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现代管理方法很多都是舶来品,都喜欢用字母代号来表达。题目中的四串字符,代表在绩效管理方面螺旋上升式进化的过程。从最初的目标管理(MBO),到关键绩效(KPI),再到四个维度平衡的BSC,最后又回到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可见管理工具的精髓还在于适合自己。
一、目标管理
经典管理理论对目标管理MBO的定义为: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
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遂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
目标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管理心理学中的。“Y 理论”为基础的, 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 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其理论依据是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中的目标论,即任何一个组织系统层层地制定目标并强调目标成果的评定,都可以改进组织的工作效率和职工的满意程度。
二、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KPI法符合一个重要的管理原理“二八原理”。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80/20”的规律,即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而且在每一位员工身上“八二原理”同样适用,即 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
三、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BSC:Balanced Score Card),是常见的绩效考核方式之一,主流经管教育均对BSC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模式有所介绍。
这种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工具由哈佛商学院发明。1990年代初,美国诺顿研究所主持并完成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研究计划。该计划最初的动机是认为现有的以财务会计计量为基础的绩效计量方法变得越来越模糊,目的在于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计量为主的绩效衡量模式,以使组织的“战略”能够转变为“行动”。该研究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重工业和技术行业的公司。通过研究到实践,平衡计分卡终于成为一个战略实施的工具,将公司的战略落实到可操作的目标、衡量指标和目标值上。
平衡计分卡被誉为“75年来最伟大的管理工具”,已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其研究课题首先从公司绩效考核开始。1990年美国的复兴全球战略集团Nolan-Norton专门设立了一个为期一年的新的公司绩效考核模式开发,Nolan-Norton的执行总裁David P.Norton任该项目的项目经理,Robert S. Kaplan担任学术顾问,参加此次项目开发的还有通用电气公司、杜邦、惠普等12 家著名的公司。项目小组重点对ADI公司的记分卡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将其在公司绩效考核方面扩展、深化,并将研究出成果命名为“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该小组的最终研究报告详细地阐述了平衡记分卡对公司绩效考核的重大的贡献意义,并建立了平衡记分卡的四个考核维度:财务、顾客、内部运营与学习发展。
四、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尔公司发明。
OKR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公司和团队的“目标”以及明确每个目标达成的可衡量的“关键结果”。一本关于OKR的书将OKR定义为“一个重要的思考框架与不断发展的学科,旨在确保员工共同工作,并集中精力做出可衡量的贡献。”OKR可以在整个组织 *** 享,这样团队就可以在整个组织中明确目标,帮助协调和集中精力。
目标是设定一个定性的时间目标(通常是四分之一)。关键的结果是由量化指标形式呈现的,用来衡量在这段时间结束时是否达到了目标。
在全面展开工作时,OKR就存在于公司(顶级愿景)、团队(被继承并由团队生成,而不仅仅是个人目标的一部分)和个人层面(个人发展和个人贡献)上了。
大多数目标通常是由管理层定义的,但有些目标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为了增加团队的积极性。在目标时期结束时,要特别注意对每个目标的每个关键结果进行评估。不同的人对有目标的期望是不同的。谷歌和Uber建议每个季度员工应该实现约70%的“OKR”,这是每个季度的关键业绩数据,而Zynga则希望员工每季度能实现2至3个“OKR”。
OKR可以在采取行动之前培养长期思考与计划的纪律性。把目标写在纸上也会明确期望,并能使发展的定义和成功的定义进行量化。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OKR可以在主题和优先级上实现透明化,并支持跨职能的交流。
OKR由英特尔公司发明,并由约翰·杜尔将其大众化,OKR与OKR工具目前被多个公司采用,包括Uber、谷歌、MongoDB、LinkedIn、推特和Zynga。
五、如何评价OKR这一后起之秀。
1、许多国内公司做的绩效管理,很多时候只是做到了“考核”这一步而已,并不是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
2、OKR的思路是先制定目标,然后明确目标的结果,再对结果进行量化,最后考核完成情况。本质上和其他的绩效管理思路没有太大的不同。任何一种绩效管理,都是先有目标,对目标进行分解,量化KPI,然后考核。
3、OKR和常规绩效考核的不同表现在。
(1)OKR实行的前提,是员工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并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突出的专业技术能力。OKR体系下的目标,是由个人提出,然后由组织确定,这点与常规的KPI自上而下的方式不同。
(2)德鲁克大师在1954年就提出了“目标与自我控制管理”,也就是目标管理法。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了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不过,德鲁克的这个理论,更偏向于组织目标的统一性。
(3)指标来源方向不同。任何一个公司,都有一部分员工在使用OKR思路,不过大部分员工采用的是KPI思路。其区别在于,KPI思路是自上而下,首先确定组织目标,然后对组织目标进行分解直到个人目标,然后对个人目标进行量化。而OKR的思路是一定程度上的自下而上,个人提出目标,然后对目标进行量化。通过把大量的个人目标进行统一,汇总成公司的目标。只是,平时工作中,绝大多数员工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来要求自己做好工作。所以,KPI式的自上而下管理,对绝大多数常规性、普通岗位的工作更有效。
综上,OKR这套东西,是Intel、Google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在经历了各种工具后的价值回归,是咨询业包装出的各种概念的化繁为简。
OKR特别适合岗位技术含量高,容易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管理场景。我们在运用这些管理工具和原则的时候,还必须像Intel公司一样,将各种管理工具消化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的东西。
不过,随着Intel近几周业绩的暴雷,OKR似乎也没有那么神奇了。谷歌也面临着ChatGPT对其广告盈利模式的威胁。如果你知道了事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运行规律,也许下一个受人追捧的绩效管理方案就诞生在你手上。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加持下,新的绩效管理必然更为先进精准,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