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法治舆论监督网法制频道),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法治舆论监督网法制频道)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法治舆论监督网法制频道)

法治周末记者 文丽娟

2018年,改革开放40年,一个宏大的法治故事在这里汇聚:法治中国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2018年的中国故事里,法治的身影总是或显或隐,法治已然成为这个时代和社会的主流价值。

为此,我们根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数据梳理出今年的十大法治舆情事件,藉此一窥2018年中国的法治面貌。

1.长生生物疫苗造假

【舆情综述】

7月15日和1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生产的狂犬病和“百白破”疫苗存在生产记录造假和效价指标不合格标准的情形。7月21日,自媒体文章《疫苗之王》深挖涉事公司,引爆舆论。疫苗生产地吉林、湖北以及主要流入地山东、河北均被卷入舆论漩涡。

10月16日,国家药监局和吉林省食药监局对长春长生违法违规生产狂犬病疫苗作出行政处罚;12月11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相关人员收到市场禁入决定书,公告显示,证监会对长生生物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高俊芳、张晶、刘景晔、蒋强华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长生生物同步发布的另一公告称,已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事先告知书,深交所拟对公司股票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舆情点评】

该事件涉及行政、政法系统多个部门,舆情爆发后,各部门响应速度、力度各有不同,食药监局和卫计委部门作为最直接的管理主体,危机意识存在不足,处置力度遭到质疑,舆情引导失语导致丧失了主动权。相比之下,多地疾控中心论据充分的通报和及时的补救措施,以及证监部门的回应和处置,均起到了稳定舆论情绪的作用。

此后,吉林、山东等地政法机关依法介入,引导事件朝着法治方向发展,如吉林长春市、新区两级公安机关积极履职,通报针对长春长生公司负责人的调查进展;山东省检察院、长春市检察院启动调查程序,积极发挥检察监督职责,也获得广泛支持。不过,在高层领导指示、群情激愤下展开的司法程序也让涉事政法机关难逃“马后炮”的舆论指摘。

【舆情数据】

历经近半年时间,长生生物疫苗造假事件始终受到舆论关注。根据舆情监测数据,微博关注量为207685条,微信为16119条,客户端为15178条,网站有11977条,新闻共2668篇,论坛有1943条,视频有633条,博客有406条,报刊共51家关注。

2.滴滴安全事件曝产品缺陷与平台管理漏洞

【舆情综述】

今年5月,一名21岁的空姐被河南郑州一名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引爆舆论场。据此次事件不过百天,浙江乐清女孩搭乘滴滴顺风车被害案,再次引发舆论哗然,滴滴平台遭到舆论“围剿”。

截至8月29日12时,浙江一案单个微博话题已经接近24亿,远超郑州一案的2亿。《人民日报》两度刊发评论,“中国之声”四次发声,新华社、央视、光明网也有重磅评论推出。这些声音主要从平台投诉机制、客服反应速度、顺风车商业模式、如何加强平台监管等层面,直指滴滴平台存在的过错。

【舆情点评】

该案的发酵经历了由个案上升为公共议题的演变。与郑州空姐一案不同的是,在浙江一案中,由于滴滴平台的过错比较明显,舆论对滴滴出行公司的质疑和追问更集中。第一,滴滴出行该担何责?法律人士普遍认为,民事责任可能性更大;第二,滴滴平台是否已构成垄断?舆论认为,应警惕垄断后的傲慢和低效;第三,顺风车将走向何方?专业人士认为,应强调公益属性摒弃社交功能;第四,滴滴平台该如何加强监管?舆论认为应该立法和依靠警方。

【舆情数据】

有1702条,博客有1010条,视频有153条,报刊共391家关注。

3.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引争议

【舆情综述】

11月26日,科学家贺建奎宣称,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报道称,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进行过修改,他们出生后便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该消息爆出后,引发公众对该项研究的安全性与伦理性的热议。从当日12点半开始,@白衣山猫、@柴知道、@丁香园、@中科院之声等一众科学界自媒体、机构纷纷发声,谴责该项目的合理性,进一步推动事件传播及相关话题的纵深讨论。

当天晚上,来自斯坦福、麻省理工、中科院、北大等海内外顶尖机构的122位中国科学家发布联署声明,强烈谴责贺建奎贸然对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作任何编辑尝试。该声明称:“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

主流媒体也在该时间段内密集发声。《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科技发展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新华社发表文章《基因编辑岂能“任性”》。随着相关消息的进一步扩散,质疑之声越来越多。“伦理上是否有争议?试验是否安全?婴儿有无后遗症”等疑问引人深思。

【舆情点评】

多方的回应声明、自媒体的广泛发声,将基因编辑一事的舆情推入了不可控的状态。尽管贺建奎本人发布视频回应质疑,“基因编辑只是想帮助致命遗传病家庭,这些父母眼睁睁地看着孩子饱受遗传疾病的痛苦”。同时表示“我拒绝基因增强、性别选择或者改变皮肤眼睛的颜色,因为这些不能算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但舆论认为,贺建奎已然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这份冒险行为需要有人买单,而其影响对人类群体的潜在风险和危害将不可估量。

【舆情数据】

根据舆情监测数据,在微博热议度方面,11月26日11时至27日11时,24小时内,全网关于“基因编辑”的信息共117.78万条,敏感信息达39.38%,舆论负面情绪较高。具体来看,微博关注量为23753条,微信为4797条,客户端为3064条,网站共2930条,新闻共有1076篇,论坛有445条,博客有264条,视频有102条,报刊共62家关注。

4.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掀起舆论热潮

【舆情综述】

6月19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提出,该法案是个人所得税制从分类所得税制走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这意味着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媒体发布“个税起征点将上调至5000元”“增加教育、医疗、住房专项扣除”等重磅内容后,该草案迅速吸引了全社会舆论的聚焦,掀起一股讨论热潮。

6月22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分组审议,与会人员建议对草案继续修改完善,并未提请会议表决。此后,不少媒体仍对草案进行解读和建议,呼吁草案在具体措施上应更加细化。

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舆情点评】

舆论普遍认为修法意义重大,由于此次个税修正案草案在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舆论在积极点赞的同时,纷纷突出了背后的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发文认为,此次个税改革有四大亮点,其核心是体现公平;《工人日报》评论认为,个税法大修是一份厚重的民生礼包,其实质是对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践行。不少财经类媒体则将解读重点放在个税修法后,纳税人能减免多少个税上。此次修法也在网民群体中获得较高的关注,总体上支持修法的声音占绝对多数。

此次个税修法从舆情关注角度来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原则、致力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国家利益的事件会备受公众关注。

【舆情数据】

根据舆情监测数据,微博关注量有48825条,微信有11691条,客户端有11924条,网站有8433条,新闻共有1660篇,论坛有1120条,博客共518条,视频有183条,报刊共642家关注。

5.“鸿茅药酒”风波

【舆情综述】

4月13日,据红星新闻报道,2017年12月19日,广州医生谭秦东在“美篇”发表《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一文,文章从心肌的变化、血管老化等方面,说明“鸿毛药酒”对老年人会造成伤害,该文阅读量共计2241次。鸿茅药酒厂家随后报案称其商业声誉因此受损。2018年1月,内蒙古凉城县警方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在广州抓捕了谭秦东,并被关近百天。

这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风暴,一边倒的舆论压力引起各界重视,倒逼当地警方放人。与此同时,鸿茅药酒不断被人扒出“黑历史”,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舆情点评】

在前期舆情发展过程中,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认定是否属于“民事案件刑事化”,警方跨省抓人是否为滥用职权,选择性执法、倾向性办案问题是否存在,鸿茅药酒是否存在无人监管、与当地 *** 勾连形成利益网等问题。

不过,这场舆论风波所体现的社会舆论与法律的博弈,最终要回归法律议题。公权力过度介入经济纠纷,是否与依法治国要求背道而驰。跨省抓人对警方来说,是办案的基本操作,可以理解;打击经济犯罪,护航经济社会发展,也是警方的重要职责。但在“鸿茅药酒”事件中,舆情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弹,有一定的历史根源,即出于经济利益或行政命令等原因,极个别地方政法机关过多参与经济案件,导致司法权力滥用,损害了政法系统公信力。根据2017年年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修订印发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其中第二条明确提出“严格区分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的界限,不得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个别地方政法机关与中央要求和法治原则背道而驰,必然会遭到舆论的激烈批判。

【舆情数据】

根据舆情监测数据,与该事件有关的微博共13.7万条,微信文章7300余篇,网站有1735条,客户端有1462条,新闻共1139篇,论坛有175条,博客有127条,视频有227条,报刊共77家关注。

6.张文中改判无罪引关注

【舆情综述】

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对原审被告人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一案进行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改判张文中无罪,同时改判原审同案被告人张伟春、原审同案被告单位物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无罪,原判已执行的罚金及追缴的财产,依法予以返还。

此次改判是最高法在2017年年底决定对三起重大涉产权案件(包括顾雏军案)依法再审后的首起判决,因此获得了舆论的高度关注。除了中国法院网对外公开视频直播此案庭审全程以外,最高法审判监督庭负责人在庭审结束后还表示,该案是人民法院落实党中央产权保护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政策的一个“标杆”案件。

【舆情点评】

近年来,一批与产权纠纷相关的旧案屡被曝出,舆论在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希望中央高层和政法机关予以关注解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相关精神,随后“两高”也相继出台政策文件,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予以纠偏。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涉产权和企业家冤错案件的第一案,张文中案在最高法依法改判后必然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和讨论。

【舆情数据】

根据第三方舆情数据监测,与该事件相关的新闻报道有1116篇,微博有4.7万条,相关微信文章为1777篇,客户端有1139条,网站有1117条,论坛有113条,博客有1140条,视频有133条,报刊共108家关注。

7.电子商务法颁布

【舆情综述】

8月31日,我国在电商领域的首部综合性法律电子商务法尘埃落定。该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旨在加重电商经营者,特别是第三方平台的责任义务,以更好地保护电子商务消费者的权益。

自电子商务法正式发布后,相关热词“电子商务法”和相关责任主体“电商”“代购”“微商”等词位居热词榜前列。与电子商务法内容相关的词汇“纳税”“捆绑消费”“删差评”等也成为讨论热词。此外,部分媒体和网民对电子商务法出台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消费者”“涨价”“要凉”等成为重点热词。

【舆情点评】

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出现的电商交易野蛮生长至今,存在的问题繁多复杂。电子商务法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电商市场,让消费者的 *** 真正有法可依。

但法律的制定不是终点,电子商务法依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保证商家利益上找到平衡点,才能为电商业拓展出一个更健康的发展空间。

【舆情数据】

根据舆情监测数据,全网有关“电子商务法出台”的相关舆情主要集中在微博平台,微博平台舆情量占总量的67.96%。其次为微信、新闻和APP平台。具体来看,微博有13850条,微信有9203条,客户端有6461条,网站有3415条,新闻共有11759篇,论坛有1576条,博客有877条,视频有174条,报刊共142家关注。

8.刑诉法等多部法律通过表决

【舆情综述】

10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等25部法律修正草案或修正案。一揽子的法律计划涉及民生各方面,补短板、填空白,表明立法部门啃下一块块重要立法的“硬骨头”。相关法律增加或修订的内容经媒体披露后,受到舆论高度关注。

10月26日,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等法律。立法工作成果颇丰,新法亮点频现,在舆论场引起强烈反响。

【舆情点评】

舆论普遍认为,本次刑诉法的修改将诸多在实践中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之有效的司法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对深化国家监察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完善中国特色刑事诉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有学者建议,刑诉法的修改还应紧随科技进步,不断完善相关内容,回应社会需要。

【舆情数据】

根据第三方舆情数据监测,与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工作相关的新闻报道共1.3万余篇,微博有3万余条,微信文章有3700余篇,网站有3434条,客户端有4312条,论坛共427条,博客有252条,视频有322条,报刊共305家关注。

9.江苏“昆山砍人案”

【舆情综述】

8月27日,江苏昆山市发生一起砍人事件。宝马车主刘海龙与电动车主于海明在行车途中发生碰撞,随后事态升级为肢体冲突,刘海龙在持刀砍人过程中不慎被于海明反杀致死。这一案件受到全国的舆论关注,于海明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引发公众争议。

9月1日,昆山公安通报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官方的这一处置结果赢得了舆论的高度评价。在这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合理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里程碑”式案件中,政法机关的实体处置和舆情应对工作也备受称赞。

舆论观点主要集中在正当防卫、防卫过当这两种意见。其中,构成正当防卫的呼声在舆论场中占比最高。

【舆情点评】

这起案件掀起了对于海明“反杀”行为如何定性的舆论风暴,尤以法学专家和律师的观点更具代表性。

经官方通报后,舆论讨论的重点转向该案带来的法治意义和引领作用,主流媒体纷纷给予高度评价。部分舆论还将关注触角延伸至立法和执法层面,例如,澎湃新闻网从“自卫权要从法条照进现实”的角度提出建议,认为“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公众期待法律能够站在自己这边,这个朴素的正义观应该被纳入执法标准中”。也有专家认为,立法需对正当防卫条款作进一步明确细化,以真正实现正当防卫与防卫权滥用的平衡。

【舆情数据】

根据舆情监测数据,与此事相关的新闻报道有近3万篇,新浪微博有近80万条,新浪微话题“#昆山宝马男砍人事件#”“#宝马男被砍事件#”“#昆山龙哥#”等微话题阅读量累计超4.8亿,微信文章超2.3万篇。

10.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审成舆论

【舆情综述】

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初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其中包括六编,即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共1034条。此次立法动向获得了社会舆论的高度赞誉,《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评论文章盛赞“民法典编纂体现‘人民导向’”“让民法典成为民事法治保障的典范”。

当前草案透露出的重要条款也成为舆论热议焦点。“法治”“改革”“进步”等关键词被舆论提及颇多。“离婚冷静期拟写入民法典”“规定一个月”等成为了报道关键词,相关话题热度迅速飙升,持续引发舆论关注。

【舆情点评】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立法技术水平的象征。从1954年至2001年,我国曾4次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而中止,直到2015年第五次正式启动。自启动以来,一直受到舆论高度关注。

作为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与保障书,民法典具有不可动摇的社会地位,而制定出一部完备有效的民法典,是我国当下最受重视的立法活动。其全面内容的演进,意味着我国民法典编纂的步伐正有序而坚定地前行。从本次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的新增内容来看,则充分体现了对家庭观念的重视与重新构建。

【舆情数据】

根据舆情监测数据,微博有6569条,客户端4445条,新闻共有1356篇,网站有1319条,微信有1118条,论坛有238条,视频有220条,博客有115条,报刊共149家关注。

(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于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责任编辑:马蓉蓉

更多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法治舆论监督网法制频道)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