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从电视台辞职好找工作吗,从电视台辞职后悔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从电视台辞职好找工作吗,从电视台辞职后悔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从电视台辞职好找工作吗,从电视台辞职后悔了

你见过比“生产队的驴”还累的美食博主吗?

花两天两夜做米粉、从买可可果开始做巧克力、把甘蔗熬成红糖、用椰子榨油……

“苟宋”在抖音美食的红海赛道里,靠“毅力”熬成了一匹黑马。

“废人”的选题内容配上接地气的东北话解说,每条“自制食物”视频背后都是几天几夜的“煎熬”,不过苟宋依然乐此不疲。

主持专业出身的他,去年辞掉电视台编导的“铁饭碗”,一头扎进短视频领域,成为全职自媒体博主。

他身边也有不少从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的同事,有人做得风生水起,有人却有些水土不服。

“就像你让东北大厨去做精致的西餐,他理解不了做干豆腐怎么能不勾芡这个事。西餐干豆腐切一下摆盘就完事了,东北菜是必须得勾芡的。”

苟宋刚开始做短视频时,虽然有编导意识,在美食内容里加入剧情元素,但账号做了半年多依然不温不火。

直到今年4月,一条用豆子磨豆浆的视频获赞超156万,“苟宋”从此开启了自制食物“直播+短视频”的双重输出。

据新抖数据,“苟宋”近一个月发布10条视频,直播66场,观看人次超648万,涨粉约90万。

在苟宋做了两条两夜米粉之后,我和他本人唠了唠,他是怎么做美食内容差异化的,如何面对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还有被美食“折磨”的苦与乐。

以下,是苟宋的自述。

“从美食剧情到碎嘴子”

本人姓宋,因为人比较“狗”,所以叫“苟宋”(开玩笑)。

我是93年的,东北人,虽然视频里说话东北味很重,但本科是播音主持专业的。

后来我进了电视台做编导,2019年台里改革成立了融媒体中心,我开始在体制内做短视频,主要做剧情号,当时也和很多MCN合作互动过。

2021年4月份的时候,我想自己做账号试试,因为电视台工资不高,看能不能赚点外快。

当时我看到很多美食教学号,灯光一打,“整”个灶台,做饭就完事了,我合计这不是很简单么。

于是开始做“美食+剧情”的内容,我把在家做饭的过程拍下来,配上每天给女同事送饭的剧情。

这是第一个阶段,内容核心其实是“教学”。

我会打一些字幕,把美食步骤写出来,最后形成剧情反差,刚开始还有一点流量,视频点赞几千上下。

做了一两个月之后,大概有六七千粉丝,但是没有变现收入。

后来实在不知道拍啥了,我也没啥厨艺,做菜都是在网上学的,本来不想更新了,就随手剪了两个翻车花絮。

花絮视频里我嘴很碎,东北人嘛,不能让话“掉”地上,视频突然流量很好。

那条翻车视频有两万多点赞,观众评论的反馈基本是:保持这种风格吧/就爱看这种碎嘴子。

我心想,这个路线行,上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过,碎嘴要是有排名我肯定第一。

2021年6月左右,我从“美食教学+剧情反差”转到了“美食教学+语言梗”的阶段。

换风格之后的第一个爆款是做鸡肉煲,里面都是自己编的梗。

前女友结婚了,我要吃点好的补一补。

我太想她爸了,但他爸已经是别人老丈人了,那我就该放下她爸,重新琢磨琢磨别人的爸。

某种程度上这还是1.5的阶段,因为内在逻辑还没脱离美食教学,想教观众怎么做菜。

粉丝量6万左右时,我家来人吃饭,人多了不能只做俩菜,就整三四个菜,小龙虾烧烤大肘子,我把做这几个菜的过程拍了下来,视频流量更好了。

这时候正式进入第二个阶段,最大的变化是彻底不做教程了,重点突出语言梗,这种内容模式一直做到粉丝量100万左右。

同时不断地调整优化细节,选题变得更有意思,比如同学求婚主题,食材也更丰富,做了很多东北的硬菜,比如铁锅炖,更能激发观众的食欲。

后来我还加入了更多家庭梗,比如给我奶奶做饭、帮我爸妈调节矛盾等等。

我觉得核心的方向是没变的,还是靠碎嘴,用一个家长里短的主线故事,把做菜的过程解说出来。

随着菜品增多,视频里的人物也多了,我表弟和两个朋友逐渐加入进来。

我和我表弟从小一起长大,因为疫情他自己在家闲着,我自己在家拍也没啥意思,于是他干脆来我家,我做饭他收拾,连吃饭带拍摄一起折腾。

“我期待0和1中间的无限延伸”

接下来,我遇到了一段时间的瓶颈期。

我的“梗”打不动人了,粉丝就卡在100万左右徘徊。

我一度以为是和接广告有关系,所以我停了广告做了两期日常,给我奶奶做蛋堡和炒酸奶,我认为我那两期把所有东西都拉满了,但数据还是一般。

我还反思了菜品的乏味,尝试提高了一下食材成本。1000块和5000块的成本拍出来是差不多的,但1000块和2万是有差距的。

我花2万做了一顿,结果还是没有破圈。

粉丝量到100万之后,视频有一般播放量有五六百万,但没有出圈爆款就没法再涨粉,因为确实无法带给观众更多惊喜,大家就没兴趣看你了。

这是做博主都要面对的内容瓶颈问题。

我又调整为,只做一样东西,把一个事说明白,这就到了第三个“手工自制”阶段。

于是有了“从买豆子开始磨豆浆”这期点赞150多万爆款,也是从这期开始有意识地直播。

其实之前我和我表弟,还有他同学一起手工扒过螃蟹,我们实实在在地扒了十个小时,实在是太无聊了,就开直播和网友唠嗑。

直播间人还不少挺热闹,我就想到把直播也作为内容创作的一部分。

很多视频要精彩的部分前置,视频给直播带货预热,但是我直播把过程都展示给你,反而起到了给视频预热的作用。

于是我们在今年4月份磨豆浆的时候,开始正式直播,有三十来万观看人次,当时粉丝量在115万左右。

苟宋的朋友圈

后来我们用26个小时做红糖,捣鼓24个小时做巧克力,花两天两夜做米粉……这种形式主要靠复杂度堆起来,费事更废人。

但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账号不到一个月涨粉90万左右,现在粉丝量破了两百万。

其实我不只是为了流量,我本来也好奇,这些东西是怎么做成的。

我觉得体验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只要过程好玩,我并不太期待结果。比如我们自己熬的红糖未必好吃,但是我就想知道甘蔗是怎么变成红糖的。

我期待0和1中间的无限延伸,通过自己体验事物制作的过程,而不是我肚子疼买块红糖就完事了。

直播还有一个私心是展示真实。

我看到有的视频里说手工研磨豆浆,结果豆子一倒就变成豆浆了,其实是旁边好几个破壁机打的豆浆,我试过了磨了十个小时都捣不成浆。

当然手工干活的过程很痛苦,就跟工作一样,成天加班熬夜,每天睁眼就是不想干,但还是有乐趣在的。

一是你本身对这件事有好奇和兴趣,二是直播起来,有越来越多的网友看,大家一起嘻嘻哈哈的,时间反而过得就快了。

“自古赢球不改战术”

2021年11月份,“苟宋”这个账号做了半年多,我才从电视台离职,开始全职做短视频。

我身边很多人从传统媒体出来做新媒体,有的做成了千万大号,这些人思路转换得快,可能因为在原有体系里他们就很叛逆,藏着“100多斤的反骨”。

也有很多人不适应,最后去了门户网站继续做媒体,其实核心还是做电视,只是换了一个渠道。

打个比方,你可以把做电视和短视频都理解为厨师,如果你让一个东北大厨拿干豆腐去做精致的西餐,那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做干豆腐怎么能不勾芡?

电视台的片子出自标准化流程,有一套传统媒体的叙事语言,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会形成固化思维。

比如我刚开始剪短视频的时候,做菜翻车这些多余的镜头都删掉了,那时候还不明白短视频的逻辑是什么,后来才发现原来观众爱看这部分。

我觉得传统媒体转新媒体是有利有弊的,优势在于熟悉视听语言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从原有的语言体系里跳出来。

我用了3个月左右把思路转变过来的,我记得很清楚,2021年7月份账号粉丝量到了10万,因为10万粉刚能接星图广告。

也赶巧,第一条广告视频爆了,后面广告排期就不断了。

报价也从几千涨到几万,最近这一个月涨幅最大,翻了三四倍。

我一个人想选题、对客户、改脚本、拍摄、剪辑,我弟和朋友们是“力工”,我拍他们干活,没有幕后团队,只有“驴”。

“苟宋”视频里干活的亲戚朋友们常被网友调侃为“生产队的驴”

目前没考虑签机构,因为现有的MCN对东北人没有很大的赋能。

他们会打造一些南方的网红,依赖于表情、演绎或者颜值,但东北人的“语言梗”机构是帮不上忙的。

我的视频基本靠后期解说,前面不能预判结果,也没法提前写脚本,会写个流程提纲,按步骤拍摄,全结束了再加梗写稿配音。

复盘来看,我认为从0到10万是一个过程,是在摸索调整哪两个标签组合更合适,比如“剧情+教学”还是“碎嘴+教学”。

从10万到100万,是在细节上不断调整和优化内容,突出“碎嘴”主线,强化一个标签。

无论是变现还是内容,我觉得都是幸运,一是赶上去年美食赛道的风口,二是今年开始流量变贵了。

目前我会继续更新“自制美食”这个系列,虽然很“废人”,但流量好的时候内容模式肯定不会变的。

自古以来,赢球都不改战术。

更多从电视台辞职好找工作吗,从电视台辞职后悔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