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第3201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抖音与浙江卫视联合推出的台网音综《为歌而赞》今日落下帷幕。节目以抖音红人点评+平台二创宣发的方式,将优质音乐跨屏输出,既是对电视综艺台网联动模式的全新探索,也展现了音乐孵化和传播的可行路径,促进音乐产业的正向发展。那么,《为歌而赞》的这种“音乐社交”创新与以往的电视音综相比有何创新?抖音6亿宣发资源是否名副其实?音乐如何平衡社交性与审美性?
作者 | 周思艺(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彭晓仪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5444字 |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如果你刷抖音时,偶然听见“帝江帝江是混沌那混沌沌混沌沌”的神曲配上锅内翻炒沸腾的美食;或是看到一场炫酷的表演,伴随着颇具感染力的BGM“叫我烂泥吧,叫我烂泥吧”;又或一段蓄力十足的舞蹈,画中人正对你拔枪“biu~biu~biu~”……不用怀疑,这便是正当收官的2021省级卫视频道新综艺No.1《为歌而赞》的冠军曲目。
《为歌而赞》是抖音与浙江卫视联合出品的一档台网音乐综艺,集结了邓紫棋、张信哲、唐汉霄、凤凰传奇、The9等大咖新星,以独创的“大屏首唱,小屏二创”模式引起热议。在电视音综走向同质化的困局之时,这档节目以跨屏互动和极致宣发走出了一条创新的路径。
综艺or音乐?电视音综的创新路径
音乐,是流动的生活之诗,也是凡俗的生灵之叹,是造梦者的呓语痴话,也是艺术家的齿间悲欢。因此,音综在综艺领域一向是最经典、强类型、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综艺品类。但在近十年的发展中,电视音综逐渐被网生综艺拉开差距,走向造星的黄昏,传播的陌路。而在这种情况下,《为歌而赞》则强势出击,打出了“大小屏合力让好音乐出框”的招牌。《为歌而赞》满足了音综的何种诉求?在电视音综创新中应有怎样的定位?要想知道答案,或许还应当回归电视音乐综艺过往的发展中去一探究竟。
音乐综艺形态:竞技选秀,星素结合
2012年起,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歌唱竞技类综艺,通过导师转身的亮点设置、抢夺队员的看点铺垫、导师战队的赛制升级,走出了综N代的全面开花之路。各大卫视纷纷复刻,《梦想的声音》《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等节目如雨后春笋涌出。
2015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的《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规范下,各节目纷纷提升素人比重,开启星素结合的主导模式。比如《最美和声》《我想和你唱》和《天籁之战》均是以星素同台较量、明星曲目改编为看点的音乐综艺。
除了满足各色普通人的音乐梦外,音乐人、跨界明星、爱豆也成为音乐综艺中最常见的几类角色,湖南卫视《我是歌手》以专业歌手为主体给观众带来一场听觉盛宴,东方卫视《加油美少女》以偶像团体为亮点打开偶像养成选秀之风。《我不是歌手》以跨界明星的自带流量为节目造势。
这些音乐综艺以“造星”为主导诉求,通过竞技性要素激发观众的参与感,争议性,狂欢性。虽然形式上有一定差异,但由于赛制设置大同小异,歌手水平参差不齐,演唱曲库缺乏惊喜,同质、撞车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近十年电视音乐综艺主要模式与代表作品
音乐综艺生态:探索多元,文化引领
近十年的电视音综以经典和原创为曲风特色,虽不如网综多元,但仍涉猎了一些小众、垂直、亚文化的题材,并且在民族文化演绎与融合上更具特性。
江苏卫视《金曲捞》和广东卫视《流淌的声音》皆以经典怀旧为概念,在昔日之流沙中寻觅怡然回音,而《中国好歌曲》《不凡的改变》则聚集原创和改编音乐,将以往音乐综艺的焦点从“经典翻唱”转移到“原创音乐”,拓宽了中国音综产业生态的版图。
江苏卫视打造的《盖世英雄》《中国乐队》《无限歌谣季》分别锁定EDM(电子舞曲)音乐、乐队文化、音乐节等新鲜的音乐文化,将年轻化的潮流带给年轻受众。但由于缺乏网生背景和广泛受众,这些综艺并没有实现小众出圈的目标诉求。
△音综《盖世英雄》
湖南卫视的《声入人心》,将以往曲高和寡的美声唱法展现给受众,外形优越魅力满分的梅溪湖三十六子,助力了年度爆款音综。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山西卫视的《国乐大典》,安徽卫视的《耳畔中国》,皆是从民族文化中萃取精华,以文化传播为主要诉求的音乐综艺。诗歌、国乐、民乐,这些浓厚民族底蕴的音乐形式,为电视观众输送了清丽蓬勃的东方之美。
这些音乐综艺显示了电视综艺向多元进军的探索诉求,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无论是对原创音乐的发掘还是对电音和乐队的聚焦,都是卫视平台创新性的体现,但是由于在流量、场景、传播上的先天不足,这些尝试都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而在网综领域,《我是唱作人》《中国新说唱》《乐队的夏天》等作品则攻城掠地,后来居上。
音乐综艺表达:从“单向”到“互动”,从“听觉”到“视觉”
为了突破音乐综艺单一的观赏性,凸显观众互动的游戏理念,2016 年推理类音乐综艺成为热门。江苏卫视《蒙面唱将猜猜猜》,浙江卫视《谁是大歌神》,深圳卫视《对口型大作战》等多款电视音综都融合了推理元素,原来不辨自明的歌手“身份”在这类节目中成为了一场节目内外共同织造的“秀”,观众在屏幕前体验着猜谜解密的游戏过程,把单向的音乐接受转换为双向的互动体验。
2018年湖南卫视创新推出的《幻乐之城》是电视综艺形态的另一突破,令人眼花缭乱的剧场实景,令人趣味盎然的唱演融合,令人眼前一亮的电影镜头,令人情味深藏的故事表达,音乐在光影和人物之中跌宕生情,撞击着观众的听觉与视觉。
在这类电视音综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创新的曙光。但推理类音乐综艺以“假唱”代替“真唱”,以表演代替音乐的形式实际上已经脱离了音乐节目本身的诉求,向喜剧娱乐靠近。《幻乐之城》虽然广受观众,但本质上受关注的却并非音乐。
那么,怎样才是回归音乐,又传播音乐?如何才能推动音乐作品从有限圈层转向更大流量平台?
2019年湖南卫视音乐互动综艺《嗨唱转起来》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它通过音乐嗨唱打造造“宅嗨”ktv,首次引入短视频元素,将大屏与小屏结合,实现跨屏互动。这种媒介融合的思维颠覆了以往程式化的电视综艺流程,是电视音综的一次升级。
△音综《嗨唱转起来》
而浙江卫视的《为歌而赞》可以说是对这一颠覆的一种继承与革新,既是对电视综艺台网联动模式的全新探索,也展现了音乐孵化和传播的可行路径,促进音乐产业的正向发展。
大屏or小屏?为歌而赞的六亿“资产”
《为歌而赞》与以往音综相比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大屏首唱,小屏二创”的互动模式。每期有六位歌手分别演唱,百赞团+爆赞团成员将从三首新歌(原创)和三首热歌(改编)之中选出喜爱度最高的歌曲,而这些歌曲将赢得在抖音平台上被100位抖音红人进行二次视频创作的机会,这些创作者加起来的关注度近6亿。
△百赞团成员
在媒介融合的当下,短视频平台和二次创作成为了助力产品营销,促进文化传播的最有力推手,《为歌而赞》也是如此。节目本身虽然因为百赞团评价标准和剪辑炒作受到不少质疑,豆瓣评分悬于4.6,但不可否认,《为歌而赞》“大小屏合力让好音乐出框”的广告并非是徒有虚名。从节目舞台到抖音平台,节目探索了一条路径更短、效率更高的整体宣发链路。
首先,在评价机制上,百赞团的设置就是抖音短视频创作资源和音乐审美的一种代表。
在此,统计了其中30位成员的名单,可以看到,百赞团成员属性相对多元,既有深耕音乐领域的歌手、翻唱歌手、乐评人,也有喜剧、情感、悬疑剧情内容创作者;既有时尚、潮流领域的创作人,也有了解行业动态的媒体人;甚至其中还有公益大使、游戏解说等创作者。这些创作者植根于不同的领域,触及多元的受众,是音乐出圈的最大势能。
△百赞团成员、爆赞团成员(部分)
△百赞团评价
抖音创作者@阿星and阿奇表示自己会选择“直白和易理解““更加有起伏,更加有反差的音乐“。而另一位创作者@维维啊则认为,“音乐画面感太强了,只能跟着你的视频去创作,跟所有人相同的画面”。他更倾向于选择“观念和共鸣感强的音乐”,给人同样的共鸣,但却有更多创作的空间。这种差异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对于传统的音乐审美也注入了新的动能。
第二,在转化路径上,音乐的传播分为平台和二创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抖音平台的加持下,节目内容得到了广泛传播,为歌而赞和浙江卫视抖音官号中,凤凰传奇版《海底》单视频点赞量289.7w、颜人中清唱《晚安》单视频点赞量252.0w、胡梦周马吟吟合体版的《溯》单视频点赞量230.6w、张信哲的《爱就一个字》单视频点赞量202.9w、Amber《我错过了爱的人》单视频点赞量195.1w……,前九期冠军歌曲累积播放量1100亿+。这些数据反映了短视频平台强大的宣发和推荐功能。
另一方面,抖音创作者以适宜的题材、画面、剧情对冠军歌曲片段进行二创,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差异化的“蒙太奇效果”。从前九期冠军歌曲的抖音推广效果,我们可以检验出不同歌曲的二次创作度和与抖音平台的适配性。唐汉霄的《烂泥》,邓紫棋的《超能力》,龚琳娜的《微微》《帝江混沌》,在抖音平台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推广释放,而其他冠军歌曲也获得了超出平常的关注。
△《为歌而赞》前九期冠军歌曲抖音推广效果
基于卫视和抖音平台的台网双重资源,《为歌而赞》不但位列2021年省级卫视频道新综艺第一,也破除了以往唯精英论或粉丝论的评价体系,恍若一场大型音乐变革与传播的实验。节目中高频提及的“音乐社交”也引起人们的关注,用“社交”的方式玩音乐,真的可取吗?
金曲or神曲?音乐社交的审美反思
要知道,“音乐社交”并不是一个新鲜词儿。早在2004 年,聚友网就提出了“音乐社交”的概念,在当时只是一种社交平台的经营理念和未来构想,也即把社交与音乐相结合,双向赋能。而在《为歌而赞》里,无疑实践了这一理念。
从概念上,音乐社交是以音乐为中心,以用户为联结,以生产为核心,最大化发挥平台的社交功能,从点到面、由小至大、逐级扩散,最终实现用户对音乐的享受和消费。《为歌而赞》中的歌曲在抖音上的传播便是“音乐社交”的典型体现。一方面,同样的音乐以不同的方式可视化,发掘出同一段音乐不同的适配性;另一方面,不同的内容引发受众即时表态,点赞分享,让内容产生进一步裂变。所以,带动社交的不只是音乐或者内容,更是两者结合碰撞的火花。
在内容上,能够激发人们社交欲望的音乐往往有着其相似性和差异性。比如,歌手颜人中在节目中提及对于抖音热歌的标准“我自身的一个经验是:生活化,直击你心里的那种东西。我之前还有一首歌叫《晚安》,这首歌就很适合社交你知道吗,就像你我直接说话,能够透过十五秒内去传达的音乐,这就会成为抖音的热歌。”这说明热歌的共同特点便是简明直接,能够引起大众共鸣,渗透你生活的各个角落,编织你的每一片时光。
在呈现上,音乐社交还表现为对一段音乐的多种解读和认知。正如节目中百赞团的存在,就是为了将五光十色的声浪汇聚在一起,用更个体、更下沉、更短平快的视角去展现一首歌的多样性和多义性。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标准的缺席似乎成为一个共识。但实际上,标准并不是真的远离了我们,而是以圈层化的方式存在着。百赞团争锋相对的戏剧冲突,潮水起伏的不同声浪都令人感到矛盾和困惑,我们也需要思考,百赞团对音乐的标准是如何定位的?能够激发“社交”欲望的音乐就一定是好音乐吗?为了传唱度需要牺牲一定的音乐性吗?
倘若仅看重歌曲的传唱度或平台性,音乐一定会走入迷途,就像节目中调侃的所谓万能 *** “4536251”,如今抖音上的“神曲”,不乏套路和规律。某些歌曲凭借洗脑式旋律,病毒式传播,迅速蔓延全网,成为一时爆款。但细究其内容空洞不堪,词句不知所云,只是拼命地在爽点上蹦迪,留下一堆空壳,既不能 *** 人的感性,也不能提升人的审美享受,更不用说对音乐产业本身有着建树。这也是音乐综艺从“造星”到“造歌”,从“单向”到“互动”,遭遇的新的难题。
如果从“音乐社交”的商业架构而言,我相信《为歌而赞》已经为音乐综艺做了一个较好的探索和示范。但从“音乐社交”的生态循环角度,到底以怎样的标准评价一支音乐,音乐人到底应当如何面对市场,这仍然是一个需要长远思考的问题。
结语
或许,正如歌手张信哲在节目中表达的,无论外在环境怎样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怎么去提升到,不管什么样的平台或者什么样的音乐要求限制之下,我都能做出好音乐,我觉得这才是音乐人最大的一个挑战和要求。”节目中两次夺冠的音乐人唐汉霄也说到,“不是让所有的数据和习惯来告诉音乐怎么做,而是音乐应该告诉这些东西我们要做什么。”只有创作者保持独立和自觉,平台方坚持探索创新模式,接受者不断提升审美水平,音乐才有无穷生机。
话题互动
您对《为歌而赞》新音综模式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