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想必这几天,很多人都被易中天的一篇文章刷屏了。文章名字叫《武汉铆起,马屁精滚开》。快言快语,直指要害。
不少网友惊讶。
“这还是那个《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吗?”
“以前不是以幽默风趣著称的吗?怎么这篇文章,笔锋这么狠?”
看来很多人完全不了解易中天,以为他的火,只是靠把历史故事讲成段子。
其实他一直是个敢说话的狠角色。
今天从这篇文章聊起,然后再讲讲一直以来,他到底多敢说。
这篇疫情文章开头,他先表达了不喜欢喊“武汉加油”。
为什么不喜欢?因为“武汉和湖北已经竭尽所能,你让他们上哪儿加油去?”
一线医护人员和一线基层干部、公安干警都已经到了极限。
他 *** 地骂道:“不要再宣传什么怀孕的护士、流产的医生坚守岗位之类。那才真是吃人血馒头!”
接着直言:“吃人血馒头的往往也是马屁精,马屁精是土特产。每到国难当头,他们就会不甘寂寞地跳出来舞文弄墨。”
“土特产”三个字用的真是精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最后,他呼吁:“请关注底层,请关注一线,请关注疫情!包括那些连数字都算不上的冤魂!请学会说人话,请学会懂人心!这,很难么?”
这篇很短的文章,读着非常解气。按传统意义上的文人标准来讲,易中天只是做了他该做的事情。
我们可都别忘了,他今年已经73岁了。
易中天不是在武汉出生,但从小在武汉长大。
他小时候体弱多病,是个药罐子,动不动就要去医院,因为她母亲生他的时候不巧得了疟疾,差点把他打下来。
父亲在湖南大学任职,是个清贫的助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学校一旦拖欠工资,父亲还得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
好在易中天学习争气,考上武大,拿了硕士文凭,并在学校中文系任教11年。
期间,虽然他的讲课深受学生喜爱,但一直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后来他去了厦门大学中文系。
1998年,单位分房子,半卖半送,一百多平米,只要3万元。可惜,作为一个工作20年的大学老师,连3万都拿不出。
这一年,他已经51岁了。
他2005年因《百家讲坛》走红,那时差不多都快退休了。成名后,没有乖乖当一个名人、畅销书作家,而是到处说真话。
借古讽今、借西方反思东方,是他常干的事。
只详细讲一个例子。
刚出名那会,他去北京理工大学做讲座。不管是什么样的名人,刚火的时候,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分享励志故事。
因为这些故事最具传播性,他讲一遍,网上就到处都是了。
但马上步入花甲之年的易中天,一上来就探讨了一个非常严肃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应该当伪君子还是当真小人。
因为他讲三国,有人批评他为曹操辩护。
于是他就从这个问题开篇,深入到了一个敏感话题:体制。
他说,美国的宪法首先把官想象成恶人,然后再用法律限制他。制度上设计好了,想作恶没那么容易。
而中国古代一直是君子治国。
“结果就把人都弄成了伪君子。”
因为在权利和诱惑面前,道德是容易崩塌的,这时候需要外部约束。
他又说,明清两代官员收红包是人人都知的潜规则。当地有钱人逢年过节都得孝敬。
为什么?因为明清两代官员的俸禄极低。连县太爷请的师爷,都不是朝廷发工资,而是县太爷自己掏腰包。
“它这个 *** 是被逼出来的 *** 。”
易中天是不是很敢说?
但到这里还没结束,下一个继续深挖出来的观点更狠。
为什么朝廷会这么做呢?直接向富人多收税,然后多给官员发工资不就行了吗?反正一回事。
因为要“标榜它以德治国”。
“因为我们的官员都是君子啊!君子不爱财,君子很廉洁,君子艰苦朴素。”
这就是他为什么开头会说“君子治国,结果就把人都弄成了伪君子。”
最后他总结道,中国文化建立在小农经济,西方文化建立在商品经济。西方人与人的关系是契约。
法律,是一种契约,管人的行为。
宗教,是一种契约,管人的道德。
科学,也是一种契约,管人和大自然。
而东方人与人的关系靠什么呢?
易中天说,一靠情感,二靠道德,尤其靠伦理。
伦理是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发展到极端,就是鼓励妻子死了丈夫之后,做烈女,守活寡。
这也是当年鲁迅对旧社会批判最凶的靶子,把人不当人。
易中天以上分享的内容,虽寥寥数语,但意义重大。
他能选择、敢选择这个主题作为自己刚成名后的高校演讲,绝对是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很简单,他希望民智觉醒。
希望至少这一代大学生,能够活得明白,看得清楚。只有年轻人有希望,中国才有希望。
以上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例子,下面再聊几个轻松的。
大家都知道王朔骂人的功夫在当代作家里是出了名的。
当年《百家讲坛》走红,他就对最火的于丹和易中天有一段评价。
王朔说,“于丹夸夸其谈,我一个老军人看不下去,但易中天挺好玩的。”
而易中天有一次做客崔永元的节目,对王朔的评价却很有趣。
当时小崔说自己年轻时被逼着读经典文学,读不下去,很痛苦,然后问易中天:“您读这些书有乐趣吗?”
易中天坚定地回答,“有!”
“这个乐趣有好多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言。比方说先秦诸子,比方说《史记》,语言非常漂亮。”
小崔马上反问:“还能有王朔的漂亮?”
易中天知道小崔故意使坏,眼睛斜视,面部表情僵硬。台下的观众也安静了下来,氛围有点紧张。
然后他突然放松地说:“王朔的看上去很美,其实不过如此。”(前半句是王朔的书名,后半句是小崔的书名)
并配合上微笑和手势。
之后他被王朔粉丝骂得不轻。
但说的是大实话啊!因为拿王朔的文字和《史记》比,当然是“不过如此”。
没毛病。因为根本没法比。
小崔乐死了:就喜欢这样敢说话的嘉宾。
易中天怼记者是出了名的。
比如问他出名后做这么多演讲,是为了赚钱还是传播文化。这种问题在普通明星、名人看来,其实就是个套路。
肯定为了传播文化啊!场面话嘛,谁不会说呢?
但易中天最讨厌回答这种揣测动机类的问题。
他反问:“你们电视台请我来,是为了赚广告费还是传播文化?”
类似这种还有很多。
总体感觉就是通常这类面子上的问题,问易中天十有八九要落空,或者被怼。
因为这种问题细究下去,毫无问的必要。
他还有一个流传比较广的采访视频,是央视的《面对面》。
主持人第一个问题:“你在《百家讲坛》里最火,有什么诀窍?”
易中天马上说:“没诀窍。”
“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去《百家讲坛》?”
易中天又马上说:“你是一个教书匠啊!教书本来就是你的本分。”
后来,主持人又问:“电视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别扭的东西,你不这么觉得是吗?”
对他成名的质疑感扑面而来。
易中天很有礼貌地笑了笑,表示自己上一个问题还没回答完呢。
易中天的脑路真的很清奇。他的思维一直被他自己牢牢控制着。
他说自己是为了人生而学术,有的人为了学术而学术,还有的人为了职称而学术。他最看不起最后一类。
他上电视只是想增加人生体验,不管能不能出名,都有收获。
然后主持人又问:“(上电视)你感到舒适吗?”
易中天没有立刻回答,目光向上,吸了一口气。
过了几秒,易中天反问:“说实话吗?”
主持人哈哈哈一笑,坚定地回答:“当然说实话
又追问他,不舒适是什么时候?
易中天又犹豫了。
他把声音拖长,显然在思考这话应该怎么讲出口,毕竟是央视的深度采访啊!
“不舒适就是,碰上一档无聊的节目,一个蹩脚的主持人,问了一堆八卦问题,你回答也不是,不回答也不是,就很不舒服。”
一口气说完。
大家品品。这可是采访才刚刚开始哦。
后面主持人又问了一个问题:“大家觉得听易老师讲课很有意思,像听评书一样有意思。那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去听评书呢?”
易中天耷拉着脸回:“是啊!这个问题太好了,我也想知道为什么
然后标志性的笑又突然出现了,他回答:“你应该去问观众。
这个语气和表情的转变简直太神了。
主持人又问:“您是有意参考过评书的说法吗?”
为什么讲课幽默就要和评书有关系呢?
果然,易中天又冷脸回答:“我就没听过评书。”
注意看上面的表情。这次他连笑都笑不动了,只能嘴角微微上扬。
不知道他此刻心里在想什么。
采访到这才进行了1/3,后面的还很“精彩”,就不一一讲了。
其实记者这些问题很简单。如果易中天是一个年轻学者,现在突然走红,这些问题他一定能给你讲的头头是道,真真假假地吹一吹。
但他不是。
他都快60岁了,辛辛苦苦当了几十年的普通大学老师,你觉得他会给你讲什么成功方法论?
一个快60岁的老人,还能为了上电视,从评书里学来幽默?
他一定是在这么多年,在专注如何教学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个人风格。
以前,面对无聊的记者,他不舒适,说不了场面话,只能怼回去。
前几天他刚过完73岁的生日,面对疫情中的荒诞,他不舒适,写不了场面话,也只能怼回去。
庆幸还有易中天这样的知识分子为民众发声。
他为什么能做到?他一直强调,不管是教育还是制度,最重要的就是把人当人。
“不要谈什么望子成龙,我的口号是:望子成人。”
谈医患关系时,他说:不要说什么“医生也是个人”,应该讲医生首先是个人。
把所有职业、所有标签里的人,首先当成人,再考虑职业和标签。
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该有的样子。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