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了一条名为“有什么讨厌的歌曲”的问题。
在下面高赞回答中有个兄弟提名“生僻字”。
深得我心啊,我早就看它不顺眼了。身为一个键盘侠、一个杠精、一个酸腐文化的继承者、一个深受古典思想学术荼毒的男人,我不得不在此,也说上那么一两句。
从哪儿说起呢,我记得啊,那个兄弟他的理由是“歌词无意义”、“强行押韵”诸如此类。
不过,虽然他不说,但我也能感觉出来,似乎“讨厌某些外放声音的抖音用户”也是一种原因。
这个我们不做讨论。
那么先说说这个“歌词无意义”,我的观点是“词,必须有文学性、艺术性。”
从唐代以前,律诗还未被定型,那时候流行的就是“格诗”。所谓“格诗”,即是风格、风骨。
从诗经开始,直到唐代都是这种不定形式的、具有意义的诗歌。而这种意义可以是传达感情、描述事件、描述物体、抒 *** 怀等等。哪怕是诗经中独唱形式的民歌,在当代也有着寄托思念,表达思念的意义,放在现代,也具有提现风俗的时代性。
在此,我要特别说一句,可能有些人说“诶我们再说歌词,你说这些干什么?”
其实,我说的这些诗,诗经300多首,乐府歌曲,长短歌行,大多都可以唱出来的,他们,是当代所谓的“歌词”。
再到大唐,我们从敦煌窟里发掘出的许许多多曲子词,那都是有意义的,甚至出现了许多提现历史情节的、“非天子不舞”的曲词。
但是!但是!在其中某个时期,出现了一些我很不喜欢的东西。他们没有意义,为作而作,满篇软媚艳俗。厌恶至极,这是一阵不太好导向的诗风。
历史把它叫做“陈梁体”。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年代。这种诗就是当朝重臣,皇帝,游园嘻戏,踏春郊游,遍布在觥筹交错间,宫女撩舞间,在时代将更换的情况下诞生的,专门为皇帝、宫女们的雅兴所作的诗。
这种要么描写“笙旗”,要么吹吹“天子”,要么夸一夸“金銮凤阙”的诗,着实毫无意义。
这就相当于现代“直播吃屎”“直播司马”等为了钱权所卖弄的“艺术”一般。
我很赞同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虽然不至于发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作用,但也要“其言质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不过宫体诗虽然内容无意义,但作为历史的考证,以及词汇的丰富,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即是辞藻过于媚俗,相信我,你一看就觉得有种在黄金珠宝胭脂粉堆里的感觉。
而生僻字就是所谓的“强行押韵”将一堆生僻字里寻找几个结尾押韵的凑在一起形成的歌词。你看除此之外,那些情歌也在强行押韵。但最起码,情歌是在抒情,是在叙事。相当于“感怀诗”“咏史诗”一般。
简单的从现代各类教育课本、词集诗集评注、各类网站(知乎、豆瓣)、影视剧改编、出现在人们言谈等情况下的出场率就可以看出,这些无意义之词留下的数量何等之少。
而留下的都是什么呢,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的抒 *** 感,表达思念。
也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遥想当年,小乔初嫁了”的感怀古迹、提醒世人。还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爱国抱负……
不具有流传性的东西,便是时代的抛弃物,既然是时代的抛弃,便在各种意义下显得毫无价值。
虽然现在我们了解它,但也是作为体现时代的方式,就像史书一般,体现当时的文学导向,朝堂风气等等。
至此,无人问津便可以提现他们的毫无价值,当代的红火,只能说明时代的腐朽,而真正流传下的东西,才是时代的价值。
对了,特别说一句,花间派和他们是不同的!
但是,对此,我也有赞同的地方——“文学的教育性”
是的,即便我说的他一无是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教育性。
它在摒弃古典死记硬背的形式,以一种类似顺口溜的唱歌形式,让听着可以很方便很顺利的记下生僻字。
第二,他也让许多对此不感兴趣,而对歌曲感兴趣的人产生对生僻字的兴趣,以至于产生对中国国学的兴趣。
不过我希望,以后还是少出现一些这样的东西,要我说啊,那些情情爱爱的情歌,都要比他们好得多。
就像李清照之于花间派,李清照虽不逃“闺阁气”,但也时而颇有抒情意味,它不是一般的闺阁诗,而是具有历史的时代性(靖康之变)的婉约词,不同于温庭均单纯的桃花柳畔、红烛帐暖,它显得更加“正派”
,雅俗共赏,甚至起到了启发辛弃疾等爱国词人的作用。这就是李清照的艺术性和社会性、教育性。
虽然同样是情情爱爱,李清照是死生契阔,战死襄阳的“郭靖黄蓉”。
而花间词是“花千骨”一流。
总得来说,对于教育性方面来说,“生僻字”这种形式是值得肯定的。
对于艺术性、文学性、时代社会性等身为“词”所必要的属性来讲,“生僻字”简直是一坨屎。
反正我是这样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