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那天,我下播后,一串求助的信息映我的眼帘,它来自群里一个平时很活跃的姑娘,我们称她为小Q吧。
我赶紧去回她,结果,发现已不是好友。
直觉这是一个向我投射太深的女孩,我重新申请加上她,我问她,亲爱的,为何把姐姐删了呢?
她秒回一排大哭的表情,外加一行字:我以为静水姐不喜欢我了。
于是,我就陪她聊了起来。
我让她回忆一下,平时会对谁有这样的感觉。
她想了一会,是妈妈。
我追问,是不是对妈妈抱有很大期待,时常被妈妈冷落?她说,是的,没想到,我这么爱静水姐,你也会这样对我。
回忆我们认识一年有余的时间,因为我这个热情爽朗的性格,群里好多姐妹几乎都聊过,但感觉她跟我特别亲近,我对她也是掏心掏肺。
直到发生这件事,我才意识到,我越界了太多,满足了她一个女儿对妈妈所有的幻想。
01
现实里,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求认同,特别害怕不被别人喜欢,在任何关系里,就像个受伤的小鸟一样,惊恐地与这个世界相处着。
为此,我做了一个直播专题,两个小时3万多字的输出,今天我就精简一下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关系里,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喜欢你,首先判断这是个事实还是假设?如果是假设,说明你内心的剧情太多了,这是你的问题。
如果是一个事实,那还是你的问题。
那我们讨论一下,如果是事实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先掰扯清楚,当别人不喜欢自己时,你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翻江倒海?
不喜欢你,最坏能怎么样?不过就是失去这个关系,对吧,又不会死人,但你为何这么害怕呢?
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搞清楚的事情。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喜欢自己吗?Yes or No ;有人回复,不喜欢懦弱的自己。
你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怎么奢望别人喜欢你呢?
积极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一个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他不喜欢他自己。
既然挖,就深挖,那不喜欢自己的人,背后有怎样的心理逻辑呢?
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就谈不上接纳自己,一个不接纳自己的人,大概率也不会接纳别人。
在她的世界里,有着太多的“你应该”思维,跟外界相处起来,不少人陷在“凭什么、为什么”的逻辑里出不来。
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跟天拧巴,跟地拧巴,跟老公拧巴,跟孩子拧巴,那是因为她与自己的关系始终理不顺。
02
曾经有来访者告诉我,静水老师,我现在真的讨厌我自己,明明我很优秀,但我害怕失去婚姻,我特别害怕老公在外面不回来,他不回来,我就吃不下,睡不好。
一个如此优秀的女人,在关系里,为何活得如此被动呢?
你太缺乏安全感了,心中始终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一切美好。
我这么说,你也许会反击我,你自诩追求完美主义。
那完美主义背后又是什么呢?还是不接纳自己,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我还可以再好一些,对不对?
所以,请我们允许自己不够好,然后允许我们自己慢慢来。
如果你像小Q一样,自我内在冲突,自负又自卑,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
害怕出错,不敢求助,内在缺乏力量,需要外在的肯定,自我价值感低,偏向于选择差的,潜意识反而对比较糟糕的情况感觉比较舒服。
03
你觉察一下,你的童年有没有很多经历不被允许,导致你内在不肯接受自己。
给君几点建议:
1、学会审视自己。
每天睡前想一想,今天经历的哪些事情是你真正想去做的,去审视体会自己做某件事的动机 哪些是"仅仅是我想做的"
2.去察觉不正确的索取 。
去察觉你的讨好模式以及自我牺牲感,提高自身自尊敏感度。
这虽然有点复杂,但这个过程有一个最核心的特征就是"我希望一切都好,我可以做一些牺牲",接下来问问自己,自己索取的这个价值回馈对自己而言究竟是什么呢?
当你 "讨好、牺牲"的时候,通常是什么具体的环境和感受,总结这个行为发生的规律。
3牺牲自身价值索取外界评价价值,为什么?
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事,这个场景发生时,一定意味着某种情绪不适,察觉到这个不适,来反推辨别刚刚发生的行为是否存在不合适。
关于自我觉察,我觉得曾奇峰老师对精神分析流派的解读还是很有道理的。
他说,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
这个客体关系有三个部分:“内在的我”、“内在的爸爸”和“内在的妈妈”。它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我们长大后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
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
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比如,童年的因:父母不喜欢她,成年后的果:上司不喜欢她。
04
前一段时间,我出差途中,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6岁左右的小女孩,穿着非常精致,长得就像小精灵,她的老爸,坐在长椅上静静地读书,那种帅气是迷人的。
乖宝贝,你可真黏人啊!
在候车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小女孩不断地纠缠她的爸爸。她很轻很轻地走到爸爸旁边,仿佛生怕打搅他,然后很轻很轻地拉一下爸爸的胳膊,对他说点什么。
但爸爸没一点反应,不说一句话,不吭一声,胳膊仿佛钢铁铸的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看女儿一眼,仿佛女儿所做的一切完全没有发生,仍然是全神贯注地读他的书。
女孩觉得有点无聊,于是离开爸爸,自己去玩。过了几分钟后,她忍不住又来纠缠爸爸,仍然是很轻很轻地拉一下爸爸的胳膊,说点什么,但爸爸仍然是完全没有一点反应,继续全神贯注地读他的书。女孩无聊地离开,过了几分钟后又来碰一下爸爸。
这样过了约40分钟,女孩彻底打消了要赢取爸爸关注的努力,开始自己玩,她一会儿跳下舞,一会儿唱下歌,但动作很轻,声音也很轻,仿佛生怕打搅周围的人。
开始检票了,年轻的爸爸合上书并放进行李包,把女儿喊过来,然后非常非常轻地拍了一下女儿的头,那眼神仿佛在说:乖女儿,你可真黏人啊!
小女孩则羞涩地笑了一下,那种微笑中,有一点自责的成分,仿佛在说:“爸爸,我知道自己错了,可我真是有点寂寞啊。”
我想,十几年后,这个天使般的小女孩或许会出落成一个非常非常安静的美女,任何场合,她都会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走路,生怕打搅其他人。
也许她会成为那个胆战心惊的小鸟,不敢依人,又特别想依人。她长得像个女神,但她的低自尊,让她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05
自我怀疑就像一只贪婪的寄生虫,它会以你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为食,逐步侵蚀你的自尊。
如果,你就是我笔下的小Q或者那个可爱的精灵女孩,成年后的你,时常活在不安中,请一定提早认知到生活的真相与事实,提高认知,减少伤害。
记住,好好生活的前提是自我关怀,自我尊重等,自我的全部感受才是身处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东西,在尊重自己感受的基础上做向外的奉献。
同时,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不盲目给自己贴好与坏的标签,去尝试理解只要好好生活一切就皆有转机。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请接受自己的普通,平庸一些也没关系,在大多数的生活场景里,普通和平庸是最均衡的生存模式。
遭遇不好的体验时,没必要做过多的自我反思,过度反思反而会导致思维反刍,原地踏步。
请一定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身体健康是一切体验的基础,良好健康的身体是体验更高层次精神愉悦的必要前提。
永远给自己一个疗伤的机会,自我奖励也好寻找咨询师倾诉也罢,自己要有独特的为自己定制的疗伤方案,内有有能量,思维有韧性,才能以最好的状态面对成长过程中的一切惊喜和意外。
06
脆弱与柔软本是我们生而为人的特质,你不需要时时刻刻都需要很坚强。
所以从今天起别忍着,在用尽全力生存的同时,去尝试关注自己身体状态,尝试留意每一个身体“求救”的信号。
在用尽全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去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去尝试留意每一个心灵“需要休息”的信号。
无限制的向外张望只是变相的自我压榨,向内审视才是真正良性循环的开始,和静水一起,从当下开始,请好好爱自己,答应我,好吗?
遇到问题也可以找我聊聊。我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