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线教师都知道,上课有基本的课堂规则。
课前学生(值日生)要擦净黑板、讲桌,协助教师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预备铃响起,学生就要立即归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候上课。所谓“预备”即做好上课的各项准备,既有笔记本、钢笔、课本等物质上的准备,也有思想上的准备,即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开始学习。
教师应在预备铃响后即进入教室。走上讲台,宣布上课,班长喊“起立”,全体学生起立向老师鞠躬,齐声喊“老师好”,教师还礼,说“同学们好”,学生坐下。
这样的流程走完,老师就开始上课了。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看似繁琐的流程呢?高中学生一天要上六节正课,每节都这样,是不是很繁琐?很没意思?
不是的。
这是基本的上课流程、上课规则。试想一下,学生在课间活动时肯定身心放松,精神愉悦。也会有一些活泼的孩子又蹦又跳,尤其是大课间,时间比较长,学生活动量大。如果没有预备铃,没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学生激动活跃的心情可能要好几分钟才能平静下来;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当老师要求看书、写字的时候,学生再慌慌张张地去翻找,课堂秩序可能就乱点,宝贵的几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也可能就浪费了。更重要的是,老师授课和工人看守机器是不一样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这是一种双向互动过程,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我们大人不论是否熟悉,见面还要握个手呢?更何况是朝夕相处的师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就在这一声声“同学们好”“老师好”中逐渐深厚。
其实,很多时候,看似形式的东西其实也包含着深刻的内容。注重形式并不是走形式,也不是做表面文章。生活需要仪式感,教育更需要仪式感。
看来,这基本的课堂流程是不能省的,也不应该省的。
同样的,还有很多教育的基本规则我们不能丢掉,不论是以什么名义,不论是有什么理由。
比如,上午、下午第一节课应有课前一支歌。
比如,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起立,齐喊“老师再见”,老师鞠躬回礼。
比如,初高中生每天晚上都有一个十五分钟的生活指导时间。班主任总结一天中班级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比如,每周一下午最后一节课的班会时间。
比如,迟到要喊报告,老师允许后再入座;中途离开教室要举手报告,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
比如,课间见到老师要问好,老师也要回应。
比如,学生进办公室要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