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怀素草书论书帖(怀素草书对照),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怀素草书论书帖(怀素草书对照)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怀素草书论书帖(怀素草书对照)

血脉相连 情性妙然

一一怀素草书与历代草书发展流变的辩证思考

王贵中简介

王贵中 字扬州九怪,籍贯江苏省扬州人。高级政工师,全国企业文化高级管理师。独著《新世纪之光》一书在全国发行。多年来。专注于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精品创作。现为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届资深理事,2020年12月当选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国石油辽河油田钻釆工艺研究院党委工作部部长。

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展览并获得多项奖励,2016年,书法作品《中国强人民福》4尺整张四幅红宣洒金作品一共四幅入展第二届全球华人书画大赛,并在天津美术馆展出,并编入作品集。书写的北京精神3米长联获得好评,被邀请参加北京精神评比结果总结大会,作为唯一代表在会上发表创作感言。当天在北京卫视新闻播出。其作品被北京市收藏。

今日头条发表书法家王贵中独著的专论《论书法的十大关系》和《怀素草书精髓探秘》等书法专论。这两篇专论已分别在北京大学书法论坛和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书法平台公开发表,深得好评!具体书法艺术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深刻总结。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供朋友们欣赏回味,其乐无穷,信可乐也!

(论文主题摘要):怀素以“狂草”名世,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书法史上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来研究怀素草书与历代草书的发展流变,从中领悟到怀素草书与历代草书发展血脉相连,情性妙然的内在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向深度挖掘,系统地阐述在草书及其狂草书法艺术的王国里,与之紧密相联的四种内在联系,即: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之书法的关系;正确认识人品与书品的关系;正确认识悟性从哪里来正确认识自然和谐与时空和谐的关系,实现草书艺术的和谐和美等方面,进行了辩证理性的思考。论文5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利于我们在书法创作中开阔眼界,开启心智,树立人品,提供精品,为繁荣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书家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怀素草书 历代草书 流变 辩证思考

怀素以“狂草”名世,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书法史上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来研究怀素草书与历代草书的发展流变,从中领悟到怀素草书与历代草书发展具有血脉相连,情性妙然的特质。并引发一些思考,对于我们习书做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思考之一:狂草的形成与流变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

狂草是一种特殊的今草,狂草的形成和发展成熟在唐代中期。东晋王羲之为今草确立了中正典雅的规范,王献之把草书带入了更为风流奇异甚至狂放不羁的艺术境界。从他的一些作品中,如《中秋帖》、《忽动帖》、《委曲帖》等,可以领略到不同于王羲之的狂放不羁的今草风格。张怀瓘《书断》云: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帷王子敬(献之)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自起张伯英(张芝),即此也。”可以看出,狂草的源起可以上溯到东汉末年。

唐代中期以前,习今草者普遍以二王为草书准则。到唐中期,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家,视草书为渲泄豪气的途徑,旭、素常在醉酒状态下颠狂书写,他们的狂草独具特色。“从字形看,旭、素的狂草继承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字与字之间相牵连的姿态,但又有时整行字字相连,字的姿态随笔势任意变化,简化;从笔法看,书写迅捷,圆转自如、笔力遒劲。 虽然张旭、怀素同为狂草的代表,但两人的书写风格存在明显的差异。黄庭坚《山谷题跋张旭千字文》云:“怀素草书瘦、而长史(张旭)草书肥”。从张旭的《古诗四帖》、《千字文》和怀素《自叙帖》等作品看,二人狂草作品之间肥、瘦特点一目了然。

旭、素二人之所以取得了狂草领域的草圣地位,在于他们在形成狂逸的草书风格的同时又遵循法度。其草书的本质都是继承了张芝、王羲之、王献之草书的精髓。

篆简省为隶、隶简省为章草、章草简省为今草,今草又简省到极致,发展到狂草。形体简省,书写也更便捷、简易。狂草不只单字笔画可连笔书写,上下字之间也可连写,甚至行与行之间也可发生笔势上的连接。从杜度、崔瑗开始的“作篇”,张芝的今草,二王的草书,再到张旭、怀素的狂草,草书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渐变进程。这一成果是书家长期攻关求新求变的结果。因此,中国草书的发展沁透了历代草书家的心血,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超人的智慧。

思考之二: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之书法的关系

中国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史是伴生而随的。作为中国书法发展史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部分,她不但在人类发展史上以新生事物出现了,而且她又不时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开始由于生存环境及对环境的认识在初级阶段,这种记录也只能简单的呈现初级阶段的水平。只因年代久远,没能传承下来。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巨变,人类才发现龟甲兽骨上也可以刻画记事,于是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古老而又奇特的古汉字--甲骨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智慧不断开发,夏商周以来,青铜器铸造技术从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这时我们的祖先又发明了金文的铸字技巧,今天我们看到的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已经非常精美,而秦篆书法的碑刻技艺为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开辟了新境,而保存又相当久远。但是人类总在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寻找更好的书写工具,为使汉字使用更好地服务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规范统一文字,使石鼓文、碑刻大行于世,对书写速度的更高要求,促进了秦篆向秦隶的演化。以至到汉代,创造了更简更快更美的汉字书法。汉隶的问世,大大加快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形体也发生了变化。

其实,炎黄子孙无论在那个社会形态中,都在追求社会进步的同时,积极追求汉字书法的进步。由于这种坚持不懈的追求,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汉隶登上历史舞台,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汉字文化--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长河中需要不断扬帆,追求更快更美观的书体已提上日程。章草出现在西汉末期至东汉早期。到东汉中期已有长足的发展。东汉晚期,随着社会危机的加剧,儒学独尊的大一统思想格局被打破,给社会带来变革的新气象。在汉代由汉隶向章草的变化中,楷书的登台,三体互相荟映,使人们耳目一新。因而人们在这有趣的文化中看到了草书的魅力,并研究其规律,崔瑗《草书势》应运而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理论著作,点亮了草书艺术的光芒。这时东汉的草书开创者--张芝成为火炬的领跑者,他的草书气韵生动,气脉通于隔行,赢得了“草圣”的美誉。魏晋时期,张芝草书艺术的崇拜者钟繇、索靖、卫夫人在不断推进楷、行、草书法艺术的进程中,不但自己成为书法大家,而且传书育人,影响最大的是王羲之,使王羲之在走向“书圣”的道路上,去追赶张芝草书艺术的脚步,达到了楷、行、草三体互相兼容,各具特色的境界,成为当之无愧、名符其实的“书圣”。

中华儿女最大的特点就是向先进学习,向先进看齐,永不停步。东汉草圣张芝、东晋书圣王羲之精美绝伦的草书艺术象一颗耀眼的东方明珠,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不管官有多大,位有多高,也不管家境贫寒,条件多差,但向书法先师们学习的热情从未减退。不因时间而变化,不因时代而停步。都在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快马加鞭。王献之有家庭薰陶,书法艺术成为与父同耀的“二王”。

光阴似箭,时间不觉到了隋唐。隋代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和尚在书法艺术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启了隋唐书法艺术向前发展的航程。他直接带领隋末唐初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直奔汉晋,向最高书法成就者张芝、王羲之书法拜谒,传其真谛。唐代是一个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创新的封建帝国。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弘扬下,王羲之书圣的地位象泰山一样屹立在东方文明古国。王羲之的影响力又催生一大批唐代书法家,把唐代的书法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不但创立了欧、颜、柳体楷书,而且中唐耀眼的狂草巨星张旭、怀素确立为狂草草圣地位。因而,追根溯源,旭、素二人的狂草书法功底源于张芝、王羲之,并且怀素的狂草书法功力受到了狂草大家张旭的极大引力牵动,学其奥秘,求得真谛。张旭的《肚痛帖》、《千字文》、《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食鱼帖》和《小草千字文》等炉火纯青的神品令人赞叹不已,成为狂草书法傲视群雄的一座丰碑。

唐以后,这种追赶草书艺术的脚步并没有停歇。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黄庭坚、明代的祝允明、徐渭、傅山以及由明入清的书家王铎都竭力追求草书艺术,都各具特色。新中国的人民领袖 *** 在长期治国理政中,利用闲暇时间钻研草书技法,并应用于工作之中。工作中批文、题词、书信等都是毛体书写,博采怀素、孙过庭等一大批草书大家之长,自成一体。他的狂草书法艺术成为今人毛体书家研究和学习的楷模。

综观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和中国书法发展史,尤其是草书包括狂草书法艺术的发展史,炎黄子孙就象在田徑赛道上奔跑的运动员,不越轨道,争先创优去传递草书艺术的接力棒,去追求草书艺术的更新更美,奔腾不息,勇攀高峰。

思考之三:正确认识人品与书品的关系

翻阅中国历代书法大家的史料,他们中有为官的,有为民的,也有为僧的。仅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地位差异,生活环境有别,但他们书法艺术为人称道,人品德性受人赞颂。人品立,则书品立;人品不立,则书品废。人品与书品融为一体有下列三种类型值得大力提倡和发扬光大。

勤学苦练型:

草圣张芝有一个很好的家风,养成勤学苦练的好品质。东汉时,张芝(伯英)出身甘肃(渊泉县)今安西县一带一户名门显族,他的爷爷张享曾任汉阳(今天水)太守,他的父亲张奂年少胸有大志,认为大丈夫处世,应为国立功边疆,后官至度辽将军、大司农等,屡立功勋。张芝的母亲是富家闺秀、淑恵贤良。张芝从小受到家风纯正的薰陶,年轻时立志书法,并养成勤奋好学的品质。当朝太尉看他人品好,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都被他谢绝,故有(张有道)之称。他专心研究书法,尤好草书,并师承崔瑗杜度之法。他就地取材,常常把家里准备做衣服用的白布拿来练字,等练得经纬不分时,再拿去煮染做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洗毛笔的池水都变黑了,后称张芝墨池。以张芝为代表的草书家,不惜抛弃仕途,献身书法艺术,从而显示了崇高的艺术热情,被称为“草圣”。这种人生价值的选择极大地影响了东汉学子。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地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祥之暇,颇好笔墨。”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十分惊人,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觉得漆板太光滑,不易着墨,又动脑筋想办法,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上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树。芭蕉树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苦练书法,坚持不懈,靠这种精神和毅力,推动了书法水平的提升,终于使他成为狂草草圣。

勇于创新型:

在汉代草书发展史上,张芝的出现标志着草书文人化传统的开端。西汉杜度和东汉崔瑗的出现,草书的规范化和审美理念得到普遍强化。张芝勇于创新,在草书的审美形式上更加纯化,省减章草的结构,线条开放,行笔时空运转特征更加强烈,草书的法度在张芝草书中得到了初步建立。张怀瓘《书议》中说:“草书,伯英创立规范,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王羲之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在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伦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不但《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而且《十七帖》代表了王羲之草书最高水平。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极尽用笔之妙。张旭、怀素勇于创新的精神直接体现在狂草书法的飞跃上。他们在继承东汉张芝草书和东晋二王草书的基础上,把书法线条的流动美和笔意千变万化的技巧推向了狂草发展的顶峰。创造性地发展了自汉末以来400余年间草书艺术,充分展示了草书的艺术美。世人以“颠张狂素”来形容他们书法艺术境界。

慈善为民型。

综观历代书法大家的优秀品质,无不体现在与人为善、助人帮困、亲民为民上。直接接到地气,也从民间汲取到草书艺术的养分,不断滋润着书法艺术的至善至美。

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名扬天下,但他绝无高高在上的表现。有一天,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人去买,王羲之看到这种情形后非常同情,慈心助人,他主动挥笔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题了字。当人们知道扇子上的字是书圣王羲之写的时候,纷纷围过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非常高兴,十分感谢王羲之助人为乐的大家品质。

颜体书法大家颜真卿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四月,任职抚州刺史。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他针对抚河河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农民颗粒无收,生活艰难的状况,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了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溉农田,为民办实事

思考之四:正确认识悟性从哪里来

书法艺术是书家综合素质的结晶体。尤其是草书乃至狂草艺术,特别注重书家要具有的“悟性”,从万事万物中捕捉到促进书法出神入化的灵感。

悟性从那里来呢?悟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悟性是书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是书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产物。

首先,悟性从细致观察生活中来。二仪有像,四时无形。人们在大自然中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与自然万物融于一体,所以书法艺术也不可能脱离大自然的天地之精华而成为独立体。书法艺术的灵气从大自然中来,又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万物之形构成了草书艺术千姿百态的形态,无论字法、章法、墨法都不能游离于自然万物。因此,从自然万物的画面中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和灵感,被潜移默化地运到草书的创作中来。狂草书圣怀素悟道是一种深邃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升华。怀素从公孙大娘舞剑悟到狂草的意境,由此他的狂草书法在字形分布,笔势往复中增强了高昂回翔之态,在结体上也加强轻重曲折之势,从而具有了顺逆顿挫的节奏感。怀素的偶像张旭悟性特别高,他从公主与担夫争道悟出狂草书写中要互相照顾,才能和谐和美,不必互不相让,找不协调,找不愉快。张旭在江岛上看见沙地净绵,一时书法兴起,以利锋划地而书,顿时领悟用笔如锥画沙。妙趣横生,十分喜悦。

其次,悟性是从总结提高中来的。会总结是书家必备的素质,总结是书法水平提高的基础。在一方土地上能建多大多高的建筑,只有在实地考察总结之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一张宣纸上能写多大多少字,只有看到纸张后根据情况才能具体挥笔。这种量体裁衣的本事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学会的。汉字变成书法,经过长期的总结升华才有今天的面貌。一字多体,以至升华为草书狂草,非常神奇,无不渗透历代书家的智慧和心血。怀素从长安经洛阳返乡,见到了颜真卿,两人一起研讨草书笔法,怀素说:“我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che)墙之路。”真卿听罢,想了想,突然冒出一句:那不就是屋漏的痕迹吗?怀素听了顿悟,跳起来握住颜真卿的手惊呼:“得之矣”。“屋漏痕”的比喻启发了怀素,使他领悟到书法线条要有圆润、浑厚、凝重、沉着之美。

草书是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之一,他在师法张芝以及魏晋书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前人的书法成果,创造出妍美流便的草书。《十七帖》就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无一般草书狂张之意,充满中正平和之象,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卫夫人是晋代书法家,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从父卫恒著有《四体书势》,《书法要录》中说卫夫人得笔法于钟繇,她不但善于学习、传承书法技艺,而且善于总结前人书法用笔经验,所著《笔阵图》中对字的笔画要领描写得形象生动,在大自然中找到了神奇的笔画之势。如[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堕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用于书法创作中,对王羲之、张旭、怀素等草书大家的影响之深。草书艺术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才真正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最后,悟性是从博学活用中来的。观察自然,通过感官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的思考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从观察到总结的第一阶段。把第一阶段的总结再回到自然中去对照比较,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再认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丑求美,再次上升到理性去深化,进入到总结的第二阶段。把第一阶段的总结与第二阶段的总结进行对比就会发现,第二阶段的总结要比第一阶段更精致,更理性,更科学,也更自然。这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只有这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才能使草书艺术进入一种全新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是这个道理。

要保证书家对书法的认识永不停歇,必须要有文化去支撑,要博学活用。善于学习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善于学习古人和今人;也要善于学习中国和外国的经典。总之,博学而开其心智,博学而增强悟性,博学而天人合一。卫夫人博学后善总结,得出书法创作“一笔一画要尽全身之力送之。”。用一生的功夫去钻研苦练,才会看到这一笔一画的由量到质的变化,其实这就是书法大师成功的秘诀。

博学活用是一种境界。博学方知不足,活用方知差距。书法临帖是必要的,但是死临是不行。临帖不只临人家的字的表象,要活学活临,穿越时空,临其心境,临其内涵,临其精神。如果临帖停在表象,不从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家庭背景、个人修养、兴趣爱好、精神境界以至年龄因素、身体因素去综合探秘,就会导致临而无趣、临而无神、临而无功。写书法非一日之功,要用一生的心血去浇灌这朵美丽的鲜花。所以,要有锲而不舍的苦学苦练精神;要有细致观察事物从中悟出道来的本事;要有高见深远的理论总结水平。书家应用一生精力去实践方为悟道。

思考之五:正确认识自然和谐与时空和谐的关系 实现草书艺术的和谐之美

自然之和谐,造就了万事与万物;时空之和谐,造就了日月与山水;自然与时空的和谐,造就了人类世界,也造就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正确的时空观,为人类社会创造和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几千年来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炎黄子孙为之奋斗而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精品书法和精品书论,已经为我们展现出灿烂的光辉。

书法之妙来源于自然之气,书法之神来源于天人合一。历代草书大家的杰作无不体现这种和谐之美。东汉草圣张芝追求草书的和谐之妙,放弃仕途,用毕生精力去创造这种和谐。时空穿越1800多年,我们仍然倍感张芝的远见卓识。东晋书圣王羲之增损古法,以中和之美的心态去创造行书、草书的和谐。时空穿越1600多年,让我们倍感王右军“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追求和谐的美好心境。盛唐“颠张狂素”张旭、怀素的狂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时空穿越1300多年,让我们倍感旭、素的狂草表现手法如高山流水、气势磅礴,处处流淌着书家的自然率真的和谐之美。草书之美,营造了“笼天地与眼前 揽众山于目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逰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和谐之美。

因此,只有处理好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才能弄清书法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并不断地向前飞驰。转眼千年,尽在面前。空间是无边无际的,并不断地向外延伸。仰望万里,尽笼眼前。

人在时间面前只是一根短线,一代又一代人的连接,使这根短线慢慢向前延长。人在空间面前只是一颗微粒,一代又一代人的堆积,使这一颗微粒慢慢变大变强。

人对书法艺术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化。人对书法艺术的认识随着空间的延伸不断扩展。

只要书法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书法艺术延长一段精彩,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个精美的瞬间。只要书法人在有限的空间里为书法艺术存留一点光亮,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个闪光的瞬间。

为当代中华民族的书法文化增添一份美丽,是书法人永恒的胸怀。为当代中华民族的书法文化增添一份宝典,是书法人当持的境界。

本文作者王贵中: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文章已于2020-08-12修改

更多怀素草书论书帖(怀素草书对照)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