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这个夏天,《国际歌》彻底火了。
不,说得更确切一点——
是又双叒叕火了。
从《1921》里李达流着眼泪的哼唱,到《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朗读歌词时的潸然泪下。
每一个版本的《国际歌》,都能爆发让人心潮澎湃甚至热泪盈眶的力量。
而院长最近单曲循环的版本,更唱出了独特的震撼。
不信?
一起听——
将时光轴拉回1992年。
唐朝乐队发表专辑《唐朝》,如平地一声雷。一首金属版本的《国际歌》更是万众惊艳,引起强烈反响。
时至今日,仍有人不断感怀。更有机灵的,把这歌当“早安铃”听,提神醒脑100%。
一晃30年过去,前段时间竟然刷到了唐朝乐队对《国际歌》的重新演绎。
不仅融入群情激昂的《黄河大合唱》,还在编曲中加入和声、弦乐、鼓点等元素。
画面中,唐朝乐队1993年在柏林演唱的珍贵记忆与2021年奔涌的黄河水交织出现;耳边,丁武高亢的嗓音燃情嘶吼:“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不夸张,听到后头,我感觉全身的毛孔都炸开了!
什么是摇滚老炮儿?这就是!
一遍听完,院长速速开启单曲循环模式。
看看各大平台的评论区,也是众口一词“爷青回”,讨论得热火朝天。
有人大赞全新版本“太燃”,听得热血沸腾。
也有人觉得,这一改,是不是少了点当年内味儿?
要我说,“内味儿”不仅没少,相反,这版演绎可能比起以往的版本更具力量。
为啥?
背后有故事。
唐朝乐队这次开唱的地方,是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
曾经在那里,东营地区第一名女 *** 员刘雨辉将自己最心爱的《 *** 宣言》带回家乡,向乡亲们传播思想“火种”。
也是在那里,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 *** 员刘世厚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救”出一本《 *** 宣言》,并将它足足保管了43年。直到1975年将它捐献给 *** ,才知道这本书有多宝贵——至今,它仍是存世不多的《 *** 宣言》中文首译本之一。
《国际歌》的诞生本身,洋溢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豪迈气魄。
而唐朝乐队重新演绎的版本,建立在对真实故事的了解之上,除了有追求进步、星火燎原的炽烈,还有对誓死守护真理的先辈的致敬,听来格外振奋和震撼。
听的时候就忍不住想,是什么契机,让唐朝乐队再次燃烧小宇宙?
别怪我没提醒你——
如果你产生了好奇,就等着跟我一样,掉坑吧!
什么“坑”?
一档宝藏节目的深坑。
名字很简单,就三个字——《寻声记》。
听起来“平平无奇”……
然而,它却是我最近追的最具冲击力的国综。
声
这几年,以唱歌主题的国综层出不穷。
回锅选秀,有;老歌新唱,有;原创比拼,也有。
但《寻声记》和其他节目一比,不仅特别,还有点东西。
划两个重点——
一是重新演绎经典,二是户外综艺。
一个唱歌节目,不在棚里录,怎么还走到户外了?
不着急揭秘。
先来听听我心中重新演绎的几首神曲。
PS:建议和《国际歌》一起,打包加入你的豪华歌单套餐。
神曲1:中西合璧版《沂蒙山小调》
你一定听过那句“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上好风光……”
但你听过国际顶级乐团演奏版吗?
马其顿爱乐乐团大气磅礴的弦乐衬着青山绿水好风光,记忆中亲切深情的山歌顿时变得气势恢宏,撼人心魄。
一曲唱罢,耳膜都舒爽了。
神曲2:摇滚版《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相信我,没人能正常读出这句歌词。
院长甚至看到歌名,就会忍不住哼出旋律……
但我保证,《寻声记》里的“土琵琶”,可一点都不土。
琵琶,弹起!鼓点,敲起!年轻的脚步,蹦起!
加入摇滚元素和美声唱法的歌曲,不仅热血青春,还多了几分荡气回肠。
神曲3:说唱版《七子之歌·威海卫》
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曾在1925年3月创作组诗《七子之歌》,将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表达他们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七子之歌·威海卫》正是其中之一。
说实话,第一次改编成歌曲,想演绎不简单。
一方面,情感不能弱;另一方面,创意也不能少。
最终,节目中呈现的效果令我大为惊喜——既有我国传统的“号子”加入,又有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和新潮的说唱融入,成就了一首别开生面又饱含深情和活力的《吾乡》。
发现没?
《寻声记》中选择重新演绎的歌曲,都是经典,但又不同于我们平时常听常哼的KTV大热门,而是那些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
节目形式也挺有创意——
将歌曲作为切入的引子,也是创作背景;当地不同的声音则是线索,构成悬念;由嘉宾们带领观众一起“绿色谜底”,在解谜的过程中深入背后的热血往事;最终,嘉宾们结合自己的感触,重新演绎歌曲。
在“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些歌曲之所以动听且传世,是因为它们背后都有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寻找声音,亦是抓住厚重历史下的吉光片羽。
寻
每一期节目里,声音线索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因为,在简单的字眼背后,是许许多多无名英雄留下的撼人故事。
比如,“跨越3700公里的脚步声”。
乍看有点不可思议:
人靠着一双脚,能硬生生走上3700公里?!
事实上,由不得你不服——
1947年10月,一支8500人的部队从山东庆云县出发,向西北挺近。
他们挥师陇东,横渡黄河,历经艰辛,辗转6个省份,先后参与了10场战役,解放了16座城市,歼敌2.78万人,于1949年11月抵达新疆。
而这一段路,就长达3700公里。
创造传奇的铁血部队,是渤海军区教导旅。
八千山东男儿身着戎装,从渤海之滨一路打到了天山脚下,在新疆开良田,守边疆。
何等的丰功伟绩!
根据声音线索,节目组找到了原渤海军区教导旅老战士——于树棠。
他一句话出口,我,破防了。
“有个数都还不错,有的连个数都没有,连个数都没有……”
8000山东兵,近乎一半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铁血卫家国,青山埋忠骨。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循着“硝烟中的摇篮曲”,寻声团来到了胶东。
在那里,曾有一间胶东育儿所,300多名乳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烈士遗孤,在艰难困苦时超越血缘的爱冒死呵护。
其中,乳娘姜明真自己有六个孩子,为了保护好十二个月大的婴儿,自己的孩子竟然夭折了四个。
现如今,这些乳娘和保育员在世的人数要以“个”计算。
但是她们抚养的孩子们,已如他们的父辈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息。
深切母爱与民族大义,共谱了一首硝烟时的摇篮曲,也留下了一段人间传奇。
乳娘的故事,也在山东省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上被重新演绎。
亲切的歌谣一响起,我已经忍不住湿了眼眶。
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那段硝烟岁月似乎已经远去。
但每一期节目中,嘉宾们会在声音线索的牵引下,以观众的视角去实地寻访,以实情实景勾起当年的回忆。当事人或其亲人的出镜讲述,也让人物更加鲜活生动,故事更加丰满。
节目中很多细节值得拿小本本记下来,有涨姿势的,也有让我“破防”的。
举几个例子——
小时候看《地道战》,就觉得我们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一条条小小的地道,竟然能形成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神奇又强大!
看了节目才发现,电影里一点都不夸张。
单县张寨村家里的地道户户相通,箱子里、灶台旁、锅炉里都藏着“宝藏”。
看到寻声团通过隐蔽的地道口进入神秘地道,再唱起儿时歌谣,“小板凳,般般长,八路军里本领强……”更有感觉了!
另一期节目里,于毅、王晓龙在费县薛庄火红峪村找到了抗日女英雄辛锐曾经藏身的山洞。
刚开始听到山洞,我下意识以为是武侠剧里常见的那种能藏身、能“打坐练功”修养身心的山洞。
直到他们下到洞中实地探访才发现,明明只是几块大石头撑起的空隙,一个“坑”。别说休息走动了,人待在里面只能蜷缩着身体,连坐起身都很困难。
而当时身负重伤的辛锐,却在这里足足待了16天!
弯着腰走了一趟“山洞”之后,寻声人王晓龙的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掉,荧幕前的我也忍不住鼻酸了……
还有93岁老战士郭发增爷爷的故事——
17岁从军,历经数场战争,从青春年少变成白发苍苍。
听他回忆那段历史,哼唱起《换枪歌》,眼泪不自觉流了下来。
即便节目看完关掉视频,也会在某一刻,脑中又响起他老人家字句铿锵的那句:
“打死我,我是个烈士!我也不能让敌人活埋我!”
再次泪崩。
如果说老歌新唱带来的是第一重视听感官的冲击,那么,这些真人真事真细节,带来则是心灵上的第二重冲击——它会久久在人心中回荡。
记
“记”是记忆,也是记录。
节目中既有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和伟大付出,也有发生在当下的不该被忽视的发展成果——两者交相辉映,更拧出一股“后劲儿”。
作为吃货,本院必须举个例子:
山东煎饼,一道山东人的传统小吃,现已经是全国各地上班族的早餐必备。
一张饼皮卷一切,大葱、薄脆、咸菜、辣椒酱......用料实在,口感丰富,关键还方便。
而在“煎饼大嫂”徐海霞这儿,山东煎饼再也无法低调了。
只见她一双巧手,一张张薄饼就被卷成了万紫千红的玫瑰花、牡丹花、桃花......
面糊是土蜜蜂和糯米粉熬制的,颜色是用火龙果、黄桃、紫薯等水果蔬菜的天然色彩染成的。
吃起来美味,看起来惊艳!
正值建党100周年,身为沂蒙人的徐海霞又出大招。
用9900朵煎饼花制成了一个绵绣花球,来为党庆生,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样朴素而深沉的爱面前,现代男女用来示爱的999朵玫瑰瞬间就不香了。
经央视点赞后,“山东煎饼花”最近也在网上出圈了。
上了微博热搜:
评论里一片叫绝。
有为民间高手的手艺点赞的,有被煎饼花美到的:
还有不少人和院长一样,看着看着就饿了:
山东煎饼做成花,赏心悦目之外,附加值也大大增加。
在节目里,徐海霞骄傲地说:
不光自己收入很高了,还带动了周边的姐妹们致富。
另一边,德州乐陵人的生活也大不相同。
八年抗战期间,山东抗战的第一枪,在乐陵的一片枣林里打响。
当地两千多名村民,以枣林作为掩护,用铁耙、土枪等武器阻击日军。
抗战期间,八路军吃不上粮食,全靠枣林里的枣子果腹充饥。
一把鲜甜的枣子顶得上一斤粮食。
乐陵的枣树也因此被称作“铁杆庄稼”。
如今,乐陵百枣园含有全国596个枣树品种,是国家级枣树品种种质资源库,成为当地人致富的经济支柱。
劳动人民靠着勤劳双手和智慧,将薄利的传统产业升级成为更加赚钱的特色产业。
为自己、为家乡,创造更好的生活。
与爱国抗战时期相比,这依旧是沂蒙精神、“枣林枪声”的赓续,是中国人不变的奋斗精神。
看得人一样的热血和自豪。
以歌为引,以情动人。
尽管节目时长有限,带给我的震撼和冲击却是无限的。
也因为从感官到内心的重重冲击,让音乐和故事火速出圈。
抖音上,唐朝乐队重新演绎的《国际歌》破千万播放量,病毒式传播一夜翻红。
微博上,网友们真实的感受,让节目热度迅速攀升。
与《寻声记》相关的话题阅读量突破4亿。
#在黄河入海口唱响国际歌#等话题直接冲进上升榜,成为网友大喊“爷青回”的高燃回忆杀。
数据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节目的灵魂被听到、被看到。
那首中西合璧的《沂蒙山小调》,勾起了许多人的乡愁,让人陷进去了……
郭发增爷爷的歌声,既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受到老一辈革命者的伟大,也再次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
“因为有你们,我们国家才能安定幸福”
“向英雄们致敬,你们辛苦了”
……
看到发自肺腑的字字句句,我想,这才是《寻声记》最动人也最深远的力量。
有意思的是,刷评论时看到很多网友打趣——
“山东卫视站起来了!”
没错,《寻声记》和它讲述的故事,就诞生在山东这片红色热土上。
是不是“站起来了”,还没法太早下定论。但能看得出,节目只要用心、走心,就能得到观众发自内心的欢迎。
节目先导片开头,有一段我很喜欢的话:
有些声音,只能用耳朵听见;有些声音,只能用心听见。
有些声音,会响一阵子;有些声音,会记一辈子。
我希望更多人看到《寻声记》这档宝藏综艺。
也相信它会成为“传声筒”——
让更多的人听见时光的声响,追寻过往,致敬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