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TAS榜单第一天碟 企鹅三星名碟 诺德:舞曲集
阿诺德指挥伦敦乐乐团-Malcolm Arnold: English & Irish Dances; Scottish & Cornish Dances; Sarabande & Polka
专辑名称:Malcolm Arnold: English & Irish Dances; Scottish & Cornish Dances; Sarabande & Polka
演 奏 者:阿诺德指挥伦敦乐乐团
唱片编号:SRCD201
发行公司:Lyrita
专辑介绍:
阿诺德善于把握舞曲的节奏,他创作的舞曲很有名气。阿诺德创作的《英格兰舞曲》一共有两套:第一套,Op.27,作于1951年,第二套,Op.33,作于1951年。《4首苏格兰舞曲》Op.59,则作于1957年。阿诺德的英格兰、苏格兰舞曲的版本,首选阿诺德自己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的版本,Lyrita公司,CD编号SRCD201,这张唱片上,除了《英格兰舞曲》第一、第二套,还有《4首苏格兰舞曲》、《4首康沃尔舞曲》(Op.91,作于1966年)、《爱尔兰舞曲》(Op.126)。Lyrita公司的录音素来非常好,这张唱片,一边是定音鼓和小鼓迷人的节奏,另一边是非常饱满,如谁一般弥漫的弦乐。
这张唱片据说是发烧迷们头痛的来源,因为他是检验音响质地的试金石,对音场和中、低频的感觉,用这张唱片一试就能试出来。他曾被美国PAS发烧榜排为发烧名片第一位,《企鹅》评为三星。
这张唱片是音响迷头痛来源之一,因为只要苏格兰舞曲那一面的定音鼓及小鼓一打,音响系统的缺点便暴露无遗,如暂态不佳、速度太慢、中低频有膨胀感等等。甚至可以拿来试左边的弦乐是否量感足够。不要怀疑它的录音,这绝对是第一流的。——《美国两大发烧天书榜单》
本碟的节目,是由廿二首充满民族风格的交响舞曲组成,音乐充满趣味性。大编制的配乐包含了各式各样铿锵光辉的效果,生猛 *** 。此外,抒情述人的旋律也俯拾皆是(如En-glish Dance No.3中那令人陶醉的弦乐诗句)。Arnold本人是位小号高手,曾是伦敦爱乐团的成员。多年的演奏经验使他在谱写铜乐组配器方面有高人一等的品味和煽动性——最 *** 的乐章,可在几节Cornish Dances里欣赏个痛快。Arnold指挥自己的作品绝对胜任,LPO的演奏亦臻世界级。事实上,要拣另一张音乐同样生猛而又可随时喜欢逐段听的天碟,好难了。
马尔科姆&S226;阿诺德(1921~2006) ,英国当代作曲家,1921年出生于英国北汉普顿。阿诺德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师从Gordon Jacob学习作曲并跟随Ernest Hall学习小号演奏。1941年他成为伦敦交响乐团的铜管乐组中的一员,到了1943年他便跃居乐组首席位置。二战的后期他服了2年兵役后在和BBC交响乐团短暂合作了一个乐季后,1946年最终还是回到了伦敦交响乐团。此时,他的音乐重心已经转到了作曲方面,并且已经创作出了相当多引人注目的作品,如1946年首演的《侏儒序曲》。同年,阿诺德赢得了一份“门德尔松音乐奖学金”,这吸引他在意大利留学了整整一年,回到英国后他决定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作曲方面,而他在世界顶级乐团作为首席乐手的经历给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很快便以流畅的曲风和绚丽的管弦乐编曲技巧在作曲界打响了名头,很多作曲委托找上门来。阿诺德的音乐根植于英国的民歌和舞曲,其特点是音乐纹理清晰,音乐形象鲜明,其作品常常呈现十分惊人的动态效果。他的作品体裁十分广泛,包括9部交响乐,2部歌剧,20部协奏曲、序曲和管弦乐舞曲,2部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室内乐、声乐作品以及管乐作品。在他多产的作品目录中,另有多达80多部电影配乐,其中当然包括195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的《桂河大桥》,这部伟大的作品是作曲家仅仅花了10天写就而成的。马尔科姆&S226;阿诺德先后荣获多所著名英国学府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尤其在1983年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授予的终身教授的头衔 。1986年他获得“Ivor Novello Award”颁发的英国音乐杰出贡献奖。1993年他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爵位。Sir Malcolm Arnold是继埃尔加(Edward Elgar)、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之后,最伟大的英国作曲家,也是直到21世纪仍然健在的古典音乐界的一尊活化石。
阿诺德追求作品的色彩感和旋律的新颖,还创作过电影配乐,比如《桂河大桥》。阿诺德创作了有编号的交响曲8首,另有《玩具交响曲》(Toy Symphony),Op.62(1958年);《铜管乐器交响曲》,Op.123(1979年)。有编号的8首分别是:《第一交响曲》,Op.22,作于1951年;《第二交响曲》,Op.40,作于1953年;《第三交响曲》,Op.63,作于1954年;《第四交响曲》,Op.71,作于1960年;《第五交响曲》,Op.74,作于1961年;《第六交响曲》,Op.95,作于1967年;《第七交响曲》,Op.113,作于1973年;《第八交响曲》,Op.124,作曲年代不详。
Lyrita唱片公司创建于1959年,以录制英国现代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为其特色,曾为阿尔文(Alwyn)、阿诺德(Arnold)、巴克斯(Bax)等英国现代作曲家录制过各自的作品。该公司在唱片的录制和制作过程中非常注重音质,其唱片以其优异的音质闻名于唱片界。这家英国唱片公司小厂一共大概也只出了一百来张唱片,而且全市英国作曲家的英国乐团的演奏。它的录音非常自然,气质上接近英国的EMI,都有极温暖的音色和很自然的空间感。他其实并没有激烈的大幅动态或夸张的音场,但是乐器的音色十分漂亮,尤其是弦乐,非常接近音乐会现场的声音。
注意,这是一张在“TAS” 榜上曾雄踞第一的名盘, 是不折不扣的发烧天碟! 作曲兼指挥马尔科姆?阿诺德,1921年生于北安普敦,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作曲家。苏格兰舞曲是18世纪末 在 英国和欧洲盛行的一种快节拍 舞蹈音乐。阿诺德的这些曲目 恰好鲜明地体现了苏格兰民 族 豪放开朗的个性和他自己善于 把握节奏的特长,听来极具广阔.迷人的草原风情,旋律美丽 到了极点。由于其中加插了不少爆棚 片段,节奏与气氛亦甚为紧凑、火爆。“T A S”榜榜 主H.P对LYRITA公司十分欣赏,其唱 片常上“TAS”榜。
这张唱片录制于1979年和1990年。1979年部分是模拟录, 音(封底已打星号),1990年则以 纯数码方式制作。据内部资料, 模拟录音部分在当年是请 Decca的头牌录音师Wilkinson 操刀的,美国发烧界龙头老大Wilson先 生普为我亲自演示此 碟,面对他120万元级的“尊皇” 喇叭、一边是定音鼓和小鼓坚 实、内力无穷的迷人节奏,一边是非常饱满,如水一样浸漫开来的弦乐,我差一点感动得失 态流 泪,那种单场的表现和中 低频的美妙,后来令我常常在梦中回味。那么DDD部分的录音怎么 样呢?回答是:同样令人 难以置信的好!
这张Lyrita唱片可谓是无人不晓了。由于大家心知肚明的原因,现在要寻找、购买这张唱片的难度是十分十分大的。
我觉得很有趣:我见过很多绝版的珍贵CD,想找这些CD的人很多,因此从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也很多。不过我觉得这张Lyrita唱片的“传奇色彩”最厉害——我见过有人为了得到这张唱片,不惜低声下气地在网上求人;也见过有人得到这张的二手货之后,对出让者毕恭毕敬的奴才相;更甚者还有人为此吵架,几乎大打出手。看回这张CD本身,舆论界各大评论几乎都把能找到的赞美的形容词都用上了。Lyrita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破产导致的绝版更加让人觉得这张CD是可遇不可求、有价无市的东西。
当然,对于买唱片时间较长的音乐爱好者来说,由于Lyrita没破产之前此唱片不难买,所以尽管Lyrita的唱片贵,但也几乎资深者人手一张。
以上种种情形的副作用是有的——有不少人事先把这张唱片的效果看得太高,脱离了人类录音技术的实际,所以千辛万苦弄回来聆听之后对此唱片有“名不副实”的感觉。
不管怎么说,Lyrita的这张唱片,不仅是“音响的试金石”,还是“爱乐者人格、尊严的试金石”。有一些人能够过第一关,但是却在后一关里露出了本相。
现在看回这个录音本身。稍微介绍一下Malcolm Arnold本人。生于1921年的英国北安普敦,在皇家音乐学院就读,科班出身。40年出任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小号演奏职位。这段经历对Arnold的创作风格影响颇大。Arnold的作品对于铜管有大量的运用,也很有其本人的特点。这些舞曲作品写于1951,1957,1966年,还有Irish舞曲写于1986年。让铜管比较弱的乐队去演奏这几首苏格兰、爱尔兰舞曲,效果肯定是不堪入耳的。事实上,本片中Cornish Dances,我第一次听是在BBC的一张唱片里,由Faron指挥BBC North Orchestra的录音。BBC北部的乐队明显比不上LSO,在BBC的录音里,铜管组表现让人提心吊胆,真怕什么时候“跑了调”、“放了炮”,让人觉得是在听我国的交响乐团那样的水平。所以我一听Lyrita这个录音,精神立刻为之一振——LSO的铜管组水平绝对一流!我一位朋友在交响乐团里任圆号职位,他是专业人士,听了之后能够给出很有见地的评价。我记得他说过一点,Arnold这几首舞曲里的圆号部的偶然几下“装饰音”,难度很大,稍微不小心就会放炮的。而Lyrita这个录音里的LSO圆号演奏这些装饰音,竟然好像弹钢琴那样顺手拈来(钢琴里装饰音只要两只手指依次一颤就行了),绝对是令人佩服的。
这张唱片的录音效果是顶尖的,也怪不得为什么这么多评论都一致说好。我觉得,只要你事先不要幻想这张唱片怎么怎么样,你实际去听一听,感觉肯定是相当好的。
Lyrita录音的特点就是声音比例恰当,动态大之余细节却不少。我评论乐队录音的一贯标准就是看长笛声部。Lyrita这张唱片的长笛声部,虽然细节交待不及CBS的Walter录音那样惊人地清晰,但是也是让人无可指摘的了——起码与听现场音乐会比起来的感觉差不多。至于弦乐组的声音,那就是实在太美了,有人形容说“像水那样弥漫开来”相当贴切,听听苏格兰舞曲第3段那个小快板(我觉得奇怪,其实这段是一段旋律优美、稍带忧郁感情的抒情乐段,听不出小快板的速度来——可能是Arnold为了细腻地表现出乐音的变化采取的措施),弦乐与木管的声音能让人产生“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感觉。
我这段时间比较喜欢听CBS的Walter录音、Decca这些唱片,CBS录音固然出色,但是低频却是欠缺了一点,Decca声部平衡好,但是中高频段声音稍微有点“硬”的感觉(这个也是Decca录音的特点)。而Lyrita这个录音就综合了上述的优点,避免了其中的缺点,接近完美。
论作品演绎,我想这张唱片是永远居于第一位的。没办法,作曲家亲自指挥自己的作品,加上是和他本人熟悉的一流乐团合作,成就地位当然是有“特权”的。你可以说别的指挥家的演绎很有特色,很正宗,但是Arnold本人这个录音应该是“首先推荐”的。我想,如果人类掌握了“时间旅行”的先进技术,然后把Beethoven从19世纪拉到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让他排练乐队,然后用一流的录音技术录制“贝多芬亲自指挥自己的交响曲”的唱片,所有其他指挥家的演绎、录音都得俯首称臣,至少在“正宗性”上,如果贝多芬对自己交响曲的理解都不算“最正宗”,那么难道会有其他人对贝多芬作品的理解“超过”贝多芬自己?所以如果想听“最正宗”的Arnold交响舞曲录音,当然一定要听这张唱片。何况此唱片的录音也是处于“顶尖”地位呢!
说起这张唱片我想再说说我的一个观点。接下来请大家看一段描述,虽然这段描述与音乐的关系不大,但是却决定着我后面要表达的观点。
在上个世纪,物理学家从理论上推出了,我们所谓的“宇宙”,应该有10维。我们现在能感受到的,空间有3维,再加上时间1维。还有6维在哪里呢?具体来说,应该有两个宇宙,一个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4维,还有一个就是独立的6维宇宙,我们这个4维的宇宙不断膨胀,把6维的那个不断压缩,所以现在4维的宇宙相当巨大而6维的那个相当小,小到不到一个原子那么大,人类现在没办法探测到。
这么一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很多在我们这个3维+1维空间里不相关、很复杂的东西,如果放到高维的空间去观察,将变得统一、简单。举个例子,古埃及人认为大地是平坦的,所以他们解释“季节变化”的时候,相当晦涩、勉强——这是因为他们只考虑“平面”,是二维的。但是用航天飞船把古埃及人送到太空里,让他们知道地球是圆的,让他们用三维空间去考虑,我想他们很快就会明白原来地球上四季交替的原因竟然是如此简单明了。再比如,看看池塘里的金鱼,它们只认为“宇宙”就是它们身处的池塘,金鱼里的“科学家”们会向所有金鱼说,世界就是这个池塘。现在如果我去晃动长在池塘上面的荷花,那么池塘中的金鱼就会看到,莲花的茎莫名其妙地自动晃动起来(它们看不到,也不知道水面上的人或者荷花),于是金鱼中的“科学家”们就会费心思地想出一套晦涩理论,想尽量去解释“荷花茎自动晃动”的现象。如果后来我把其中一名“科学家”从水里抓上来,让它看看,它就会知道:其实它本来所以为的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世界”,荷花茎自动晃动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其实就是人动手去摇动它。所以说,观察的空间维数提高了,很多原来奇怪的神秘的、复杂的、毫不相关的事情竟然是相当明显的、简单的、统一的。
以上我所说的似乎与音乐艺术毫不相关,其实并不然。看看这张Lyrita唱片里,有English Dances, Solitaire, Irish Dances, Scottish Dances, Cornish Dances,每个结构不同,所采用的节奏形式也不同,如果把乐曲分析逐一写下来,看上去肯定是复杂、不统一的,很难掌握透彻。事实上,古典音乐的理论之所以如此庞大、复杂,我想可能都是由于上面我所说的原因。不过,自然科学要达到上述这个高度,尚且要花费这么多科学家的心血;要想在人文科学上达到“高度统一”的程度,其历程之艰辛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可能有人会反对把所有文化统一起来,但是要注意到我所指的“统一”,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指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看这些不同的文化,尽管“局部上”,各种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是我站的高度高了,“一览众山小”,所以对于各种文化的异同,我看起来就明显多了,也容易掌握了,对它们的理解也由此深刻多了。
看完记得点“分享”+“赞”+“在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