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绣衣直指(西汉)
绣衣直指,也叫绣衣使者,是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特务组织。元鼎二年(前115年),当时为了解决五铢钱大量盗铸的问题,汉武帝开始使用自己的 *** ——绣衣直指。
绣衣直指其实是作为御史的一种,他们虽然身穿绣衣,但一般官位很低且不常设。汉武帝专门挑选这些人,最初只是为办理某个专案。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很能震慑大小官员。
绣衣直指最初主要是奉命“讨奸”、“治狱”,督察官员、亲贵奢侈、逾制等不法之事。他们神出鬼没,无处不在,一度非常活跃,甚至“威振州郡”,令很多不法官员闻风丧胆。后来,又参与了“捕盗”,也就是镇压农民起义。
最为人熟知的绣衣直指,当属江充。江充身材魁梧,容貌英俊,谈吐出色,是汉武帝身边的近臣,一度被任命为“直指绣衣使者”。 “巫蛊之祸”就是江充受汉武帝密令,凭借“直指绣衣使者”的特殊身份亲自搞出来的,结果逼得皇太子刘据起兵造反而死,造成宫廷人伦惨剧。
2、校事(三国)
“校事”最初四曹操设置的。他为了维护自已的统治,侦控臣下的言行,除了在以幕僚人员为主的“霸府”内首设负责谍报、通讯的“舍人”外,还以身边地位较低的亲信卢洪、赵达等组织设立了秘密间谍性质的机构“校事”。
校事的职责是为曹操充当耳目,负责监察百官及吏民,权威非常大。到曹丕为帝时,甚至发展到“上察百官,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造。法造于笔端,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顾复讯”的程度。
“校事”已经有了完善的组织编制、人员配置、领属关系和专门任务等特征。可以说已经非常接近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特务机构。
后来,东吴也设置了类似的专门的特务机构,叫做中书或典校。孙权时担任中书的是吕壹和秦博,他们不仅“举罪纠非,纤介必闻”,而且还凭借手中的侦察权力毁短大臣,排陷无辜。最后弄得“吏民皆以之为害”,在一片责难声中,才裁撤了这个机构。
3、候官(北魏)
北魏时,文成帝拓跋濬设立了“候官”这一间谍性质的机构,来监察和控制百官。《魏书·刑罚志》中记载,文成帝“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诸曹外部州镇,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志间,以求百官疵失。”
北魏候官内臣、外臣都有,职责就是通过微服私访等形式,在朝廷各部以及藩镇、乃至州府,到处打听和搜集百官的过失,为皇帝所用。
这是一个已初具“专业水准”的间谍机构,权力也是非常之大,到被孝文帝时候官被撤裁,人数已发展成为一两千人的庞大机构。
南北朝时,为了监控出任方镇的宗室诸王和各州刺史,还设置了“典签”一职,“典签帅,一方之事,悉以委之,每至觐接,辄留心顾问,刺使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典签一般也由皇帝派亲信担任,以充当皇帝耳目。
4、皇城司(宋代)
皇城司的前身是五代以来的武德司,是皇帝的爪牙,作用在与牵制“宿卫诸将”和枢密院。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由宋太宗改名。
武德司最早见于记载是在五代后唐,“武德使史彦琼者,以伶官得幸,帝待之以腹心之任,都府之中,威福自我,正言以下,皆胁肩低首,曲事不暇…” 。后汉隐帝刘承佑诛杀大臣,就是依靠武德使李业等人的谋划和实施。
北宋初年继续沿用伍德司,宋太祖赵匡胤的幕府旧僚王仁赡就曾“授武德使”,王仁瞻之后,武德使先后由亲信刘知信和王继恩出任。
皇城司在组织上,既不属于御史台等监察机构,也不受统辖军队的三衙管制,而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职责上与锦衣卫当中的大汉将军和南北镇抚司相似,一是负责宫禁宿卫皇帝安全,二是刺探情报和秘密监察臣僚。皇城司下辖探事司、冰井务。
皇城司的职权其实也是跟着形势逐渐扩张的,由军情刺探和上层官僚监控,逐渐发展到涵盖一应官情民事。真宗天禧元年,右正言鲁宗道曾说“皇城司每遣人伺察公事,民间细务一例以闻,颇亦非便”宋高宗朝,“察事之卒,布满京城,小涉讥议,即捕治,中以深文 。”
5、锦衣卫(明朝)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在诛杀丞相胡惟庸之后,将此案中立功很大的仪鸾司,改设为锦衣卫。洪武十八年(1385),在朱元璋的亲自过问下,锦衣卫的人数很快就发展到将近两万。
锦衣卫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锦衣卫下设经历司,掌管公文往来与案宗,名义上是负责公文档案之类,其实主要就是掌管由皇帝下达的案件审判的诏旨。换句话说,锦衣卫都是由皇帝直接掌握,别人不得染指。
这种诏旨,或称诏令,是专属于锦衣卫的用以执行特殊侦察和缉捕任务的指令,也可以认为是皇帝所赋予的特殊权力。因此,所谓“诏令”,既是锦衣卫的护身符,也是锦衣卫特殊身份的证明。诏令和锦衣卫一起,构成了皇权的特殊象征。
除此之外,锦衣卫还设有镇抚司。因为拥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所以具备侦察、逮捕、审讯及判刑等权力。镇抚司原本是锦衣卫的属官,但遇事可以直接奏请皇帝裁决,有时就连锦衣卫指挥使也可以绕开,被称为“诏狱”。
锦衣卫一般有明显的标志性特征,穿飞鱼服,佩绣春刀,腰间悬挂腰牌。在皇帝进行祭祀等重大活动中,只有锦衣卫可以佩戴绣春刀,身着飞鱼服或大红蟒衣,护卫左右。
另外,因为穿着缇衣,骑着快马,所以锦衣卫也被称为“缇骑”。所谓“缇骑四出,海内不安”,说的就是锦衣卫执行任务时的气场和巨大震慑力。
锦衣卫在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万历朝鲜战争中,锦衣卫就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为战争的胜利做出很大贡献。
整个明朝锦衣卫从未被废,一直到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被杀,锦衣卫前后存在了290年。清朝入关以后,还仿效明朝制度设立了锦衣卫,只不过一年后就改称銮仪卫。甚至于越南后黎朝、阮朝,由于受到明朝的影响,也设有锦衣卫。
最为人知的锦衣卫官员可能是嘉靖帝时期的陆炳,他是嘉靖帝乳母的儿子,从小一起长大。陆炳后来是官至太保、少傅、少保、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是明朝极少数三公兼三孤的官员。
6、东厂(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为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镇压反对力量,同时监视和制衡锦衣卫,明成祖朱棣设立了一个新的特务机构“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一般来说,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东厂首领的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二号人物,通常由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明代大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统领东厂。
东厂的属官包括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担任,称贴刑官。此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人员来自锦衣卫,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其实,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有意思的是,东厂大布置了大幅岳飞画像,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为的是提醒东厂办案不要徇私枉法。显然,这是一种讽刺,因为东厂在实际办案中完全背离了这个初衷。
7、西厂(明朝)
成化十二年(1476年),京城出现“妖狐夜出”的神秘之事,而妖道李子龙借此居然进入皇宫内院,虽然被锦衣卫校尉发现,李子龙被杀,但仍然让明宪宗朱见深大为不满。
朱见深认为皇宫内院都任由妖人出入,可谓到处都布满危险,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朱见深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伺察。朱见深认为汪直搜罗的“秘密消息”很有价值,要求汪直继续把这件事做下去。
第二年,朱见深趁机在锦衣卫、东厂之外,组织了新的特务机构——西厂,以汪直为提督。西厂的校尉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西厂的规模由朱见深钦定为东厂的两倍,意思就是权力要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
五个月后,由于西厂侦缉范围过广,加上触动东厂、锦衣卫权力,得罪了很多人,也弄得人心惶惶,在内阁首辅商辂等人的弹劾下,被迫取消。但仅仅过了一个月,西厂又借机重新开张。
在此后的五年里,西厂权力快速膨胀,虽然在征讨建州三卫、抵御鞑靼等军事行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由于权力过大引起了朱见深的警觉,以及朝臣的反对。此后,汪直被调出京城前往大同监军,西厂也随之解散。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1506年),西厂又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五年后,由于刘瑾倒台再次撤销。
8、内行厂(明朝)
明武宗正德初年,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权倾朝野,当时八虎之一的马永成掌管东厂,八虎的另一成员谷大用掌管新设立的西厂。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
为了改变这种荒唐的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他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还包括对东西厂和锦衣卫的监督和制衡。一时间,出现了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三厂一卫的特务机构让明朝的特务政治到达巅峰。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内行厂仅存在五年。
9、粘杆处
粘杆处,最开始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干一些伺候皇帝的杂物。康熙晚年九子夺嫡,胤禛作为和硕雍亲王表面上与世无争,但暗地里却加紧了争储的步伐。
胤禛以粘杆处的名义,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它的任务就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
登上皇位后,为巩固统治和酬谢党羽,雍正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负责人称为粘杆侍卫,由有功勋的武馆担任,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绝对亲信。
粘杆处的一般成员称为“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内务府包衣人充任,属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左右,很受信任。
粘竿处又称尚虞备用处,侍卫负责每天早晨到内奏事处接收奏折,并负责稽查官员人等,如发现奏事处有形迹可疑的人员,粘杆侍卫有权命令尚虞备用处的侍卫缉拿。
用粘杆处作为一个特务组织的名称,也许雍正是把政敌比作鱼、蝉、蜻蜒一样的小动物来撒网捕捉,或者加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