构之一,1996年在香港回归之际就由一群香港艺术家成立了。
▲
艺术家陆扬的作品在展
摄 | 黄思聪
此刻正在举办两场展览。第一场《狂迷日记》非常贴合千禧一代口味,以追星的视角,探讨用另类的方式去重新想象名人文化带来的力量。
第二场是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梦幻联动”,群展《溢流地》,目前已流动至UCCA沙丘美术馆展出。汇集了13组新兴艺术家及团体,对填海造陆、全球化改造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以及全球生态危机展开讨论。
▲
H Queen’s大楼
目光回到中环的皇后大道上,一座命名为H Queen’s的建筑,在近几年成了香港当代艺术的 “新发动机”。
24层的高楼里,汇集了当今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多个顶尖画廊,这种“一站式”的体验非常有香港特色,垂直、高效。
▲
迈克·凯利个展“次谐波橘色深渊”现场,豪瑟沃斯,香港,2023
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位于大楼的15与16层,这是他们首次在亚洲设立分支,挑高的空间让艺术作品的展示空间更大。
目前在展的艺术家,是已经去世的美国传奇艺术家迈克·凯利(Mike Kelley)回顾展,也是艺术家创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作品“坎多”系列在中国的最大规模亮相。
▲
卓纳画廊入口
▲
克里斯托弗·威廉姆斯,《德国艾菲可乐(烟灰缸)》,2005
5层与6层,是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在亚洲的首个空间。
目前有当代摄影与概念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克里斯托弗·威廉姆斯(Christopher Williams)的个展,他的作品用日常之物和生活场景,以幽默的手段讽刺了摄影媒介在社会中的命运:沦为奇观的载体。
▲
佩斯画廊入口
12层,是佩斯画廊(Pace Gallery)。在搬入H Queen’s之前,它们曾在毕打行的一个小小展示空间里“蜗居”了将近5年时间。
▲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现场
目前画廊在展的是艺术家尹秀珍的最新个展“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由同为艺术家的宋东——也是尹秀珍的丈夫担任策展人,展览的形式和内容都很独特。
▲
吴晶玉,“氵”展览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是最早一批进驻H Queen’s的“老住户”。近一年,画廊更加扶持年轻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举办了一系列相关主题的群展。
▲
由金个展《分形之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2月10日已经开展的,是艺术家由金的个展《分形之维》,他的作品在古典山水中加入了一些立体主义的观看视角,用符号、形状破除了山水画面的空间感,给人很新奇的观看体验。
▲
白石画廊入口
7-8层,是白石画廊的空间,它以波浪式的纸为吊顶和墙面,十分具有日本特色。在搬进H Queen‘s之前,白石画廊在香港有两个相对比较小的空间,一个主要展示具体派的大师作品,一个则负责推广年轻艺术家的原作与版画。
▲
刘可《左侧是大海》展览现场
去年,画廊为中国艺术家陈英杰、吴霜举办了个展,现在画廊空间中展出的是中国艺术家刘可的个展《左侧是大海》。
▲
宣传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双层观光巴士
今年的香港巴塞艺术展已经官宣,将于2023年3月23日正式开幕,这次展会也是自201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亚洲、欧洲、南北美洲以及非洲32个国家及地区的共171家艺廊将会参加。
▲
2019年的香港巴塞尔现场
香港 *** 大手一挥,送出70万张来港的机票,鼓励大家来好久不见的“东方之珠”看看。可以预料,今年的香港艺术季必定空前热闹。
很多艺术机构也跟随着香港巴塞尔的脚步,早早安排了同期展览计划。
▲
Kaws,AR 雕塑,2023
例如将艺术与商业结合的K11 MUSEA空间,艺术家刘建文的大型个展《SPLENDID PARK 璀璨公园》已开幕。他可爱的“花园人”形象,像是在同观众一起庆祝通关后的第一个春天。
K11 MUSEA还将于3月20日首次以涂鸦和街头艺术为主题,推出大型展览《City As Studio》,30多位国内外艺术家的100多件作品届时将“轰炸”观众的眼球。
▲
贝瑞·麦吉(Barry McGee),《无题》,2020
作品都极其重磅,包括了在拍卖场上卖出天价的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Futura、贝瑞·麦吉(Barry McGee)、Kaws、Aiko等艺术家的作品。
▲
往届Art Central现场
摄 | Vanessa Li
作为香港艺术周的重点盛事,第八届Art Central也将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同期举行。艺术讲座、视频演示、艺术表演,凡是我们能想到的艺术周活动,Art Central一样不落。
蓄势待发的香港艺术生态,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