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赋能人民美好生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赋能人民美好生活的句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赋能人民美好生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赋能人民美好生活的句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赋能人民美好生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赋能人民美好生活的句子)

第四届关中忙罢艺术节开幕式现场 丁昌民/摄

汉阴县社区春晚

汉阴县涧池镇书法展览馆

第四届关中忙罢艺术节麦田里的装置艺术作品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来自陕西省的“关中忙罢艺术节 用艺术唤醒乡愁——西安市鄠邑区拓展城乡文化相互成就新路径”和“传家训、融资源、善治理、优服务——汉阴‘四链一体’公共文化新探索”入选典型案例。

陕西两案例成功入选“国字号”,是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 *** 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创新的成功实践,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西安市鄠邑区关中忙罢艺术节:用艺术激活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2022年5月23日,秦岭终南山下金色麦浪翻涌,一片丰收壮美的景象……另一边,位于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终南麦田剧场上,第四届关中忙罢艺术节在这里举行,民谣摇滚、诗歌朗诵、秦腔秦韵、现代戏剧轮番亮相,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最期待的文化活动之一。

近年来,关中忙罢艺术节凭借将“艺术+自然+乡村”奇妙融合而迅速“出圈”,为群众呈现出不一样的诗与远方,让鄠邑区的乡村振兴蕴含满满的“文艺范”。

在关中农村传统习俗中,每年夏忙之后,全村会定一个日子,统一招待亲戚来吃酒席,庆丰收,在关中方言中,这被称为“忙罢”,也叫“过会”,同时,人们常以戏曲、社火等文艺形式来助兴。

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学生们在武小川教授的带领下,以终南山为背景,以土地为依托,将麦田变为艺术空间,在这片土地上创作出大地艺术、麦秆雕塑、装置、绘画、涂鸦等多种类型的艺术作品,联合西安市鄠邑区精心打造出第一届关中忙罢艺术节。之后的2019年、2021年和2022年,关中忙罢艺术节又成功延续三届。

据悉,关中忙罢艺术节通过展演艺术、生态艺术、民间艺术、社会艺术、大地艺术的综合呈现,将麦田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展演现场,为这个即将消失的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时代形式。

活动总策划武小川教授表示,关中忙罢艺术节活动的由来,其实是美院师生实践教学延展,它是用社会学的方式,开展田野调研,来理解乡村正在发生的事情,理解乡村社会和人的故事,并以此开展艺术实践。通过举办艺术节,希望可以共同建构起新的田园生态,重新定义乡村文化精神生活,发挥村民的主体能动,塑造乡村生活新美学,艺术家们正在和村民一道,致力于此,投身于此。

2021年,西安市鄠邑区 ***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聘请“艺术村长”驻村实践,协助村级班子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为“5+N”文化艺术村落建设探索了路子。同年,西安市鄠邑区聘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庆元教授、西安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宋群、陕西省美术工艺大师傅强分别为鄠邑区5个村子的艺术村长。

为了带动更多群众参与,从第四届关中忙罢艺术节开始,还设置了乡村社区艺术项目,在蔡家坡村、栗峪口村及8号艺术公路沿线,开展特色农品展示、非遗市集等,还将户县农民画的优秀代表作品等多种题材壁画融入乡村,既美化了村庄,感染着村民,也“绘”就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曾参加过两届艺术节的杨氏木杆秤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杨卫斌告诉记者:“我之前参加的非遗活动很多,但是在土生土长的农村参加非遗活动还是第一次,感觉特别新颖,这个创意非常好,在田间闻着麦子的香味,欣赏着美院师生的艺术作品,感觉就像我们农民在过自己的节日。去年艺术节上来了很多外国友人,他们特别喜欢中国的非遗产品,不但亲自体验还现场购买,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连连称赞,我感到非常自豪!”

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文化,鄠邑区近年来着力打造关中忙罢艺术节这一文化IP,用艺术的钥匙打开秦岭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大门。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8号艺术公路为线,以蔡家坡村、栗峪口村两个艺术村长之家为带动,打造石井艺术中心、直峪艺术中心、龙窝文化园区三个中心,实现环山沿线美丽乡村连片共建,推进乡村艺术节旅游项目运营,加快艺术项目与民宿+餐饮+有机农产品+忙罢衍生品等乡村艺术游的全产业融合,通过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做美全域旅游,形成有广泛影响的文旅品牌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增加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擦亮“诗画鄠邑 品质新区”文旅品牌,推动鄠邑区高质量发展。

关中忙罢艺术节的举行,还给村民带来了实打实的好日子。以蔡家坡村为例,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0余人,年综合旅游收入14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艺术为社会、艺术为人民的文化目标。

“鄠邑区是远近闻名的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鼓舞之乡、中国诗词之乡。谁说乡村不能时尚,谁说秦岭不能共享,我们鄠邑区愿意做出自己的探索和努力。”本土长大的西安市鄠邑区委书记李化说。

经过五年四届的培育,关中忙罢艺术节已经成为鄠邑区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IP。既有力地推动了鄠邑区沿山地区的乡村发展,更全面展示了鄠邑区人民追赶超越的精神风貌,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鄠邑区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典范。

安康市汉阴县:梯次构建“四链一体”公共文化新模式

汉阴,地处秦巴腹地,因汉水而得名,崇德尚文,诗书兴盛。近年来,汉阴县通过“传家训、融资源、善治理、优服务”,梯次构建“四链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由文化行业“小循环”向社会“大循环”转变,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迭代升级,满足群众文化新需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丰厚的精神指引和文化滋养。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汉阴县是首个中国家训文化之乡。近年来,汉阴县以家训文化推进新民风价值链在当地落地生根,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的精神世界。2014年,汉阴在全县范围内挖掘、征集近百家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汇编整理、集结出版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22家家训家规,并挖掘和推广沈氏家训、吴氏家训、储氏家训、冯氏家训等。2019年,汉阴在全县范围内开设了“家训文化大讲堂”特色文化项目,将每年4月设定为“家训家风宣传推广月”,组织各类家训主题系列活动,同时,把家训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堂……传家训、重家教、正家风已蔚然成风。在家训文化的影响下,全县矛盾纠纷大幅减少,人居环境显著改观,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公益事业不断壮大,乡村文化蓬勃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进入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汉阴是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也是陕西省教育强县,文化和教育资源丰富。如何让文化教育资源充分融合,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汉阴文旅人一直在思考、探索。

“我们积极整合文教人才资源,建立全县文化人才师资库,鼓励各学校老师担任本镇、村文化艺术顾问,指导辖区文化社团建设和承担乡村文化艺术培训工作,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扎根。”汉阴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李东升说。

为此,汉阴县大力推进三沈文化、家训文化、非遗文化、书法艺术等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建立了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保障安全的工作机制,培育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教育活动品牌,推动文化实践活动和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同时,按照不同人群文化需求,用好用活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优质。该县创办于2006年的“中国油菜花旅游季”文旅系列活动和创办于2008年的中秋诗会,每年举办一次,已形成两大文化品牌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展示汉阴文化的重要窗口。2019年以来,通过打造“百姓舞台、乡村文化、民俗文化”三大平台,运用“主题文艺下乡巡演、特色文化进万家、优秀地方戏曲展演”三大活动,实施“文化点亮家园”惠民服务工程,满足了辖区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线上推出民歌、国画、书法、戏曲等艺术交流活动,线下推出三级联动的“锦绣汉阴读书会”,实现各级、各行业、各领域全覆盖。通过开展“文化智志双扶”惠民工程、“残疾人文化活动六个一”建设农家书屋,丰富了偏远镇村各类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汉阴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县,不断夯实基层文化思想基础,以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治理,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保障。

依托“321”(三线两化一平台)基层治理全国示范样板,按照“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路径,汉阴县建立 *** 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自治“三位一体”的乡村文化治理模式。各村在党支部引领下,通过广征民意、走访群众、问智贤达,把讲奉献、有威信、热情高的文化能人贤士组织起来,成立乡村文化理事会和各类文化协会组织,完善乡村文化理事会章程和管理考评机制,提升乡村文化治理质效。各村采取群众自主选举,选出“三线”文化能人担任各村网格长,发挥网格长人近地熟、自身文化素养高的优势,及时传达相关政策、镇村重大事项,组织村民学习,实现了“人从格中走、事在网中办”。

汉阴县城关镇三元村充分发挥“321”网格长乡贤文化能人自身优势,大力推行“爱我三元、文化三元、健康三元、文明三元”四大乡村文化品牌活动,提升村民精神风貌,推动形成良好民风民俗,在引导村民形成心理认同与达成价值共识中构建良好社会秩序,全面推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建设。该村还创新运行“道德银行+积分超市”,通过存美德、攒积分、取实惠的方式,引领村民主动参与 *** 维稳、治安巡逻、网格化服务等基层群防群治工作,实现了基层治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问题不上交”的目标,推动乡村文化治理达到新高度。该村连续五年全村无刑事案件、无 *** 、无安全事故,村内环境整洁,无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无忤逆不孝、无 *** *** ,民风、乡风不断向上向好发展。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李东升感慨,“依托‘四链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以文化为载体传播汉阴好声音、讲好汉阴好故事、展示汉阴好形象,把汉阴特色文化融入到各项文化活动中去,真正让地方特色文化成为引领乡村发展的新路径,切实推动地域特色文化在乡村生长发芽,让人民群众在享受高质量文化产品过程中,彰显文化自信,涵养与时代契合的精神,焕发出拼搏奋斗的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 宋光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晓佳

更多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赋能人民美好生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赋能人民美好生活的句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