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夹子音应该说什么话,夹子音百度百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夹子音应该说什么话,夹子音百度百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夹子音应该说什么话,夹子音百度百科

“鉴夹党”让夹子音这个词汇最终变成攻击女性的利器,让女性陷入自证清白的矛盾循环。

偌大一个互联网,除了1+1=2之外,可以光速达成共识的观点不多,下面可以算一条。

“只要你也讨厌夹子音,我们就是好朋友。”

根据网络释义,夹子音指人故意夹着嗓子说话,让声线变得非常细、非常嗲,让听到的人感觉难受。

厌恶“拿腔作调”的夹子音,多“正常”啊。

在抖音,夹子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累计近40亿次;热爱玩梗的B站,调侃夹子音的恶搞视频遍地开花。

目前该视频在B站播放量214万多,评论2500多条。/ 《当你有个夹子音朋友》

近日B站Up主@Thurman猫一杯 发布的《当你有个夹子音朋友》,其评论区除了一如既往地拿夹子音开玩笑的吃瓜网友,还成了无数“夹子音受害者”的大型破防现场。

“还没有夹子这个词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说我讲话轻声细语,直到夹子出来,他们都说我夹、装。”

随着该视频内容在微博热传,博主@婉司姬 给出了对夹子音在网络舆论场上最精准的演变过程——

从玩梗到羞辱,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网暴的方式有很多,“夹子羞辱”似乎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种。夹子音,真的就该人见人嫌吗?

“他们拍拍 *** 就走了,你也不会得到一句道歉。” / 微博@婉司姬

网络热门夹子音鉴定

夹子音这个词究竟是谁发明的,已然不可知,但2021年无疑是夹子音成为“万恶之源”的夹子元年。

2021年初,某短视频平台出了一项新功能,只要在@后输入关键词,就会自动出现官方认定的相关人物。

有网友发现,如果@夹子音,就会出现博主@三十七度八,所以网友把她称为“官方认证夹子”。

事实上,博主@三十七度八 更是公认的“夹子音鼻祖”。2021年5月20日,该博主发布了一条10秒短视频,说自己买了一个小风车,该视频火速蹿红并上了该短视频平台热搜榜。

“小风车,呼呼呼,阿巴阿巴”成了夹子音界史诗级巨作。/ @三十七度八

“一天不听浑身难受,一听难受一整天”的夹子音,其相关创作视频开始在各大视频平台广泛出现,一视同仁“无差别攻击”点开视频的广大网民。

同年10月,博主@聂可以 翻唱了一首“夹子音”版《MC来了》,一夜涨粉180万。之所以出圈,因为大部分网友认为这种夹子音是“有效”的,听起来自然舒服,没有过多做作的不适感,博主亦被喊作“夹子音天花板”。

不难看出,判断一个人的声音是否为夹子音,方法通常主观得非常简单粗暴:如果处于大众听力“舒适区”,那就是“有效”的甜美;反之,则是“含夹量过高”。

“有效夹子”。/ @聂可以

低,加入跟拍成本低廉。”

按此发展,“夹子音”算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网络热梗,热度一过大概率会被喜新厌旧的5G冲浪达人抛之脑后,直到“吃个桃桃好凉凉”出现。

因为过度矫揉造作的嗓音和姿态引起了网友的强烈不适,让这句话从此有了声音的博主@风小逸 账号随即被平台永久封禁,但同时亦似乎坐实了夹子音的“恶名”。

娱乐至死的无下限审丑文化被肃清,夹子音的流行也引来反思和警惕。

假甜油腻程度宛如勾兑了一吨工业糖精,成年人模仿夹子音,其行为将自身形象幼化讨好观众。

幼稚化审美催生了一群网络“夹子”,《洛丽塔》的欲望之火可能烧到现实,“从道德层面考量,夹子音应该被限制”。

从健康角度来说,夹子音也是真的“伤身体”。有很多临床证据表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喉部疾病都与不正确的发声方式息息相关。

归根到底,大家深恶痛绝的不是声音本身,而是利用声音博流量、打擦边球的行为。

但要论夹子音大流行造成的最大负面影响是什么?无疑是令天生娃娃音的朋友们处境愈发艰难。

夹子音受害者联盟

当“反夹子音”成了一种“正义”之举,夹子音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其实和“媛”是一样的。打着“抨击夹子音”的旗号,借机对女性贴上“假”“媚男”“打擦边球”的标签。

肆意横行的“鉴夹党”把女性声音分为两种:夹子、非夹子,但如果是“天生的夹子音就没关系,装的才恶心”。

于是新的问题诞生了:女性要怎么证明自己的声音是天然的?进一步,她有义务必须向质疑者“澄清”自己的声音状态吗?

一种受害者有罪论。/ 《悲伤逆流成河》

“鉴夹党”让夹子音这个词汇最终变成攻击女性的利器,让女性陷入自证清白的矛盾循环。

即使是“娃娃音代言人”林志玲,能够凭着这种甜美特色成为地图软件里的常驻导航声音,时至今日依然有人说“美如林志玲,也需要假装夹子音”。

在一次采访中,被那英吐槽“把舌头捋直了再说话”的主持人丫头,如果你的童年回忆也有《黑涩会美眉》,当然会知道她的声音天生如此。但在心直口快的“英言英语”衬托下,她是“活该被当众打脸”的对象。

今夏爆火的古偶剧《苍兰诀》,主演在热度过后同样被事后清算。从“诀症”中清醒过来的网友,开始疯狂攻击需要“有病去治”的人——说话嗲声嗲气的“夹子”虞书欣。

而在不被网络世界凝视的现实生活角落,有更多的女性面对着不同的难堪局面。

在毕业季和室友和解的小A,终于弄明白了她被莫名其妙排挤了四年的原因。室友原来一直在背地里以为她的声音是装出来的,觉得她“人品不好”,后来在相处中发现“怎么可能装这么久不暴露蛛丝马迹,声音肯定是天生的”。

只要被打成夹子音,就只有三个状态:夹了,没夹住,本音不夹装的。

高中女生罗萍萍,经常因为声音被男同学捉弄。在某次过火的恶作剧中她没忍住,很生气地大声骂了对方,反而更加“洗不白了”。“你骂人的声音明明很粗,平时果然是故意装出来的。”

有初入职场的网友,被领导批评过“声音像撒娇”,从此刻意压低声音说话,因此得了慢性咽炎。

被嗤之以鼻的“病态”夹子音,折射出的却是真正的病症——本质上始终都是对女性群体的贬低、憎恶以及加深刻板印象。

有人在开玩笑,有人却当了真。

在围剿夹子音的网络狂欢中,走向泛污名化的夹子音,让所有“具有明显特征”的女性都成了不清白的心机人士。

当夹子音成为一种选择

根据CNNIC数据,2020年我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达131亿,由此亦诞生了五花八门的“声控”流行嗓音。对于大众来说,这些声音满足了个性化的情感需求,所以有人称之为“网恋必备嗓音”。

夹子音在大众传播层面广泛散播之前,在游戏界、直播界并不算罕见。在这个人均声控的时代,和美颜滤镜一样,夹子音更像是一种“声音滤镜”选项。

在有关夹子音的形容中,通常会被说成“如果说的是日语就毫无违和感”。

日语里虽然没有夹子音这个说法,但存在着相似的概念——アニメ声(动漫音),简单来说就是像动漫人物那样发出可爱的声音。

写出《80%的人讨厌自己的声音》的作家山崎广子,长久以来在街头进行声音相关的调查,她发现大概从2000年左右起,日本女性逐渐习惯“高声说话”。

当今日本女性将原本在230-240赫兹的语调,拔高到300-350赫兹,比泡沫时代时要高出一截,经济不景气使得女性的声音变得更加高亢。

虽然这种“高声现象”并不自然,山崎给出的结论是:“高声代表一种生态,作为弱势个体,需要借此寻求庇护”。

增加女子力、动漫音,某种程度上都是日本女性包装自我的“千层套路”。/ 《カサネテク》

“在过去,如果一个成年女性拥有所谓的动漫音,会让人感到困扰,甚至成为欺凌的对象,但随着这种声音越来越普遍,包括电视在内的媒体随处可以听到,一些年轻女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开始用更高的声调说话。”

根据梅拉宾法则,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辅助表达的方法如手势、声音等则占了38%,肢体动作所占的比例则高达55%。

在虚拟世界,声音代替肢体语言成了一个人被“鉴定”的初印象。但无论是动漫音,还是夹子音,本质上都是属于成年人的一种伪装方式。

适当的伪装,也是一种成熟的社交礼仪。/ 《失恋巧克力职人》

选择在互联网如何展示自己的声音,是一个成年人的社交体面,最大的前提是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不需他人同意的自由。

在脱口秀节目《每日秀》中,主持人特雷弗 · 诺亚曾经评论过金 · 卡戴珊离婚后被前夫无理纠缠一事。

“你当然可以讨厌她,但不妨想一想,这个世界总是因为女人的遭遇去质疑女人,却从来没有人去质疑,她们凭什么遭受这些事情?”

彼时彼刻人见人嫌的金 · 卡戴珊,正如此时此刻“人人喊打”的夹子音。

但无论是谁,都不值得遭受被嫌弃的一生。

格格不入,也是正常。/ 《17.3》

更多夹子音应该说什么话,夹子音百度百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