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清朝第一奏章(清朝第一权臣),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清朝第一奏章(清朝第一权臣)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清朝第一奏章(清朝第一权臣)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

那么,提到“谏官”,我们会想到什么呢?刚正不阿,据理力争,又或者是那位青史留名的魏征魏大人。谏官者,乃指规谏君过之官。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古代朝堂之上,总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监督百官,劝谏君王,直言以劝正,使人不敢随意犯错。

这其中,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唐太宗时期的魏征,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谏官以外,清朝还有一位谏官以“敢谏”著称。此人名:杨雍建,字自西,海宁盐官人。他曾一日上九疏,以亢直、敢言闻名于朝野,世人皆谓之“大清朝第一谏官”。

在古代,皇权至高无上,天子的权威更是不容挑战。所以,即使朝堂之上官员众多,但是,真的敢于当面批评皇帝的官员却不是很多。杨雍建则不然,他爱民如子,对待百姓的事情从来不含糊,也从来不畏惧所谓的权势。

顺治十二年,杨雍建在国家统一的人才选拔考试——科举中获胜,成为了大清朝新鲜出炉的进士。根据惯例,二甲进士都将被派往地方历练,所以,年轻的他被吏部任命为广东高要知县,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可是,在他任期之际正是广东战乱之时,于是,高要县的苛捐杂税特别多,百姓不堪重负。又因高要县向来是四大名砚端砚的产区之一,故而,各级官员打着“进贡”的旗号,对高要这一地区盘剥不断,因采砚困难导致的死伤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见此人间惨剧,高要县的父母官杨雍建多次上奏顺治帝,请求能够将端砚从贡品之中去除,最后,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除此之外,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拒收端砚,高要一地的端砚开采之风方渐渐止息,百姓得以从水深火热之中解脱出来。

顺治十五年,杨雍建升迁,调入京城兵科给事中,这一职务就相当于谏官。一入京,杨雍建便不闲着,他上书顺治帝,劝谏帝王要注意游猎时间,不要耽于玩乐,谨慎出入起居,顺治帝也因此对他颇为喜爱。

之后,他上书弹劾当时的藩王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继茂两人在属地之内滥施弊政、荼毒地方百姓。请求顺治帝能够调离其中一藩,以减轻百姓负担。当时,顺治帝与藩王之间的关系已经颇为紧张了,杨雍建的合理建议既为百姓免除了过重的负担,也缓和了顺治帝和三藩之间日趋严峻的形势。

这件事情过后,顺治帝对杨雍建更加满意了,认为:杨雍建不仅亢直敢言,还能体贴上意为自己分忧。

顺治十六年,杨雍建改任礼科给事中,继续兢兢业业地为大清朝效力。为了有效防止科场舞弊,他上奏顺治帝:现科场舞弊成风,若要扼杀此不良之风,应严禁参加会试的举人在考试之前拜谒在京官员,以免有泄题之嫌;若有人作弊被发现,举报者必须实名指控作弊之人。

满清入关以来,一直十分忌讳 *** 士大夫,既要用他们,又担心他们的内心仍残存反清意识,所以,屡次借科场舞弊之事制造大案,血腥屠杀 *** 士大夫以震慑朝野内外。杨雍建的建议正和顺治之意,他的上书再次被采纳。

杨雍建此人,办事十分细心负责,在揣摩上意为君分忧这件事情上,他从来都是当仁不让。作为言官他时时留心士风,并且,上书请求皇帝明令禁止结社订盟,这一次又正中顺治帝下怀。此令一出,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党社运动惨遭扼杀。吸取明朝时朝堂党争的教训,清朝以此来彻底杜绝朋党之争,以维护帝王的统治。

顺治十七年,他再次转任吏科给事中,此时,他已深得顺治欢心。只要是他的上书基本都会被立即批准,也是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著名的“一日上九疏”事件,令他名声大盛。顺治帝驾崩之后,康熙皇帝登基,杨雍建还是一如既往,对皇帝忠心耿耿,性格也是一如既往的耿直。

康熙时彗星临空,百官皆言皇帝贤明,朝堂内外一片歌功颂德之声。杨雍建却不盲从,康熙皇帝对他的耿直大为赞赏,先后升任其为左副都御史和贵州巡抚。在贵州当巡抚之时,杨雍建对当时的平叛军队不遵法纪欺压百姓一事大为恼火,立刻弹劾大将军不知约束部下,军中对他颇为惧怕,称其为“杨一本”。然而,百姓却对杨雍建感激涕零,爱戴万分。

康熙二十一年,杨雍建受文字狱牵连被降职留任。康熙四十三年,杨雍建在家中去世,享年77岁。纵观杨雍建的一生,从高要县令到兵部侍郎,位极人臣声名显赫,“清朝第一谏官”之名更是当之无愧。可以说,在中央集权达到巅峰的清朝,他的功绩已算是难能可贵了!

参考资料:

【《清史稿》、《中国古代谏官制度浅析》、《清朝第一谏官》】

更多清朝第一奏章(清朝第一权臣)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