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最近播出的结拜三兄弟的电视剧(讲三兄弟结拜的电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最近播出的结拜三兄弟的电视剧(讲三兄弟结拜的电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最近播出的结拜三兄弟的电视剧(讲三兄弟结拜的电影)

一个好汉三个帮,说起毛主席,都会想到周总理,朱德老总等人,正是在这些得力干将,同志的协力下,毛主席才能创下这样一番伟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毛主席还有两个结义的哥哥,这两个人并没有什么显赫的身份,一个是贫农,一个是铁匠,但毛主席依然与两位结义大哥保持了几十年的感情。

毛主席

*** 参军 红枫三结义

鲜为人知的是,毛主席曾经短暂地当过半年的兵,那是武昌起义刚刚打响的时候,毛主席还是个中学的学生。当时有一位革命党人来学校向师生们传播革命思想。

少年 *** 听得热血沸腾,对于革命十分认同也心向往之,于是决定投笔从戎,在这个乱世之中用自己的切身行为为革命尽一份力。

但在第一步, *** 就遇到了困难:没有担保人。

当时的新军为了保证士兵的素质,有一个规定,就是新加入的士兵必须又可靠的熟悉的人为他做担保,只有这样才能加入革命军。如果不这样做,革命军的队伍里很可能就会混入奸细来。

可 *** 当时不过是一个从外地来求学的学生,熟人都没几个,又有谁能为他担保呢?于是他开始跟负责招兵的人讲道理,希望可以为他网开一面。当时的 *** 还年轻气盛,所以说到后来双方几乎就要争吵起来,这就引起了朱其升的注意。

朱其升很好奇,打仗那么苦, *** 一个学生为什么不好好在教室里上课,想来参军呢,这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么?

青年 ***

于是他便上前与 *** 攀谈,问他为什么一个学生想要参军呢?

*** 的回答掷地有声:“为革命而尽力!”。朱其升在部队里并没有什么职位,自己也没有文化,所以对革命不革命的,也没什么概念,但他被 *** 所感染了,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得为眼前这个学生做一些什么。

如果说 *** 是想为革命尽力的话,那么他想为 *** 尽一份力。

朱其升担心自己一个人做担保还不够,又找了彭友胜帮忙,在说明情况后,彭友胜也对 *** 颇有好感,愿意帮这个忙。

这就是三兄弟的第一次碰面。

有了朱其升和彭友胜两个老兵的担保, *** 以“毛润之”的名字进入了革命军,成了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的一员,成了一名列兵,一个月的饷银是7元钱。

经他们上级批准后, *** 便用“毛润之”这个名字编入革命军,被编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名列兵,月饷银7元。

少年 ***

入伍后,负责训练 *** 的也是朱其升, *** 并没有让朱其升失望,不管是基本步法还是射击的基础, *** 都学得很快,朱其升只要稍加指导,他就领会了。

但更让朱其升和彭友胜惊讶的还是 *** 的成长速度,起初他们还担心 *** 一个文弱的书生能不能吃得起苦,跟得上训练的节奏,没想到才几天的功夫, *** 就成了标兵,训练认真,动作标准,彭友胜也经常让 *** 为其他战士做示范,让其他人以 *** 为标准。

当时很多人参军不过是想要混口饭吃,而 *** 则是心怀理想为了革命,表现自然是有天壤之别。

除了训练外,年少的 *** 当时就表现出了领袖吸引人的特质。

当时的 *** 很迷恋《三国》、《水浒》还有《西游记》,在学校的时候就经常讲给同学听,还与同学就小说的内容进行讨论,到了兵营也一样, *** 经常给同宿舍的士兵讲书里的故事。

*** 的口才很好,讲得绘声绘色手舞足蹈,比一般的说书先生说得还带劲,所以士兵们都很爱听他讲,有些故事要他讲了一遍又一遍。

所以很快,在训练场上 *** 成了标兵,在生活中成了宠儿。特别是引他入伍的朱其升和彭友胜对他格外地呵护有加。两个人知道 *** 喜欢吃红烧肉,所以有时候部队里有犒赏,他们都会把碗里的肉夹给 *** ,天冷了还会把自己的厚衣服给 *** 穿。对待 *** 就像对待自己家里的小兄弟一样。

*** 也不会因为自己比别人有学问而轻慢了别人,对于朱其升和彭友胜也十分的尊敬,三个人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感情越来越好。

有一天, *** 照常跟朱其升和彭友胜讲《三国演义》的故事,讲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个人都心潮澎湃, *** 提议说:“附近没有桃园,但有红枫,如果两位不嫌弃我的话,我愿意和两位哥哥结为异姓兄弟!”

朱其升与彭友胜听了也是欣然答应,三个人就学着书里的样子,在枫树前一起跪下拜了三拜,从此结为兄弟。

桃园三结义

*** 将领 彭友胜

*** 的军旅生涯只持续了半年,1912年春天,孙中山与袁世凯讲和了,战争也就打不起来,很多的新军原地解散了,本来 *** 是有机会凭着优异的留在部队里的,但在经过这半年的经历,他明白还是学习知识更加的重要。

革命需要枪,也需要知识的武装,现在国内的革命事业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他觉得继续读书,充实自己,从书本中寻找答案,寻找中国的出路。

在 *** 离开时,朱其升和彭友胜为他办了个“饯行宴”,三个人一起吃了顿饭, *** 最爱的红烧肉,自然是少不了的。

吃完饭后,彭友胜知道 *** 是个穷学生,不管是买书还是其他都需要不少钱,于是又给了他两个银元。

在 *** 离开部队后没多久,朱其升也复原了,他自知自己的性格老实忠厚,实在不是一个当兵的料,还是回老家做农民更适合自己,于是回家务农打铁为生。

而彭友胜则继续当兵。从此兄弟三人,各奔东西。

毛主席在延安

关于当年结义的事,朱其升和彭友胜觉得不过是 *** 还年幼,一时兴起罢了,尤其是在 *** 后来成就越来越大,三个的地位越来越悬殊,他们也不敢再提当年的事情。

可没想到, *** 却一直还是拿他们两个人当兄弟,几十年过去了,感情也没有变。

在三人分别后过了十多年, *** 和彭友胜又相遇了。当时的彭友胜已经在国民革命军做到了少尉排长,而 *** 当时则是来广州主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

彭友胜在报纸上看到 *** 来广州的消息,喜不自胜,特意洗漱干净,换上新衣服来找 *** 。

虽然十多年没见,两个人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对方,相处起来也没有任何的隔阂,仿佛昨天两个人还一起在兵营里训练。

以前两个人在一起,都是 *** 在讲,彭友胜在听。这一回,彭友胜激动地跟 *** 讲着自己这十几年的经历,遇到的人和事, *** 认真地听着。

在听完彭友胜的经历后, *** 也开始跟他讲自己现在所做的事业,他想要领导的革命,并且希望彭友胜能留下来,和他一起干革命。

或许是 *** 讲得越动情,彭友胜就越自卑吧,在他的理解里,革命是只有像 *** 这样有文化的人才能干的事情,自己字都不认识几个,还学人闹革命。

起初他确实可以凭着与 *** 的这一层关系留下来,但之后呢?还是一直赖着 *** 么?所以思来想去,他还是拒绝了 *** 的邀请。

只是,他想错了,干革命,靠的不是文化,是决心,多少有文化没决心的人最后背叛了革命。

彭友胜的拒绝并没有影响到两个人的感情, *** 也很理解他的顾虑,毕竟当时的 *** 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毛主席

这一次短暂的重逢后,彭友胜不知道,这就是两个人这辈子最后一次见面了。

之后彭友胜又在战斗中立下了不少的战功,升到了副连长的位置。彭友胜是升了, *** 却越来越 *** 了,心灰意冷的彭友胜选择了复原,回到了老家衡东县务农。

1949年新中国成立, *** 当上了国家主席的消息也传到了彭友胜的老家衡东县。

得知这个消息后,彭友胜也是无比地欣喜与自豪,就像是自己家的兄弟有了出息。他逢人就说自己和 *** 当年的事情。

说得多了以后,质疑的声音就来了,问他既然关系这么好,为什么没有跟 *** 走呢?人家现在是主席,你一个贫农,人家还认你么?

两个问题呛得彭友胜哑口无言,想起当时在广州 *** 邀请自己一起干革命,自己却拒绝了的事情,彭友胜也是懊悔不已。

毛主席

彭友胜不是贪生怕死之人,在 *** 军中也是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的,可惜跟错了组织。如果他当时真的跟 *** 走了,不说当上十大元帅,当个团长肯定是完全有可能的。

现在又过去了这么多年,两个人的地位差距已经是云泥之别, *** 还会认自己么?这个问题在彭友胜的心中不断盘旋着。但光想也不是办法,他决定给 *** 写一封信。

1951年,土改工作也在彭友胜的老家展开了,当时是贫农的彭友胜家分到了土地和耕牛,改变了他家的处境,所以他想借这个机会给毛主席去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在信中,他表达了对国家的感谢,说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想要见到毛主席的心情以及委婉地请求毛主席可以为他谋一个差事,之前他拒绝了革命事业,这一次他想为国家尽一份力。

信寄出后,彭友胜才知道什么叫度日如年,他每天都在等着回信,不知道毛主席会不会看到,看到了又回不回理睬。

还好,这封回信没让彭友胜等得太久。

在信中,毛主席也表达了自己收到彭友胜来信的喜悦,并说分田地,那是经过人民群众同意的事情,至于工作的事情。毛主席建议彭友胜如果在乡下还能维持,最好还是继续留在乡下,因为到了县里也未必会适应。

如果确实有困难,可以拿着这封信去找湖南省副主席程星龄,但不一定有结果,因为 *** 的同志对彭友胜的情况并不了解,连毛主席也已经与彭友胜分开十几年了,对他这十几年的事情也知道得不多。

所以如果要去,彭友胜需要自己向组织上说明自己的情况,包括辛亥革命时他与毛主席一起当兵的经历。

收到这封信后,彭友胜一家都开心得如同过年,不仅仅是因为毛主席给他指了一条明路,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还记得两个人的情义。

毛主席给彭友胜的信

之后,彭友胜也在生活实在困难的时候找到了程星龄,按照规定领取了每月30元的生活补助。

之后彭友胜每年也会给毛主席寄家里的新茶,毛主席不仅会把新茶分给同事们,还让办公厅的人给彭友胜回信表示感谢。

但遗憾的是,直到1969年11月23日,彭友胜去世时也没能再见上毛主席一面,彭友胜去世时85岁。

农民朱其升

和毛主席联系上的不仅是彭友胜,朱其升也在1952年通过书信与毛主席取得了联系,并且也是在同一年,朱其升还北上北京去见了毛主席一面。

这一次的重逢,两个人都已经年过半百,但40年后的再相见还是那么的亲切。毛主席以三菜一汤招待了朱其升,就像当初朱其升和彭友胜为他饯行时那样,毛主席也特意嘱咐厨房做了一道红烧肉。

这一次,朱其升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毛主席一有空就来找朱其升叙旧吃饭,聊的都是基层人民的生活,朱其升知道毛主席也是想了解底层人民真实的生活现状,所以也把自己知道的毫无保留地都告诉了毛主席。

在两个人分别时,毛主席给了朱其升500元钱,这笔钱都是毛主席的稿费,是毛主席的“私房钱”。朱其升却觉得这笔钱,自己受之有愧,自己没有为革命做过什么,却要收这么一大笔钱,毛主席提起了当年两个人一起当兵的岁月,说这与革命无关,这是他个人的心意,谢谢当年朱其升在兵营里对他这个小兄弟的照顾。

听到毛主席这样说,朱其升也深受感动,收下了这笔钱。

毛主席

朱其升回到湖北老家后,就想着能用这笔钱为国家做点贡献,于是就把附近补伞、修鞋等等的手艺人召集在一起,成立了“和平油布雨伞厂”,为当地人解决工作问题,提高手艺人的待遇。

2年后,工厂已经办得有声有色,朱其升带着工厂的照片又一次来到北京探望毛主席,汇报自己的“工作成果”。

毛主席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很是开心欣赏,说“这个工厂很不错,有社会主义的气魄”。同时毛主席也很关心朱其升的生活,叮嘱他,如果有困难,就记得来找自己。

*** 如以往一样,关心着朱其升的生活,还叮嘱他有困难可以来找自己解决。只是,朱其升这次离开北京回到家乡后,于1956年的夏天,因病在汉口逝世,享年63岁。

但朱其升在2年后,1956年因病去世了,享年63岁。

*** 、彭友胜、朱其升三人,出生不同,境遇不同,但几十年过去了,还是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毛主席不忘旧情,朱其升和彭友胜也没有因为毛主席发达了就想要来沾光,谋私利,依然想着能祖国为社会做一些贡献,这样的革命友情,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更多最近播出的结拜三兄弟的电视剧(讲三兄弟结拜的电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