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为什么有简谱还要五线谱(五线谱还是简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为什么有简谱还要五线谱(五线谱还是简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为什么有简谱还要五线谱(五线谱还是简谱)

简谱和五线谱都是舶来品,从“学堂乐歌”时期开始,逐渐在我国流传开,成为主要的记谱法,一直到今天。然而,多年来对于简谱和五线谱的摒弃和推广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针对这一老话题,笔者搜索查阅了期刊网相关文论,代表观点主要是对立的双方,一方是要坚决淘汰简谱,只推行使用五线谱,另一方则坚持简谱不能淘汰。笔者认为:简谱和五线谱本就是同根一体,是同一事物,同是人们学习和记录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人为的硬要把它看成两种事物,这种二分的认识观是错误和不可取的,它将影响我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一、同根同体,相煎何急

简谱产生于十七世纪的法国,而五线谱发展到十七世纪已经基本上比较成熟和完备了。简谱是在五线谱形成及发展了近千年后,由五线谱派生出来的一种记谱方式。最初的产生原因是为了教徒歌唱的便利。十八世纪中叶,卢梭认为五线谱记谱过于复杂,不利于大众普及学习,为减少群众学习音乐上的困难,降低五线谱学习的难度,从方便大众学习音乐的目的出发,系统化创造发展了简谱,经后继者加兰、帕里斯、谢威等人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大众学习音乐和歌咏活动的流行记谱法,深受普通群众的欢迎。寻源问宗,可以看出简谱、五线谱本就是同根一体,是同一事物的统一体系。

现代简谱记谱已发展到了十分科学和规范的程度,在记谱理论上和五线谱基本相同,如时值、节奏、调号、拍号、小节线、各种变化音记号、速度、力度、表情、省略、反复等各种记号都与五线谱相同。简谱原本是从五线谱变化创造而来,只是简谱发挥了首调视唱的特性优势,在音域不宽的歌唱和首调性质的乐器演奏中应用十分方便,且记谱方式比五线谱简单易学,方便了更多的人学习音乐。如果能掌握简谱,学习五线谱也会变得很容易,如果学会了五线谱,一看简谱自然也就明白,这也说明二者的同一性和相通性。但是由于简谱具有首调视唱特性和记谱简单易学,比线谱更适于普通大众学习音乐,在普通音乐教育和大众音乐生活中更容易成为学习音乐的工具。简谱七个数字音符的数字本身就给人有音阶和高低的音高感,熟悉简谱的人都会有这种潜在的数字音高意识,可以说看到数字音符而产生的直观音高感,也不逊于五线谱音符上下排列而形成的直观音高感,这又怎么能把直观音高感不明确的“罪名”加给简谱呢?

  从简谱的产生和记谱上看,简谱和五线谱是同一体系的一个整体事物,彰显着各自独特的优势,在不同情况的音乐实践中给人们提供相同的“工具”作用。

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五线谱和简谱就如同尺和寸的关系,二者都是人们的使用工具,都在不同的方面发挥和弥补了对方不足的重要作用。五线谱上千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比较完善的科学记谱法,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广为运用,成为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流行通用记谱法。然而,也正因为它的完备与复杂,造成普通大众学习的困难,尤其对于首调性质的音乐,如歌唱、首调乐器等。而简谱的运用,很好的弥补了五线谱的不足之处,正如“寸”虽短,却能补充“尺”的不足。简谱自传入中国以来,能够在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生活中长久不衰,与它的大众性、普及性、方便易学性等特点有很大关系,同时,中国传统音乐的首调和单旋律线条特质,也适合简谱的记谱特性。这种很有利于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记谱法,很有利于普及大众学习音乐的方式,却不断遭致要淘汰的呼声,这实在是令人想不通的。本来音乐专业学习就是少数人的教育,不同于大众型的普通音乐教育要求,难道让普通音乐教学和群众音乐活动也都像专业音乐教育要求的标准一样,那还有什么音乐“专业”和“普通”之分?

简谱和五线谱同是音乐记谱的工具,仅仅是一种记谱工具和方式而已,是音乐学习的方法和手段,而非如有些文章危言耸听“利害关系”,认为弃“简”趋“五”是音乐教育上的取“利”避“害”的关系。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记谱方式都是音乐学习的手段,那一种方便有效、实用易学,能为学习者掌握音乐服务,我们就应该用那一种,更何况这两种记谱法本就是相通的同一事物,能够掌握其中任意一种记谱方法,对另一种的学习也就很容易了。简谱比五线谱要简明易学,同时印刷、书写、记录也很方便,特别是首调唱名法,非常便于视唱和演奏单旋律,对于歌唱和单声部的旋律音乐,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记谱法。五线谱记谱功能强大、科学系统,尤其对于多声部和固定音高乐器的演奏,和声结构,复杂的复合织体结构等音乐形式表现完美,是专业音乐领域先进的记谱法。

笔者通过对搜索到相关文论的学习思考,个人认为简、线谱争论的根源是首调和固定调唱名法。牵涉到许多概念性的理解,如固定音高和视唱首调与固定调观念等,限于篇幅,不作概念释义展开。简谱的特点是首调视唱应是无争议的事实,五线谱是固定音高的特点也应无异议,关键在于识谱视唱。音乐学习者学习记谱,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视唱和演奏,视唱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首调概念是最容易和方便快捷的,固定音高乐器(如钢琴)演奏固定调记谱是最为方便,这也是简谱从五线谱体系中被独立改装出来的主要原因。五线谱也可以用首调视唱,问题在于首调视会与长期训练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固定音高位置唱名产生干扰冲突影响识谱效率。实际上,现实中有很多具有固定音高的人,也是首调概念来识谱视唱。五线谱的首调视唱,即使是专业音乐学习的学生,也要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对于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通大众音乐学习是很不实际的。

三、暇瑜互见,优势互补

世界上没有那一种记谱法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今天的五线谱在记谱上已十分完善且功能强大,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简谱的派生和流行就说明了这一点。有许多音乐工作者尝试综合简谱和五线谱的长处,改进五线谱的短处,创造性的发明改进五线谱记谱。如“标记式五线谱首调音符记谱法”,力图改变五线谱首调唱名法位置多变,很难掌握的缺点,用改变五线谱音符形态的方法,达到既能保持五线谱的优势,又能借鉴简谱长处的目的。这种改革设想仍然是弃“简”尊“五”的观念立场,然而,给人感觉更增加了五线谱的繁琐,还是不如简谱简明易学,也未能适应普通人群学习音乐的要求。还有许多改革的想法和设计,有许多新记谱法的个人创造发明,散见于各杂志中的论文介绍,如石峰的“标图记谱法”,吴道恭的“六线谱记谱法”,还有诸如“两线式”、“数字十二音式”等改革,这些良好的设想都说明了人们对五线谱不足之处的认识,反映了人们探索比五线谱更为先进记谱法的美好愿望。遗憾的是这些积极的改革均未能取代五线谱和简谱的地位,也未能普及应用。实践已经证明,简谱和五线谱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音乐记谱工具,二者同时使用,既无害又有利,何乐而不为?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Bennet Reimer)在他的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谈到“这种较为简单好记的简谱体系给了儿童一个非常实用的途径,来获得依赖记谱的两个基本功能……即使在西方,鲜有人在成功的使用五线谱方面,即能够轻而易举地、熟练地用它来作曲和表演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中国有着(或者说有过)西方国家所没有的选择——非常适合儿童需要的简谱体系……我很遗憾,依靠那种体系的选择在中国似乎已经被放弃”,他还谈到五线谱的复杂程度是满足了专业音乐的需要,对普通人学习音乐来说,是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的,他肯定了在中国学校简谱体系“给了学生一种极其有效的唱歌、演奏和作曲的工具”,而现在“这种出色的体系正被丢掉,让位给五线谱,因为五线谱倒成了更新潮的行事方式。广大中国青少年凭简谱能够轻而易举地培养起来的高水平实际应用能力……正被抛弃,代之以无穷无尽的、令人沮丧的学习五线谱的尝试,而五线谱是没有几个人会学成功,甚至没有几个人需要学的”,最后他幽默的感慨“欢迎中国加入到美国式体验中来”,言外之意,美国的音乐教育已经在这方面经历了失败的痛苦体验,中国正在步入美国的后尘。雷默的言论仅属一家之言,我们应辩证的看,但是他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深思:我们的音乐教育观念是否有问题?对待简、线谱的认识是否正确等等。

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特别是中小学器乐教学落后,这对于键盘乐器学习最具优势的五线谱教学尤为不利。目前的状况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只有部分学校能开展以竖笛、口琴之类的器乐普及教学,毋庸多言简谱是最适宜的学习工具。简谱和五线谱在我国长期并存,对我国的音乐发展作出很大贡献,这是有目共睹不争的事实。例如二胡这种乐器,在我国音乐生活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普通音乐教育中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的二胡教材多是简谱版本,很适合二胡教学和演奏中的把位概念和首调思维习惯;在专业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赵寒阳、刘长福等著名教授编写的五线谱版教材,在普通二胡教学和演奏中并不适合大众学习,只能在很小范围的专业人士使用。笔者在多年二胡教学中曾对比使用过简、线谱教材,深感五线谱记谱对于二胡教学和演奏的不便,也曾就此问题与学习二胡专业的音乐学院学生交流,几乎所有的人都反映简谱在二胡学习中比五线谱要方便很多。我们不能因为五线谱比简谱具有更强大的记谱能力,也不能以日本、越南等世界上许多国家不用简谱只用五线谱为由,更不能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就否定了简谱在我国音乐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相反,如果普通大众通过简谱学习了解更多的音乐,普通音乐教育利用简谱使更多的学生走进音乐,这对音乐的发展岂不是更为有利,也培养了 更多能学会和掌握五线谱,走进专业音乐学习的后备人才。

更多为什么有简谱还要五线谱(五线谱还是简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