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序
红歌《东方红》的诞生史,可以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相媲美,两者都经历了对民间歌谣的采风过程。
《诗经》最早是配音乐的,其中的《国风》,来自周代民间歌谣。而《东方红》的曲谱,源于陕北民歌《芝麻油》古调,《东方红》的歌词,最早由陕北农民李有源哼成,后来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改编,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版本。
民歌是群众的艺术,原始时代的民歌,通常先由个人草创,再由群众不断完善下去。脱胎于民歌的《诗经·国风》、《东方红》,不像今天的诗歌、音乐,其作者非止一人,它来源于人民群众,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
1 从民歌到红歌
1.1 民歌的两次采风
我们通常把诗与歌连起来说,在原始时代,诗与民歌本是一体。诗歌、音乐、舞蹈在起源时是混合的艺术,原始人类既唱歌就必跳舞,既跳舞就必唱歌。三种艺术的共通之处,是节奏,后来三者分化,音乐向和谐发展,舞蹈向姿态发展,诗歌向文字意义发展,彼此虽然疏远了,节奏仍然是互通的。
周代有采诗制度,《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采诗察民,即通过歌谣观测民心民意民情,是古代很高明的一种政治措施。
《诗经》就是这种采诗制度的集大成者,收入《诗经》的民歌,定型为雅化的诗,未收入《诗经》的民歌,仍然以质朴形式流传民间,于是诗与民歌分化为二。
两千年以后,民歌再一次迎来轰轰烈烈的采风过程。毛主席领导创建的工农红军,自诞生起就扎根民间,发动劳苦大众起来革命。红军与群众改编地方民歌,宣传革命、鼓舞自己,于是红歌应运而生。
1.2 红歌的长征
红军从井冈山下来,四处转战,开辟江西、闽西革命根据地,红歌于是从各地民歌里生长出来,红军到达哪里,红歌就唱到哪里。
《一棵腊梅千朵花》源自客家民歌。客家人的祖先来自河洛一带,古代中原地区战争不断,当时的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客家人常常被当地土族欺侮,因此客家人最支持革命。井冈山时期的袁文才、王佐,就是客家人。长征途中,由闽西客家人组成的红三十四师,为掩护主力红军突破重围,几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英勇牺牲。
△电影《古田军号》《十送红军》源自赣南民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开始长征,根据地的父老边送边唱,含泪送别亲人红军,限于历史条件,许多当年的民歌没有完整保存下来。1960年,空政文工团组成采风小组,回到江西整理当地红歌,汲取灵感,写成了完整的《十送红军》。
△电视剧《长征》《长征组歌》一共10首,由开国上将肖华作词,作曲家们重走长征路,深入采风各地民歌特点,创作谱曲而成。10首歌都可以找到民歌出处:《告别》来自江西采茶调,《遵义会议放光辉》来自苗寨山歌、侗族大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来自云南花灯,《飞越大渡河》来自川江号子,《过雪山草地》来自青海藏族民歌,《到吴起镇》来自绥德秧歌调、信天游,《祝捷》来自湖南花鼓戏,《报喜》来自藏族民歌,《大会师》来自赣南采茶戏。
红军的长征,也是红歌的长征。当红军胜利抵达陕北,红歌也抵达它的巅峰之作——《东方红》。
2 从陕北民歌到《东方红》
2.1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代中期,盛行于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以信天游为主要曲调形式,反映爱情、婚姻的作品,约占全部民歌的八成。
《诗经·国风》包含十篇“秦风”,其中《蒹葭》、《无衣》选入中学教科书。有人附会说,《蒹葭》可能与陕北民歌有关。
但真正发掘并成就陕北民歌伟大的,是两千年以后的大事件。1935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成立,1939年鲁艺音乐系又成立民歌研究会,鲁艺师生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陕北当地民歌,加以研究整理。这是对陕北民歌的一次伟大采集。
2.2 《东方红》的诞生
1938年,作曲家安波根据陕北民歌《芝麻油》的调子,编作抗战题材歌曲《骑白马》,“白马调”盛行陕北。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文艺工作者和民间激发起无穷创作欲望。陕北农民李有源,生在一个贫民家庭,会弹三弦、扭秧歌、唱信天游。 *** 毛主席来了,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很想编一首新歌,歌唱毛主席。初冬的一天早上,他行走在路上,忽见东方一轮红日从云层中磅礴而出,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灵感突然就来了,“把毛主席比作太阳,那是最好不过了”。当天晚上,李有源在自家的窑洞里,创作了最早的《东方红》,以《骑白马》为曲调,填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 /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并教给自己的侄子李增正传唱。
△电视剧《中国出了个 *** 》1944年春,佳县组织70多名群众移居延安开荒种地,李增正作为移民队的副队长,随队出发。李有源又创作了《移民歌》,并把《东方红》作为《移民歌》的第一段,交由李增正和乡亲们演唱。这首歌一直唱到了延安,受到延安军民的极大欢迎。
1944年3月,《解放日报》发表题为《移民歌手》的详情介绍,同时还刊登了《移民歌》的九段歌词,以及所用的《骑白马》曲谱。
1945年11月,公木等人改编《移民歌》歌词,刘炽改编《白马调》曲子,《移民歌》改名为《东方红》,《东方红》正式诞生。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5年,为迎接伟大国庆,八一厂、北影厂等联合摄制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曲《东方红》选定为全剧开篇。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 ***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 爱人民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
呼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 像太阳
照到那里那里亮
哪里有了 ***
呼儿嗨哟 那里人民得解放
《东方红》一曲三段,算上语气词,共计95字,直抒胸臆,毫无修饰。假如不计入语气词“呼儿嗨哟”,《东方红》的歌词,很像宋词《桂殿秋》的词谱,而毛主席正是“在桂菊的时节离去”。
《东方红》是古老而新生的陕北民歌孕育出来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三千年陕北民歌的结晶。
《东方红》由中国革命的摇篮——陕北出发,飞越黄河,跨过长江,唱红了全中国,又漂洋过海,响唱遍了世界,经“东方红一号”卫星,传播于宇宙。
《东方红》是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国际共运史上,不同肤色、民族、语言的人们,可以仅凭《国际歌》的曲调,找到自己的同志。我们也可以仅凭一曲《东方红》,找到热爱毛主席、认同我们民族文化的朋友。
《东方红》的曲调,源自陕北民歌,传唱于黄土高坡,扎根于人民之中。虽经文艺工作者的改编,定型版本通行于世,陕北黄土高坡上的劳动人民仍然保留了它的一部分原貌。70多年过去了,陕北民歌版本的《东方红》,至今盛行于它的诞生地,佳县的每一个大人孩子,都能哼上几句。
2.3 领袖与《东方红》
2.3.1 领袖与东方
毛主席的诗词,有三处提到“东方”,《清平乐·会昌》的“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四言诗·祭黄陵文》的“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贺新郎·读史》的“歌未竟,东方白”。
△毛主席笔迹《清平乐·会昌》建国前夕,毛主席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发表讲话:“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 *** 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东方红》的歌词,“东方红,太阳升。”东方,既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也指代我们站立的这片土地。红,既是太阳的颜色,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信仰的颜色。
2.3.2 领袖与星辰
古时民间相信,人间的伟人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天生具有神力。比如《水浒传》,就认为包拯是文曲星,狄青是武曲星。
“抬头望见北斗星,低头想念 *** ”,是《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之中,《红军战士想念 *** 》的歌词。以天上指引方向的北斗星,比喻地上指导革命的毛主席。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 *** ”,是歌曲《东方红》之外,另一首以太阳比喻领袖毛主席的民歌。
1943年,在延安召开了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劳动英雄孙万福见到毛主席后,激动万分,拉着毛主席的手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帐也还了,地也赎了,牛羊也有了……没有您,我们这些穷汉趴在地上一辈子也站不起来!”他有感而发,创作出著名的民歌《咱们的领袖 *** 》。
△电视剧《中国出了个 ***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是对我们民族性格的重塑,一改过去的百年散沙局面,我们古老的民族迎来涅槃重生。而脱胎于各地民歌的红歌,就是民族涅槃的象征。
红歌一唱有力量。红歌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精神,教人勇敢,催人奋进。
3 从陕北到全中国
3.1 陕北是落脚点、出发点
《东方红》诞生于陕北,绝非偶然。
陕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我们古老民族文化的摇篮。《东方红》的诞生地陕西佳县,正在陕北高原、黄河岸边。“黄河清,圣人出”,毛主席就如《东方红》里所描述,像太阳一样,是从黄河之滨的陕北,冉冉升起的。
△电视剧《中国出了个 *** 》中华文明肇始、奠基于西北。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就是从西北出发,开创华夏。 五千年以后,毛主席带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这里休养生息,重新出发,去解放全中国,再造华夏。
中央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既因为敌人军事力量的强大,也因为党内的不团结。红军在江南失败,在陕北兴旺,仿佛有神秘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首先回到其文明肇始的母腹之中。
正是在陕北,党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毛主席终于得到了全党同志的一致拥护与衷心爱戴。
1945年4月21日,毛主席在七大预备会上讲话:“陕甘宁边区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枢纽,我们经南方一转,好不容易转到这个地方,然后我们才能由这个地方再走出去,这就是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合......我们要走出去,走到全中国去。同志们,这个地方既是我们的落脚点,也是出发点。”
为什么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出发点是在陕北?因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沃土,这里中华文明的基因很厚,文化包容很强,这就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正是在陕北,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与中华文明的包容精神,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2 陕北的两场起义
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是陕北延安米脂人。封建时代,李自成一直被统治阶级视为是犯上作乱的人,被称为“李匪”。然而,在陕北劳动人民的歌子中,“李匪”却一直被当作英雄歌颂。
自古秦兵耐苦战,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并不缺乏战斗力,起义军打进紫禁城,逼得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但是起义军缺乏好的领袖。
李自成花了十五年坐上龙椅,却只在紫禁城呆了四十八天,因为过分陶醉自己的胜利,几十万将士屯积在京城享乐,对山海关的明军毫无防备,起义军最终被吴三桂勾结清兵打败。
1944年,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时,郭沫若先生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告诫人们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同年11月21日,毛主席给郭沫若写信:“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电影《张思德》1945年7月,黄炎培参观延安,他对毛主席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希望中国 *** 能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毛主席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 *** , *** 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949年3月,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主席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斯人已去,光照来者。我们心中的太阳,高高升起。
后记:民歌与新诗
两段摘抄
1958年3月22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说:“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现在的新诗不成形,没有人读。”
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给陈毅写信:“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一点浅见
我国古代诗词与西方诗相比,中国诗是意象诗,西方诗是叙事诗。叙事诗一般为长诗,偏重故事情节,如但丁的《神曲》。意象诗言此及彼、回味绵长,不以长篇为能事。懂得使用意象,那么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都可以作诗。
新诗诗人我了解不多。受西方诗影响的,我以为海子是其中之一,他的《太阳颂》,仿自《神曲》,颇具野心。
我国的新诗,要摆脱西方诗的影响,形成中国气派,就必须回过头来,效法我国最早的《诗经》,研究我们自己的民歌。
参考资料
《 *** 年谱》
朱光潜《诗论讲义》
何新《风与雅:诗经新考》
韩毓海《陕北与中国革命》
《东方红》诞生、红歌资料等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